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一个多月,远夏终于又浮出水面啦。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刚刚过去的十一月,我们真的去澳大利亚潜水了(所以才拖稿这么久嘛)。
年初在夏威夷考下潜水证之后,新下海的Eric短短几个月已经刷了41瓶气(真香警告)。这次来到澳洲,怎能不去赫赫有名的大堡礁朝个圣呢?
Lyra:八年前,我正是在凯恩斯学会了潜水。然而起点太高,后来不管潜哪里,总觉得不如梦开始的地方。想来考证的小伙伴们也要留神幸福的烦恼哦。
自从朋友圈发了船宿的照片,我们一直被追问大堡礁潜水的细节。这篇推送就是一份及时上交的作业,分享一下这次的经历/攻略。感谢催稿的小伙伴们~
都学过初中地理,世界知名的大堡礁不用介绍了吧?
来大堡礁潜水,首先要区分的两个概念,是内堡礁(Inner Reef)和外堡礁(Outer Reef)。
前者指大堡礁靠陆地的一侧,平时游客较多,珊瑚的状况相对较差。它的优势在于距离近而且风浪小,开发了很多休闲玩法(头盔潜水、玻璃底小船、浮潜等)。
后者指大堡礁靠外海的一侧,珊瑚更健康,鱼群也比较丰富,无疑是更优的潜点。唯一的劣势是距离太远,快船单程也要开一个半小时,慢船甚至得两个半小时以上。
Eric:当然,所谓的“内外”并没有严格划分。大堡礁是很宽的一条,具体还得看潜水船目的地在地图上的精确位置。
为了解决外堡礁质量高与距离远的矛盾,一种热门的潜水方式应运而生——船宿(liveaboard)。
大堡礁的船宿潜水与别处不同:
一条大船永不靠岸,始终漂在外堡礁的海面上,像个移动的潜水平台,客人每日乘小船上下。这里大多数的船宿都是这种“海上酒店”的形式,只有极少固定船期,同一队潜水员同上同下的传统船宿。有人(比如我们)喜欢海上酒店带来的自由度,想哪天去哪天去,想潜几天潜几天。但也有人不喜欢船上潜水和浮潜客人混住,每天都有人上下船的嘈杂和麻烦。
当然,外堡礁潜水一日游的选项也有不少,可是坐船四小时只能潜两瓶气总觉得颇不划算。船宿则大大提高了效率,免去每日奔波之苦,用最少的时间潜最多的水。
Lyra:以我们选择的潜店为例,船宿期间每天5潜,再加上出发当天小船上的2潜,相当于N天N-1晚可以潜5x(N-1)+2瓶,刷瓶速度蹭蹭的!
对于关心预算的小伙伴,我们船宿4天3晚17潜,每人费用是1000澳币,约合4817CNY/684USD,包装备租用、船上餐食和独立卫浴单间住宿。
上次潜水还是六月在夏威夷。时隔半年,出海当天小船上的第一潜,果然就因为技艺生疏出了状况。
Eric:确切地说是我出了状况。在海上一直担心晕船,没做好半年之后第一次下水的心理建设,跳到海里准备下潜时,呼吸紧张得根本控制不住,两脚狂蹬再加上配重略轻,我费了五分钟才终于下到海底,低头一看气瓶已经空了四分之一。这还不算完,做safety stop的时候我的浮力变大,又忘记了用BCD肩上的阀门把气放光,结果没停住直接窜出了水面。Lyra伸手想把我拽下去,然而慌乱间我又踢掉了一只脚蹼,幸好被过路的浮潜游客捡到,没有掉进海底。
午饭后的第二潜好了很多。之前的惊慌渐渐消失,呼吸平稳下来,找回了在水底游曳的感觉。我们终于得以集中精力在周围的海底世界,认真感受大堡礁的奇妙壮阔。虽然很多人说这里近年来每况愈下,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较于之前在夏威夷和加勒比的观感,大堡礁水下的色彩明显更丰富,有更多迷人的软体珊瑚和热带鱼。据潜导说,还有机会看到海龟、鲨鱼、鳐鱼等“大货”。
那还等啥?赶紧上大船吧!
与小船的一日游客人道别,我们登上了未来四天三夜的家。大船上条件出乎意料地舒适:三楼是露天甲板、休息厅和船长室,十几间客房分布在下面两层,餐厅和厨房则设在一楼。我们两个的单间在二层走廊尽头,床边有台灯有电源,独立卫浴热水给力而且管够,一点都不显得逼仄(比我们在凯恩斯住的青旅好多了——所以也有可能是期望值过低导致容易满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预定太晚没抢到大床房,只好两个人各睡一张单人床。
刚放下行李,头顶的广播就催促起来,让大家上甲板准备下午的第三潜。看到Eric在两瓶气后找回了感觉,Lyra决定拿出新买的黑卡相机试试水。
Lyra:为了这次的澳大利亚船宿,我终于下定决心鸟枪换炮,入手了索尼RX100和配套的防水壳。之前那么多年熟练使用GoPro,潜水毫无压力,然而现在面对从未摸过的新器材,一种走出舒适圈的紧张感油然而生,特别担心不会拍,拍不好,买了也白买……焦虑到几天都睡不好觉,想到要拿黑卡潜水甚至有一丝恐惧。前两潜以适应为借口只带了GoPro,第三潜终于没有任何理由,必须试用新相机了。幸好这一潜地形简单海流平静能见度极佳,是上手学习拍照的理想条件。在海底调了参数按了快门看了回放之后,一颗悬着的心才放回肚子里——原来也没有那么难嘛。
潜过三瓶气后再次回到船上,中午还因为晕船没胃口的Eric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泳裤都没来得及换就冲进了餐厅。晚饭按说应该最正式,却是全天时间最紧张的一餐,从开吃到吃完准备下一潜只有半小时。为省去大家排队取食物的耽搁,船员把菜装盘直接端到每个人面前。这天食谱是羊排,我们虽然吃得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块,但是看一眼表,再摸摸自己快要塞不进湿衣的肚皮,还是到此为止吧。
大堡礁的潜水地形非常简单:海底深度通常不超过20-30米,一侧是珊瑚礁一侧是蓝海,而且能见度不错。因此这里默认是没有潜导的,客人两人或三人一队组成buddy team相互照顾,以50分钟或50Bar残压为限自己回船。每潜之前,船员会把大家召集到黑板前做简报,拿地图介绍所在潜点的地形,建议一两条可参考的路线。
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当然也可以请潜导,价格是每人每潜15澳币。我们原本打算夜潜请个潜导保险一些,但想到白天三潜都是俩人下水,再加上夜潜和下午是同一个潜点,便决定第一天先继续DIY,不顺利的话后两天再说。
头顶着落日留下的晚霞残迹,我们又一次穿戴整齐,跳进了清凉的海水里。
事实证明,没潜导完全不是问题。夜潜的乐趣在于观察珊瑚礁缝隙里的小动物,我俩拿着手电筒一上一下沿着礁石缓缓地扫过去,看到亮晶晶的小眼睛就赶紧凑过去仔细观察,经常能发现虾蟹或者海兔之类可爱的小东西。夜潜行进的速度比白天慢很多,游的距离也近,虽然能见度不如白天,但船底的明亮灯光始终清晰,一抬头就能看到,并不担心跑丢。
比起在美国船潜,潜导上船负责收拾好全套装备,下水负责带路指鱼监控气量的保姆式服务,没潜导的大堡礁起初让人不太适应。但很快我们便发现了自己潜水的乐趣,不必担心被技术不佳的其他客人拖后腿,节奏也可以自行掌控,想拍就拍想停就停,不会被潜导催着走。
Eric:最关键的是Lyra水下方向感极强,有几次我已经完全不知道船在哪里了,她都能自信地把我带回去。
Lyra:说来奇怪,Eric一向以认路而自豪,经常无导航开车,结果到了水下就晕头转向。后来他自己分析,在陆地上认路是基于二维网格的平面路线记忆,但潜水时空间变成三维,于是就懵圈了。
短短四十分钟的夜潜之后,夜幕已经彻底笼罩了大堡礁,四周微微起伏的海面上,我们的船是漫天繁星之下唯一的灯光。船员们体贴地摆出甜点,晚饭没吃饱的Eric连挖了四个巧克力冰激淋球,才回房洗澡睡觉。
就这样,我们四天三夜的船宿生活正式开始了。
大船有个万年不变的时间表,约定了每天五次潜水和早中晚三餐加夜宵的安排,船上的一切都围绕着它来运转。
06:00 潜水#1
07:30 早餐(换潜点)
08:30 潜水#2
10:30 潜水#3
12:30 午餐(换潜点)
14:30 客人交接
15:30 潜水#4
18:00 晚餐
18:30 潜水#5
20:00 夜宵
这个时间表唯一的问题是:太!累!了!
因为没有潜导伺候,每一潜前后的准备工作都得花去不少精力。上船后,每个客人会自己试好衣服和鞋子号码,拿一套装备和自己的气罐放在固定的位置。每次从水里出来,得记得把脚蹼、水鞋和面镜收好绑在BCD上,再把一级头拧开提醒船员给气罐充气,湿衣也必须翻面挂起来晾干。中间哪一环没做好,耽误的都是下次潜水的时间。等干完这些再冲个澡,喝上咖啡坐定的时候,距离出水至少得20分钟——下一潜的简报又快开始啦。
想给自己放个假行不行?当然没问题。全天的任何一潜都可以放弃,可是回房睡觉又不退钱,抠门的我们就算累吐血也不舍得呀。从每天早晨5点45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算下来唯一的空闲只有午饭后的两小时。Eric上船还带了Kindle,扬言没事干的时候要多读书,结果每次脑袋一沾枕头就能睡着,哪怕十分钟都得歪在椅子上眯一觉,Kindle连碰都没碰过。
因为每天都有小船交接客人,船宿想住多久就能住多久,可以只来一晚,也可以一上船就连潜七天。我们订行程时选择了折中的四天三晚,它被证明是刚好合适的安排。
第二天是感觉最爽的时刻,每天潜水吃饭潜水晒太阳潜水睡觉的生活无忧无虑,手机信号几乎没有,连微信都不用看,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度假生活嘛?然而第三天晚上,身体对高强度运动的反应逐渐开始显现,鼻子被面镜压得有点难受,嗓子被干燥的压缩空气刺激得有点痒,腿踢了一天有点接近抽筋边缘……晚上躺下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默默盼望,如果手机出点故障,早晨闹钟就别响了,是不是也挺好?
回程的船上,旁边刚好坐着和我们同一天上大船的台湾潜导,人家听说我们四天没放弃任何一潜,都惊讶地直瞪眼睛:你俩也太拼了吧!
事实证明,4天17潜,也许真的是极限了。不知是因为疲倦导致判断力下降,还是应该怪罪海流太强能见度太低,我们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三潜连续三次迷路,幸好都有惊无险地找回了船边。
Lyra:第一次迷路,是因为刚下潜就在一片沙地中间看到了一只活泼的鳐鱼低空飞行,等我追着它拍了一圈,原本对准的方向已经不知不觉地跑偏了。我一边盯着潜水电脑上的深度,一边回忆简报时看到的海底地形图,可是周围完全没有参照物,朝着远处游了三分钟也没看见要找的两块礁石。眼见形势奇怪,我赶紧招呼Eric调头,返回起点重新定位才找对地方,浪费了小半瓶气——其实目标就在下潜位置旁边二十多米,但刚刚好超出了当天能见度的范围,我们硬是看不见。
Eric:第二次就比较搞笑了。这个潜点也有两块大珊瑚礁,正对着船的侧面。绕着它游了个8字形拍了好久照片之后,我向Lyra示意自己气压还剩70Bar,得准备撤退。她自信地做了个OK手势,沿着珊瑚礁一侧返程,结果过了离船最近的点又多转了半圈。开始我还觉得是自己弄错了,直到太不对劲才拉住Lyra,比划着问“船在哪”。谁知她抬头环视一周,两手一摊——嗨,你不认路就别带路呀。我赶紧伸手指身后,让她跟着往回游。
Lyra:没想到,Eric自信满满地游到他觉得该是船的位置,茫然地重复了抬头环视找不到船的动作,又把刚才的摊手还给我了。我稍上浮一点,终于瞥见不远处船尾舷梯的反光,连忙指给残压只剩40Bar的Eric看。谁知这货戴了矫正面镜还是近视,仍然满脸困惑,直到我再把他往船的方向拖了两步才恍然大悟,赶紧上升出水。
Eric:第三潜还是同一个潜点,我们选择沿另一个方向先顶流。这时海流比刚才更大,能见度依然不太理想,Lyra直接贴到水底,用手扒着沙地四脚并用地匍匐前进。我也有样学样,不知爬了多久才调头顺流往回漂。然而返回时,我们对速度判断有误,以为已经漂到了船的另一侧,结果又回头顶流游了一阵子才发觉不对。眼见残压掉到50bar,Lyra赶紧示意我们上浮到5米,边做safety stop边往回游边张望找船……最终三分钟的停留做完我也没看到船影,决定接受失败的事实直接升水,才发现船就在前方20米。
一早晨连续三次有惊无险。事后我们复盘,一定是这四天里严重疲劳睡眠不足,人在水下的判断力直线下降,才会在三次潜水中不停犯同一个错误。
当然啦,比我们夸张的也大有人在。第三天中午,我们早早回来等着开午饭,忽然听见一旁瞭望的船员吹起哨子,对着200米开外出水的三个人比划,问他们是否需要救援。三个人倒是做了OK的手势,但看着他们费力地顶流狂游,船员立刻跳进快艇开过去。我们还以为要用快艇把人载回来,开玩笑说这船待遇挺好,还有SCUBER服务——Scuba+Uber。
想不到实际搭救的方式相当粗暴。船员抛给三个人一条绳子,让他们抓紧后启动马达,直接把他们在水里拖回了船边。哪里是SCUBER,分明就只是水上AAA而已。紧接着的下午那潜,我们再次目睹了水上AAA拖人救援,这次拖回来了一对日本情侣。(Lyra:这对情侣第二天又迷路了,在水底下问我船在哪儿,还好我虽然自己多绕礁石游了半圈,但是给他们指对了方向。)我俩靠在躺椅上,嘀咕了一句“这水平就请个潜导嘛”,没想到转天转向的就成了自己。
唉,以后再也不开嘲讽了!
Q&A:大堡礁潜水实用攻略
大堡礁怎么去?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向,去潜水或浮潜的游船大多从昆士兰州的凯恩斯(Cairns)出发,国内部分城市和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地均可直飞。注意Cairns的“R”不发音,澳洲口音读成“砍死”。凯恩斯的外堡礁船宿一般会去Norman或Saxon Reef,也有潜水船从道格拉斯港(Port Douglas)出发,去大堡礁北部。
必须要船宿吗?
当然不是,但船宿能用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多的潜水机会,而且平均到每瓶气的开销更低。如果实在没时间,也可选择跟一日游船去外堡礁,潜两瓶气后当日返回。附近还有一些海上平台,收费模式为门票+附加服务,侧重于商业气息浓厚的摸海参抓海螺合影鲨鱼等项目,更像个大型主题公园游乐场,不建议选择它们潜水。
怎么选船?
当地有很多潜店经营船宿,其中多数大船漂在海上,小船每日接送,少数整船直接从凯恩斯或道格拉斯港往返,网上搜索Great Barrier Reef Liveaboard即可。我们看过的凯恩斯出发的船宿包括Ocean Quest / Mike Ball / Pro-Dive Cairns / Spirit of Freedom / Reef Encounter(排名不分先后),但只体验了一家,所以不做具体推荐。每家都有好评有差评,可以自行比对价格和服务。
预算多少?
我们选了最便宜的一家,四天三晚每人1000澳币,多一晚加200澳币。根据网上评论,别家的住宿和餐饮条件可能更佳,价格在它的1-2倍之间。
船宿应该定几天?
同样以我们选的这家为例,大船每天换两次位置,每三天一个循环,也就是说住三晚刚好去遍它停留的每个潜点。潜水非常累,一天五潜的节奏下,四天三晚接近我们的体力极限。还有一些公司一天四潜,会相对轻松一些。
如何预订?
建议不要走第三方中介,直接和潜店联系预订,避免沟通失误。电话或邮件都没问题。
不会潜水可以去吗?
一般可以,各家潜店都提供体验潜水的课程,不会潜水也可以尝试。或者,一些船宿也可选择只浮潜不潜水,价格有相应折扣。
英语不好怎么办?
大堡礁中国游客很多,不少潜店配有中文潜导,但未必每天都在,如有需求建议提前询问。
要不要请潜导?
有的船潜导有限,需要事先预约。我们的船上潜导多,每潜之前决定要不要就行,不必提前选择。如果对自己信心不足,觉得一定要潜导陪着下水,建议行前向潜店确认有这项服务。一个观察,不一定对:可能因为有小费诱惑,美国潜导对寻找有趣生物、设计路线等等更加上心,而大堡礁的潜导以监护(确保客人活着回来)为主。
一个人怎么去?
单人游客会被拼房。每潜之前,船员也会帮助不请潜导的solo diver相亲寻找buddy team认领。
船宿应该带什么?
常规清单包括:泳装、换洗衣物、防晒霜、潜水证、信用卡、洗浴用品、相机和充电器等。特别提醒:毛巾(用于甲板上擦洗)、厚外套(早晚可能偏凉)、相机电池(两潜之间时间短,可能来不及充电)、相机存储卡(同理)、晕船药(当地超市有售,不要买以催眠为原理的那种)。
是否需要自带潜水装备?
船宿费用大多包含装备,但最好和潜店确认。近视的小伙伴,记得核实对方是否有带度数的面镜。
什么是Dive Medical?
昆士兰州的潜水法律极其严格,如果曾经动过手术或当前正在服药,务必要有专门医生出具的证明才能下水。类似规定全世界都有,但只有这里一丝不苟地执行。因此符合上述条件的话,要么提前开证明(确认医生符合资质),要么在潜店“是否有下列症状”的问卷上全部填“no”,以免被拒绝下水。
潜水后多久可以坐飞机?
24小时。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当地潜店对这个规则严格执行。被问及“什么时候飞离凯恩斯”时,如果答案在最后一潜的24小时内,最后一潜会被拒绝下水。去附近的高海拔景点视同坐飞机。
船真的不靠岸吗?
每周有一天,船会在夜间开回凯恩斯加油补给,不耽误潜水的行程。
有人说大堡礁珊瑚白化严重,是这样吗?
据八年前就来过的Lyra观察,珊瑚比起从前确实有白化死亡现象,但当地潜导表示珊瑚礁正在逐渐恢复健康。
推荐什么水下摄影装备?
我们原来用GoPro,这次升级为索尼黑卡(RX100VA),配原厂防水壳。目前还没有外置闪光灯,本文照片都是用黑卡+机内闪光拍摄(动图是GoPro),后期使用Lightroom。
凯恩斯周围还有什么去处?
附近有库兰达小镇(Kuranda)、丹翠热带雨林(Daintree Rainforest)、翡翠岛(Fitzroy Island)等景点。当地有大量旅行社提供一日游,也可租车自驾。我们在船宿结束后留了一整天,本来打算玩一下周边,然而因为太累躺在青旅里挺尸,最终哪里都没有去……
相关阅读:

最近发现微信改版后很容易错过推送。我们两个平时只有业余时间写文发图,更新不定期,如果不想错过新文章,别忘了把“远夏在路上”星标置顶哦。
↑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打开订阅号信息页,点击右上角,就能找到远夏啦

关于远夏
远(Lyra) & 夏(Eric),2002年在中学相识,2010年夏天终于初次结伴旅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同居旧金山,但很快就要居无定所浪迹天涯。
风光喵。十几年前跳了拍照的坑,近年来越陷越深。约伴时的独裁领队,旅行中的靠谱向导。2008年来美,足迹已经踏过全部50个州,和60/60.5个国家公园。斯坦福地球物理研究生在读,理想是去北冰洋岸边挖石油。
风光喵专职司机/背包侠/经纪人。遇到风光喵之前是独行侠一枚,国内只有4个省没去过,在美国也走遍了50州。北大广告系不务正业4年,美国艺术管理硕士。业余乐手/律师/码农/会计/厨师……传说中的什么都会一点的那种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