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唐代的几何纹样
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开窗纹饰或者花环纹饰,这是唐代许多陶器盘的中心纹饰,这种釉陶上的铅釉,上面有2个或更多种的颜色。图84a展示了这种纹饰,它是正仓院收藏的彩色12边形的镜子,与之对比的是Hosokawa侯爵旧藏的一件唐代盘的中心纹饰(图84b)。这是一种西亚的,或者具体说是亚叙的纹饰主题,是一种变体的花卉纹。但是,镜子和盘子上的花纹结构却非常复杂。其花瓣是切开的或者是对切的棕叶式纹饰的一圈。我们在此不再进一步分割这种纹饰,但必须注意,其对称性呈严格放射状,其效果是静态的。这方面它与另一种开窗纹饰形成对比,后者也是来自西亚,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螺旋状的,所以有动感。图84c展示了该纹饰,这是一件银盘上的纹饰,明显属于萨珊,发现于列宁格勒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曾属于Viatka政府;该纹饰下面的图84d,是一件唐代盘的中心纹饰,藏于日本的Takeuchi收藏。
(84a-e)
这两种变体的前一种是非常常见的唐代陶瓷纹饰,但第二个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汉代以及汉以前的抽象纹饰设计特点,是一种螺旋对称,比如圆形涡纹。(青铜器的螺旋纹,以及漆盒的那种精细纹饰)
Lysiewa的银碗这件萨珊器物上,两种纹饰合并(图84e)。外部区域内有8个半切纹,分开的内叶与邻近的叶尖两端接触,形成一种轮廓,酷似唐代8花口青铜镜的那种纹饰。这种设计中,其对称体现在放射中。而内圈,设计纹饰具有涡纹动感。花瓣成片,表示一种风格化的茛苕缠枝纹,包围着一只翘首的鸟儿,这种纹饰与中国器物上的飞鹅或飞鸭形成对比,整个设计有转动感。
关于开窗纹饰,我们可以讨论下唐代窑工使用什么技法实现这种纹饰的问题。这些纹饰是用深刻花技法作用于皮实的盘表面。这样形成了分区,由沟槽隔开,然后再在不同区域上不同的对比色的釉。这种方法本来是为了防止不同的釉混合。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相当于珐琅彩。珐琅彩发端于拜占庭和罗马时代,后来一直都有。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