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15 岁的少年科学家谈方琳火了。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聚会,邀请的可都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而谈方琳是最年轻的参会者。
图源:《新闻晨报》
谈方琳研究的课题是「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曾在「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
有网友惊呼:我连她的研究题目都看不懂!
还有网友一边吃瓜一边皮:别转发,别转发,千万别让我妈看到!
太小瞧老母亲了,这种事情,当妈的怎么可能看不到?

2

老母亲看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小小年纪,就能跟全球顶尖科学家同堂对话,果然是别人家孩子啊!
第二反应:她的父母肯定不一般!
此话怎讲?人家小姑娘的研究课题在那儿放着呢,怎么就扯到父母了?
不是无视小姑娘的科研成果,而是感慨: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多了去了,为什么独独谈方琳能连续两届参会?
我们知道,有数学天赋的孩子,通常需要不断参加数学竞赛,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脱颖而出。
而谈方琳,参加补习班,只学知识,不竞赛,因为她爸爸说参加竞赛要刷题,会占用很多时间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站得高,看得远,指路明灯一样的爸爸,谈方琳才能好钢使到刀刃上,从初中就开始做课题搞研究。
果然,后续有报道说,谈爸爸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头衔,比如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
有妈妈坐不住了,不行,对比了别人的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加绝望了。
图源:网络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3

据说人生有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很多家长摸爬滚打多年,已经到达第二重境界——知道自己是普通人。
按理说该人生通透,心底澄明,没想到最痛苦的也是这个阶段。
因为我虽然知道了自己是普通人,但孩子还小啊,他那么聪明,一看就不一般,将来一定……
据说,大部分父母养娃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上幼儿园之前,哈佛耶鲁,必须的。
上了幼儿园,清北就行了,不比爹妈差。
上了小学,985 也挺好的嘛。
上了初中,211 也很棒呀。
上了高中,孩子啊,你的目标是一本,可要努力啊。
最后,孩子考上了二本。
某知名论坛有一个热度很高的提问:你能否接受自家孩子的平庸?
话题快速发酵,并转向穷人富人、阶层固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精英教育是少数孩子的专利,等等。
有调查发现,即便是高知 / 高收入群体,也有近 3 成的人,时常纠结于自己不善用资源,或无法激发孩子与众不同的潜能。
在认清孩子是普通人之前,很多父母时常活在「我没权没钱没资源,天才孩子就要被我耽误」的自责之中。
图源:soogif

4

当然,也有想明白的家长。
郑州的诺诺妈说:
想不焦虑也可以啊,问题的关键就看——你给孩子的人设是啥?
精英?那就用精英教育那一套,砸钱,上国际学校。
我对孩子也有期望,但我不奢望她成为什么精英,她将来能上个郑大,像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身心健康发展就行了。
我自己都不是精英,要求孩子成精英,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99% 的孩子,注定要长成平凡的大多数
想明白了这一层,普通父母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呢?
英国有一项跨越 70 年,涉及 7 万人的成长研究(British Birth Cohort),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儿童追踪,也是人类第一个全国性的出生队列研究。
图源:helenpearson.info

《自然》(Nature)杂志科学记者 Helen Pearson 在其著作《生命工程》(the life project)中回顾了这项研究,并总结了能够助力孩子未来的养育诀窍:
首先,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抱有高期望;
其次,还要关心和参与孩子的教育。
这两点,转化成具体可执行的教育建议,其实就是:

❶ 陪孩子读书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陪孩子读书的重要性,但真正陪孩子读下去的不多。
为什么呢?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终于认字了,能自主阅读了,我也该解放了。
但实际上,孩子认字之后的亲子共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影响更深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才女武亦姝吗?
2017 年,她获得了保送北大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参加了高考,并且以 613 分的成绩考入了心仪的清华大学。
武亦姝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据说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会关掉手机,专心陪女儿一起看书,讨论相关的问题,还会做一些文字方面的游戏。
自律、陪读书,看似容易,但要坚持十多年,相信很多家长还是做不到。
所以说,真正的好教育,从来都是「拼爹妈」

❷ 跟孩子聊天

关于跟孩子聊天,有个理论叫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3000 万单词差距)
研究者发现,4 岁之前,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收 1500 万个单词,而中产阶级的孩子平均接收 4500 万个,这中间是 3000 万词汇量的差距!
当然,除了词汇量,还有词汇质量及其背后的知识体系
所以,研究者认为,学龄前,3000 万词汇量的差距,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社会阶层的鸿沟。
具体怎么跟孩子聊天?
研究者认为,除了事务型的谈话,还要有更多的闲谈
事务型的谈话,比如,「下去吧」「把鞋子穿上」「把晚餐吃完」,是推动生活向前发展的。
闲谈,比如,「这棵树真大」「冰淇淋真好吃」「妈妈的小男子汉是谁呀?」这类谈话,属于锦上添花的。
研究者将闲谈称为亲子交流中的「社交舞蹈」。互动中的每一个步子,每一个反应都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会进一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
当然,除了智力发育,跟孩子多聊天,父母也能发现孩子的小情绪、小心事,并及时开导。
亲子间的无话不谈,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

❸ 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

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但要求却不够明确。以至于家长觉得,孩子总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
有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分享过这么一个案例: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都会叮嘱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有一个家长,却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今天有一个要求,你能做到吗?」
孩子很好奇,什么要求?
妈妈说:「每堂课你都要举 3 次手,不管老师有没有叫到你。」
后来,这个孩子每堂课都会主动举手发言。
给孩子提要求,越具体明确,越利于孩子执行并自我对照。这样,你的要求就不会轻易落空。
而一个个明确具体的要求,支撑起的,将是你对孩子大大的期望。

❹ 带孩子出门见世面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在提升孩子思想认识的深度;行万里路,则是为了开阔孩子视野的广度
出门见世面,不一定就是出国旅行,可以是串门,可以是远足,也可以是——
带孩子去一趟落后的山区,让他看看那里的孩子还没桌子高,就要垫着砖头准备一家人的饭食,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带孩子去趟儿童福利院,让他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
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看看,让他感受过去,感受知识的力量……
在新环境里,孩子会通过观察,拓宽眼界,刷新认知,迎接心灵的成长。

5

发现了吗?真正有效的养育方法,往往简单到不可思议。
这几点看似简单,但你若真能做到,一样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
图源:soogif
最后,写这种文章,很容易被看成鸡汤。
我们讨厌鸡汤,是因为它常常夸大努力的重要性,似乎只要你拼命,你努力,就能成功,走向人生巅峰,而你现在还没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而养育的现实可能是:你努力了,孩子的情况可能也改善了一些,但并没有走上人生巅峰,而你,作为一个普通家长,认清了现实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努力地陪伴孩子一步步前行。
与大家共勉。
小 爱
你会因为自己是普通家长而自责吗?欢迎分享讨论~
今天小爱还给大家准备了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的精彩演讲《寒门贵子》
她从贫寒山村考到北大;从被嫌弃,到《超演》总冠军;从一无所有,到当上 CEO。她的绝地反击和人生逆袭激励了无数人。
亲们可根据以下步骤获取观看地址:
1.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爱贝睿」

2.后台对话框回复「逆袭」获取地址!

▼ ▼ ▼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爱贝睿」公众号,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关键词「逆袭即可获取观看地址。
更多精彩文章请戳:
爱贝睿
 11·11 
狂欢节正式开启!

全场科学早教产品年度低价,买二赠一!
全场商品满 300-30 满500-50
满1000-100 可跨品类 
一次囤够陪伴孩子六年的科学早教产品,

错过优惠再等一年啦!
▼ ▼ ▼ 
戳这里进入双 11 主会场选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