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那么,作为叮当的第一任教师,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怎样的人生是丰盈的?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手舞足蹈的狂欢后,可以从容安静下来;
生活低潮时,能有寻找力量,振作起来的能力;
情绪沉重时,能有释放的途径;
而这些,则可以借助音乐。
就像我自己热爱音乐,给叮当音乐启蒙,并不是为了他以后能成为什么音乐家,而且为了让他从小养成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而具有感知幸福感的能力。
不用以音乐谋生,但可以因为音乐而活得优雅。
之前我觉得大部分家庭对音乐启蒙这块,是忽视的,但上周我在发了这篇文章后送你一份超强的古典音乐清单,发现很多父母还是特别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只是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
所以丹妈借自己的一点了解,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上在这篇文章把在家给孩子音乐启蒙说全了,各位看官先做好看长文的心理准备哈。不过相信我,看完你会省下很多银子的。

一、聆听,是音乐启蒙的基本
音乐启蒙,听是基本。只有听够了,听明白了,听觉才会敏感,这也是以后学习乐器和演唱的关键。那应该听什么呢?
1、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孩子与生俱来热爱自然。当孩子沐浴在阳光雨露下自由舒展的那一刻,父母其实可以有心引导孩子侧耳倾听:
听,树叶在风中的簌簌声!
听,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听,泉水叮咚的清脆之音!
听,电闪雷鸣的轰隆声!
这不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美妙音符吗? 当孩子细心聆听,其实就是感受着大自然的呼吸,体验着生命的律动,感受着世界的美好。
2、留意生活中的音乐节奏
在养育叮当的这几年中,无论在家里还是外出,我都会让他留意倾听钟摆声、风铃声、人的脚步声。
很多时候,他都会专注地听着,就那么站着一动不动的,好像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有一次,叮当午睡前,刘先生忙完回家。小家伙一听那脚步声就大呼:“爸爸,爸爸。”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后来我才发现,他对人的脚步声特别敏感,熟人的脚步声几乎可以判别出来。
可见,孩子发现了脚步中节奏感的奥秘。
从那以后,我就不阻止叮当敲打家里的锅碗瓢盆,有时还加入了他的行列,欢快地敲出不同的节奏、音高,活生生成了一个戏精(哈哈哈,这画面感,你们自行脑补)。
或许,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随风潜入夜般的内化过程,没那么功利,也并不复杂。
3、提供多样化的音乐
前几天,丹妈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孩子除了听古典音乐之外还可以选择哪些类型的乐曲?
为此,我专门做了功课,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适合给孩子听的好音乐应该是节奏清晰明快,曲调丰富,篇幅适中的乐曲。
1)童谣
很多读者看可能会想:“丹妈,咱聊得是音乐启蒙,怎么一下话风急转,聊起了童谣呀?”
先别急,我们来读一首童谣感受一下:
蚂蚁搬虫虫
小蚂蚁,搬虫虫,
一个搬,搬不动,
两个搬,搬条缝,
三个搬,动一动,
四个五个六七个,
大家一起搬进洞。
读完什么感觉?
朗朗上口,是不是?
这就对了。童谣一般都有着超强的韵律感,可念可唱,这就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怎能忽略。
2)世界各国儿歌
既然是儿歌,就是给孩子听的,大多内容浅显,符合孩子认知,节奏明快,易学易唱。所以,这个选择的标准很简单,经典就行,不分国界。
我在家陪叮当做早教游戏时,用的是《walking,walking》这首英文儿歌作为暖场曲。其实,这首歌的旋律就是咱耳熟能享的《两只老虎》 。
还真别说,这旋律真心欢快,孩子喜欢听也就愿意反复听。
3)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体系庞大,犹如汪洋大海,难易程度不同,所以给孩子听的一定要选择简单易懂,轻柔舒缓的,建议被随意搜寻一些大师的作品就给孩子瞎听。
因为有些乐曲成人觉得那气势恢宏,听完热血沸腾,但这可能会吓到孩子们,反而适得其反。
关于古典音乐,丹妈已经专门分享过一些经典作品 送你一份超强的古典音乐清单,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4)民乐
说到民乐,你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出那些悠长缠绵的古琴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阳春白雪,或者干脆就是民间小调?
是不是感觉民乐离孩子太远,不合他们的胃口?
其实,未必。
前几天,我正在研究《小球听民乐》系列儿歌书籍,好似发现了宝,强烈推荐!
“摇啊摇,摇过十五春风就是外婆桥;盼啊盼,阿绫阿绫地甜甜叫……”
每一首经典歌曲,都配以民乐器领奏,再配以水墨江南的插画,简直美翻了!
当然了,除了这些,丹妈还曾专门分享过一系列适合孩子听的经典动画片配乐,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带孩子去现场听音乐会,真实地感受比放器里的更丰富更具有感染力的声音。
二、音乐启蒙如何听?熏陶艺术很重要
理清了听什么之后,咱们就应该多加观察并引导孩子怎么听。
1、精听
1)父母的歌声
在家中进行音乐启蒙的关键,在于父母的参与,为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音乐熏陶环境。
这真不是随便按下开关,给孩子听听歌曲就好。孩子最喜欢父母的声音,这也是最有效的输入。
一般我在哄叮当入睡时,经常会揉着他轻轻哼唱童谣,他特别喜欢听《小星星》这首歌,无论是中文哼还是英文唱,都“照单全买”。
现在,小家伙在白天玩耍时,还会奶声奶气地时不时哼唱,一副全然陶醉的样子。
不过也有很多读者留言说,自己从小是“音乐渣”,唱个歌那是五音不全。这里我建议挑几首节奏简单的,重复哼唱即可。
假如依旧觉得没自信,也可以多念儿歌童谣给孩子听,增强孩子的节奏感。
说到底,父母的参与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维系良好亲子关系的好方法。
2)孩子喜欢的乐曲
孩子喜欢的,肯定愿意反复听。我们除了提供大量的视听资源之外,就要细心留意孩子的兴趣所在点,然后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我闺蜜女儿萌萌,前几年疯狂地迷上了《致爱丽丝》,小小的人儿经常一遍又一遍地听,听得如痴如醉。后来,朋友发现孩子偏爱钢琴曲,对于各种管弦乐则反应平平。
发现孩子的偏好之后,她就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多听钢琴曲,并请了专业老师专门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也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几年下来,姑娘对于钢琴弹奏的兴趣保持地不错,弹奏水平也进步很大。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泛听
在孩子的音乐启蒙阶段,除了精听之外,还需要大量地泛听各种类型、各个国家的音乐。
其实,朋友女儿萌萌除了在家精听钢琴之外,也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平时她还会和孩子一起聊聊听完的感受,普及一下乐曲的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这样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孩子熏陶多了,便会对音乐有更好的辨识度,对于事物的感觉也会更敏锐。
3、分场合,有针对性地听
给孩子听音乐,最好是有所区分的,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音乐。
其实这是情绪和音乐之间的一个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在孩子玩耍时,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乐曲,听完心情愉悦,精神饱满。
反之,孩子困乏的时候,则需要缓慢轻柔的音乐相伴助眠。
当然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去听音乐会,则还需要穿上得体的服装,不允许在现场窃窃私语,更不能说喧闹奔跑了。
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从而真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优雅之人。
4、挑设备,音质好是关键
既然在音乐启蒙阶段,“听”这个环节是如此重要,那么也当然需要给孩子听音质好的乐曲。
孩子的听音辨音能力,远远强于成人,特别敏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挑选音质好的播放器,保护好孩子稚嫩的听力,提升审美层次。
丹妈曾经说过,在给孩子挑选玩具时,尽量少买劣质的发声玩具。这不仅考虑到材质的安全与否,也是因为音质问题。孩子经常玩这类音质很差的玩具,那么大量“劣质声音”的输入,就会干扰孩子对于声音的甄别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以后想要学习乐器,那么很多细微的音色差别就很难辨别了。
另外,现在的网络资源很丰富,用手机播放经济方便。不过,手机外放的音质也不是很好,我们可以选择外接个小音箱就好了。
关于音源的选择,我始终认为不是一定要购买昂贵的设备,只是尽可能给孩子选择好的音质吧。

三、多感官参与,音乐启蒙玩起来
孩子的音乐启蒙真的不能类似传统学校音乐课的“排排坐,齐声唱”的单一模式,丹妈倒是比较认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市面上有各种课程,但是良莠不齐一定要仔细甄别),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音乐游戏、歌唱、舞蹈、话剧、绘画以及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们在家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1、填韵脚
孩子在大量输入之后,也需要开口念或唱。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独立唱出一首歌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要着急,其实这个时候也是训练孩子韵律感的好时机。
我们可以在唱念童谣或浅显的古诗时,留出最后韵脚让孩子来补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训练孩子的音律感受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2、打节拍
训练孩子的节奏感,我们也可以从打节拍开始。作为非音乐出身的普通妈妈完全可以挑选一些节奏简单的乐曲,这并不难操作。
丹妈还是以耳熟能详的《小星星》为例。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打出来的节奏成了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你们看,这样的节奏孩子很容易感受。
我们除了可以引导孩子用手打节拍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小道具,比如孩子的摇铃、沙锤、三角架等简易乐器,甚至干脆利用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可行的。
3、身体律动
孩子天生喜欢唱唱跳跳,那么父母在家就可以引导孩子跟着音乐摇摆身体、跺脚,鼓励孩子多加使用肢体语言。
前阵子,我给叮当播放《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他简直着魔了,从头到脚都没怎么闲过。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eyes ears mouth and nose.
这样的音乐,不说孩子,我自己玩起来也特别嗨呀!
4、鼓励孩子用多种形式表达音乐的内容
音乐从本质上讲是跨领域的精神产品,它与自然、其它艺术、建筑、诗歌等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的不仅仅只是音乐,可能是文化,也可能是情绪。
当细心聆听乐曲的那一刻时,孩子的脑子中也会有不连续的画面感,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给孩子听肖邦的《小猫圆舞曲》的时候,可以先做场景导入,给孩子讲讲猫的相关知识或者用图片观察一下小猫的爪子。然后再播放音乐,随着乐曲的推进孩子脑子的画面感就出现了,一只猫正在黑白的钢琴键上上跳下窜,正欢快地跳着舞呢。
此时,孩子在音乐的感受中,思维是打开的,正天马行空地想象着,感受着。等到乐曲结束后,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一下他的感受,或者干脆给张白纸画下来也是可行的。
我们不是专业的音乐老师,教不了孩子太多技法,但可以用这种方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孩子音乐启蒙,真的不是简单交给机构就好了,也并不是只有学习乐器,才是真正接触音乐。事实上,任何启蒙阶段的引导教育,最好的老师只能是父母,最好的场地还是自己的家。
本文参考文献:
魏坤琳得到专栏《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茶老师的音乐课堂《讲座整理:如何给孩子音乐启蒙》
 丹妈碎碎念●          
这篇文章,估计会有不少人会问适合多大孩子?我觉得9岁之前都适用吧。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能力,如果在孩子9岁之前,不给孩子提供有质量的音乐教育,孩子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就有可能会丧失了。
写完文章最后一个字,我发现最开始说的“一篇文章了解家庭音乐启蒙”说绝对了,因为我发现还有很多可以写的,比如音乐启蒙教育的分龄段介绍,3岁之前大量听,四五岁开始学乐理和乐器;音乐启蒙的好处,是你想象不到的多;还有相关的音乐绘本推荐,之前我也有分享过,但是现在看来还是不够完善的。这些,等有时间在重新分享吧。
最近的文章,有极少数部分读者留言给我,觉得太长太干货......我翻了下下好像也是。想着下次一定要精简点,或者写写鸡汤文一两千字轻轻松松。但干货只要写起来,就变得死磕了,不把点介绍全面,我就总觉得自己没认真。当然,也可能是跟我学习东西特别快、喜欢一篇文章看通透的个性有关。
让我调整,估计是比较难,如果有觉得文章长的同学,看不完的话,建议先收藏起来,以后当成工具随时翻阅出来也不错。另外,我也争取写些简短的生活感悟什么的,不定期来调节下啊。
丹妈往期推荐
-- End --
后台回复见面礼,丹妈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