作为一种舶来乐器,钢琴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令人惊讶。据统计,全球5000万钢琴学童中可能有多达4000万是中国孩子,全世界五分之四的钢琴如今由中国制造。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大师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不过,要探寻中国钢琴文化的发端之地,还得回到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椰林与海浪,见证了太多与钢琴有关的往事。
《经济学人·商论》一月刊文章
《中央C王国》
(The Middle-C Kingdom)

这是一段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中国鼓浪屿一条满布华丽洋房的街道上。当时20来岁的小伙子蔡丕杰每天走过一扇敞开的窗户,屋里有一位他远远仰慕着的年轻姑娘。姑娘经常练习钢琴,琴声在南方温暖的空气中飘扬,而那时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对钢琴还是闻所未闻。为之着迷的蔡丕杰给她写了一封信。“如果你爱我,请弹奏雷拜克的《第五首夜曲》。”几周后,她的钢琴终于做出了回应,他们开始恋爱,最后结了婚。到了80年代,蔡丕杰年事已高,儿子蔡望怀会弹奏这首夜曲抚慰老父。他去世前听到的最后一首曲子也是《第五首夜曲》。


那时,蔡望怀已经是鼓浪屿所在的厦门市的副市长,1990年帮助在鼓浪屿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许多政要曾到校视察。去年夏天,这所学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入读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顶级音乐学院。其余的也顺利升读中国各地为数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这些都属于自蔡丕杰听到莱巴赫夜曲的琴音以后的几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情感关系:人们对钢琴的热爱已蔓延至全国。


全球5000万钢琴学童中可能有多达4000万是中国孩子。据一项估计,仅上海就有2700多所音乐学校。政府大力资助管弦乐团(现有80多个)和建设新音乐厅。头发斑白的官员、严格挑剔的父母和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济济一堂,在音乐厅聆听最新出现的音乐神童(最近几十年有郎朗、李云迪和上图中的王羽佳)演奏美妙演绎的巴赫或难度超高的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

… …
… …
↑扫码
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订阅解锁余下深度报道
厦门的小岛鼓浪屿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钢琴文化的发端之地?中国又是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钢琴文化?原文《中央C王国》(The Middle-C Kingdom)已发布在《经济学人·商论》一月刊,欢迎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论App,双语阅读并聆听原声音频。

点击关键字,回顾近期热读
【新年订阅福利】成为订阅用户更可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近2000篇往期文章,包括8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现在订阅全年可享超值福利二选一(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新年笔记本或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更能优先获得《经济学人·商论》2020年线下活动入场券。
全年订阅福利获取步骤
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新年笔记本 或 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下载:扫描文末海报中的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商论官网(www.tegbr.com),均可跳转至Apple App Store下载iOS版本,或直接在官网下载最新安卓版本《经济学人·商论》
订阅:打开《经济学人·商论》App,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菜单图标,点击“订阅”,然后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
联络:在App内成功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后,关注经济学人商论服务号(economistgbr)- 在后台回复“1”接收福利领取信息;或添加“商论小助理”微信(ecogbr)进入相关服务流程
【新年好礼】订阅年度
即可获赠

价值358元Moleskine新年笔记本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