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书法和墨竹两者有意义部分都是通过单个笔画完成的。墨竹有意义部分是其宏观的架构,叶片,节点,竹节。如同书法家写错字时添加了笔画不恰当一样,墨竹画的用笔也应该力求简略。因为每个笔画都规定了一个特定的宏观部分,这是表现的需要。一件竹作品的各部分数量有限,需要的笔画数量也应该被限制。根据这个逻辑,墨竹画的美学特质很类似书法字被欣赏的那种特质。都是关于独立笔画的运用得当的艺术,间架结构的艺术,以及极简主义用笔的艺术。
书法和绘画的桥梁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竹画的传统历史叙述将其起源追溯到吴道子(700-760年),或者是五代的Li夫人,后者看到竹在月影下投射到窗台的样子,有所启发。但就像花鸟画一样,我们还是应该从实物作品入手讨论。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竹画和花鸟画的发展路径很不一样。其最早的实践者可能都是用勾线技法,用墨线勾勒后再填彩。
现存最早的中国竹画可能是一些观音画的手卷,来自敦煌洞窟。其中一件的年代是910年。最近讨论竹画的一位研究者叫做王世襄,他讨论了一件现藏于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的例子,其风格应该属于大都会仓库里的一件作品的局部,其年代是10世纪。他说,竹画可能开端于中国宗教画的附属元素,这有点类似于欧洲传统中的风景画的发端。集美博物馆手卷中,叶片用纯墨色,而竹节则只用勾线。
日本现藏的一件名为《竹虫图》,虽然应该属于13世纪的再创作,也表现的是几个竹根和少许叶片,用勾线完成,叶片用纯墨。有意思的是,《竹虫图》过去被认为是Chao Chang(公元1000年)的作品;我们知道,Chao从Hsu Hsi那里继承了没骨画法,这种风格的画有些由勾线完成,有些由分水技法完成。认为是Chao Chang的作品,符合风格一致的原则,也符合文献中对其特质的描述。这符合以下观点,即11世纪的上半叶,竹画和花鸟画的风格各自平行发展。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