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这几天都有留意王心仪这个女孩有关的新闻吧?
河北农村女孩王心仪,以707高分考取北大,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她写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
文笔朴实而真诚,很多人被这个在贫穷中坚韧的女孩感动了,纷纷留言点赞: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心灵贫瘠。”
“其实贫穷是她最好的财富。”
“物质贫穷不算贫穷,真正可怕的是精神贫穷。”
还有同时也有另一种观点:贫穷并不值得感谢。
《人民日报》撰文《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不过今天的文章,并不是要讨论要不要支持“感恩贫穷”这个观点,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探讨是——普通的农村女孩成功跳龙门背后,值得每个普通父母思考和学习的是什么?
读完王心仪的文章后,她的妈妈有几个地方特别触动我,分享出来一起学习和借鉴下。
01
“好好说话”的智慧
好好说话,是很多父母比较缺乏的一个能力。但王心仪的妈妈,即便在家庭贫穷的环境中,也能做到这一点,着实让人敬佩。
小时候王心仪经常穿别人穿剩下的旧衣服,有一次被一个男生嘲笑“土得掉渣”后,回家伤心的哭了。
这时候,妈妈并没有指责王心仪脆弱或虚荣,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父母情绪平静、对孩子不带评判,本就是对情绪激动的孩子最好的安抚。
而那一句无过多说教的“踏实做事就好”,则给了孩子人生观以方向和指引。
我读初中时,也有过跟王心仪类似经历。
十几岁的年纪开始爱美,我不想再穿姑姑的旧鞋子,也想跟其他人一样买漂亮的球鞋穿。
当我跟妈妈提出这个想法时,她马上指责说:“你虚荣心这么强,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
我还没来得及沮丧,爷爷来了一个“神助攻”:“买什么球鞋?中看不中用,我看买双解放鞋,穿多久都不会坏!”
一个青春女孩只是渴望一双漂亮的球鞋而已,却被妈妈贴上“虚荣”的标签,被爷爷否定爱美的渴望,我很伤心,带着“我不配拥有”的伤心和自卑回到学校。
相比之下,王心仪的妈妈虽然不能满足孩子穿好一点衣服的需求,但也不评判她因为被嘲笑而伤心的情绪,这就是“好好说话”的智慧。真的非常可贵。
父母不是万能的,孩子的愿望未必能够每次都满足。
当无法或不愿满足孩子的心愿时,是客观平静地告诉孩子“对不起,我没能力/没法满足你”,还是对孩子的愿望一通指责批评,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
怎么做到 “好好说话”呢?跟大家分享两个tips。
一、情绪之中,学会积极暂停。
千万不要在怒气冲冲或情绪波动时,试图说服教育孩子,那时候你说的话,通常都是充满评判和攻击性的,带给孩子的除了伤害,没有任何作用。
这时,不妨先让自己独自冷静一会儿,情绪过去后,再去跟孩子沟通。
这样,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平静和理性,王心仪在回忆自己经历的贫困过往时的淡然,跟她妈妈面对困苦时的坚韧,何其相似。
二、多讲感觉,少说道理。
当父母觉得孩子某些言行不对时,比较习惯一上来就讲道理,恨不能立刻把正确的做法教给孩子。
但大脑的构造却是——负责处理情绪感觉的“情绪脑”,感到安全、被理解和接纳之后,才会启动负责理性思考的额叶。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更恰当的言行,首先要关注的是——他此时感觉如何?放松还是紧张?开心还是沮丧?
如果孩子感觉放松,比较开心,这时候搂着孩子聊聊“下次我们怎么做会更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千万不要在孩子处于难过、生气、沮丧等不舒适情绪时,摆事实、讲道理、幸灾乐祸——
“同学笑就笑呗,你怎么那么脆弱?”
“自己考试不用心,这下知道后果了吧?”
如果孩子此刻正生气或沮丧,恰当的做法是,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同学嘲笑你的衣服,你感觉很沮丧。”
“这次考试没发挥好,你似乎有些难过。”
同理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
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不舒适情绪往往也会平复比较快,心门也容易打开,等孩子情绪平复、心门打开,再一起聊一聊下次怎么做会更好的话题,就会事半功倍。
02
充分的爱和陪伴
王心仪在文章中,相当篇幅都描述了跟妈妈在一起的画面。
妈妈骑自行车来接她和弟弟,姐弟俩在雪地里边嬉戏边跟妈妈说学了什么;
跟妈妈一起捉虫子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
可以说,虽然出生贫困,王心仪却得到了很多家庭条件优渥孩子都不曾得到的宝贵的礼物,那就是——来自父母充分的爱和陪伴
王心仪的阳光自信、朝气蓬勃,离不开妈妈给予的爱和陪伴。
一个自信的孩子,往往是感受到充分爱和陪伴的孩子;一个退缩自卑的孩子,往往是童年比较缺乏亲情滋养的。
我认识一个15岁的女孩,马上读高中,擅长绘画和写小说,却无法专心学习,在妈妈的陪伴下找我做咨询。
女孩爸爸妈妈工作忙,她小时候都是外公外婆照顾,外公外婆前些年去世,她感觉世界上再没有疼爱自己的人。
妈妈很无辜:“我们怎么可能不爱她呢?拼命工作赚钱买房,不都是为了让她生活更好吗?”
可惜,只有足够的陪伴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父母忙碌的身影带给孩子的只有疏离。
我建议女孩的妈妈,尽可能多留一些时间陪她,跟她一起做些她喜欢的事情,曾经缺失的陪伴能补一点是一点。
陪伴孩子,很多时候并非是否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是否足够重视的问题。
关于陪伴,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tips——每天无论多忙,都安排10-30分钟跟孩子的“专属时光”。
在这个时间里,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给他读读绘本、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一起做一些彼此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带着你玩。
在专属时光里,一定记得,放下你脑海里认为的正确或道理,只是全然投入在只有彼此的时光里。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把“专属时光”引入家庭后,一家三口都特别享受,而后又发明了“夫妻时光”、“母子时光”、“父子时光”,因为大家实在太享受彼此全情陪伴的感觉了。
有句话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被看见的感觉,而专属时光是最简单直接的看见彼此的方式
03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王心仪说:“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和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
妈妈告诉她:“教育和知识是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而且,早早地就开始教她背诗算数,这在对女孩教育相对不重视的农村,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
正是妈妈对知识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超出贫穷限制的大格局,让王心仪对知识学习充满动力,再加上天资的聪颖,高分考取北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父母的格局和信念,从根本上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孩子未来是积极主动、敢于面对,还是畏首畏尾、甘于现状。
我一个远方表姐,初中时成绩特别好,考高中时录取到好学校,却被父母说服退学打工,理由是:“女孩子读书也没什么用,你还有两个弟弟要读书,不如去打工,不然我们负担太重了。”
堂姐忍痛退学,临行打工的前一天跟我聊起大学梦时,她哽咽着跟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帮我完成没机会实现的大学梦。”
结果,她两个弟弟还没读到初三就因为打架旷课退学了,堂姐的读书梦就这样被父母亲手摧毁(他们家经济条件其实算是比较好的)
如今早已为人母的堂姐,谈起这个往事依然伤心不已。
究其根源,堂姐父母狭隘、限制的格局和信念,是这个悲剧的源头。
虽说成年后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但如果在成年之前,能遇到格局广大、信念积极向上的父母,人的一生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这里,由衷感叹:如果王心仪真的要感谢什么的话,一定不是感谢贫穷,而是感谢她的妈妈,感谢她的坚强乐观,对知识的肯定和追求,对教育的大格局,以及充分的爱和陪伴。
怎样才能在孩子教育上保持大格局呢?答案很简单——随时保持学习和成长的状态。
如今信息爆炸时代,只要愿意学习,书籍、手机、电脑、网站、微信公众号,很多好资源,都是我们保持学习的有力工具。
 丹妈碎碎念●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寒门贵子的新闻,心里非常开心,这给了更多普通家庭希望和力量。我很希望大家不只是在这类事件中表达观点或站队,而是能从中有一些具体的学习和借鉴。
简单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既不至贫也不至富,但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孩子有一个需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充分的爱、陪伴、尊重和支持。虽然这几点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贫穷不值得感谢,富裕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真正能左右的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有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教育智慧的意识和行动。
最后,非常真诚地我们都能够做到——
心情再糟,也先整理好情绪再面对孩子;
工作再忙,也留出时间陪伴孩子;
生活再苦,也做孩子积极向上的榜样。
另外,王心怡的这篇文章真诚真实、感悟深邃,又不失豁达,我看完之后真的很感触,如果你没有看过的话,建议看一看,很值得和孩子一起共读。在后台回复  北大女孩  可以查看完整文章。
丹妈往期推荐
关于美术/音乐
0-15岁各年龄段书单,请在后台回复 书单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童书推广人
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粮
童书 / 电影 / 英语启蒙 / 艺术启蒙
后台回复见面礼
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