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其他的竹画画家中完全使用勾线法或者部分使用勾线法的,有Li Po(907-923年),Huang Chuan,Tsui Po(1069-77年)以及其学生Wu Yuan-yu(11世纪下半叶)等人。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些画家使用的是纯单色墨绘画,而Li Po的作品也归入《宣和画谱》的墨竹类的原因,只是因为其他类别归入都显得不恰当而已。墨竹画的上升期应该是该世纪的下半叶。所以Li Kan在其著名的Chu pu Hsiang Lu(《竹谱详录》)中引用黄庭坚的话说,“竹画起源于近代,但无法追踪其源起”。

传统看法认为,赋予竹画无与伦比的独立地位的人,当属Wen Tung(活跃于1049年,死于1079年)。其作品为后世的伟大竹画家提供了榜样。北京故宫藏的一件画作,经王世襄鉴定为Wen Tung作品中最好的一件。后世所有竹画的精要都在其中得到了体现。首先,是明显的主题题材的简洁。一支竹子横过画面,从上框出经过S形弯曲横贯。这种S形很多竹画家都曾经尝试过,在徽宗和陈玄的花鸟画中也见到过类似造型。王世襄指出,要想把一只竹画好,远比一捆一堆要难。实际上,Wen Tung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其竹节明显的故意弯曲,这种技法难度极高,除了大师无人能及,以至于16世纪的评论家Kao Sung说,竹节的弯曲扭曲是一种弊病。
我们已经说过,笔法是最为重要的。所谓中锋运笔,是指笔尖始终在运行中保持在轨迹的中间。这种笔法在画叶片,以及构造尖端效果的造型时使用。中锋也是书法中的标准笔法,中锋在墨竹中的广泛使用提醒我们,书画同源。
图53
最后,Wen Tung的画明显摆脱了浮夸的笔法。因为每一个笔画的安防都毫无疑问地帮助构造着留白处与痕迹之间的张力,其真正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有机整体的部分联动,为所画的物增添印象。这一标准在后世画家中没有得到遵循,清代批评家张庚根据这种标准,如是评价吴镇的画(图53):“我见过一幅吴镇的画,……枝条基础部位以及尖端寥寥数笔,已经取得恰当效果;绝对不会出现空白点和笔尖的游移,不会出现填补补救痕迹,所以,我在看那些现代画家作品时,用细线来勾连,用空笔来连缀,这是多么俗气啊!为了打破均衡感,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落入松散的毛病。墨竹发源于勾线竹画。唐宋的勾线竹画叶片长,彼此交叉叠盖,完全不存在一些不必要的点来填充填补。从这一点我可以结论,用空笔点或填碎笔,是竹画的最大谬误”。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