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加拿大与中国的历史上

都为彼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是加拿大日(Canada Day),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国庆节。1867年7月1日,英国将北美的三块领地加拿大省、新斯科舍省和新布伦瑞克省,合并为一个联邦,奠定了今日加拿大的雏形。此后,这一天被定为“自治领日”(Dominion Day)。1982年加拿大完全独立,又改称“Canada Day”。
作为一家立足北美的自媒体平台,我们本应享受这样的公共假期,庆祝加拿大的独立,但是今年的这个假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自去年以来,一桩天外飞来的引渡案,将平静的中加关系炸得粉碎,到现在都冷若冰霜,缓不过劲来。作为华人,作为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每个旅居海外的华人,估计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中国好,希望所在国好,希望所在国与中国的关系好。
在这里,我们不想谈论引渡案的是非曲直,也没有资格谈论谁是谁非,只是想借助这个特殊日子,回望中加关系史上的温暖时刻,从历史中触摸双方普通民众的情感脉搏。
说这是一个特殊日子,不仅在于它是加拿大日,还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的起点。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缘分。
其实,加拿大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缘分不浅。当年,踏上加拿大土地(当时还是原住民土地)的欧洲早期探险家,寻找的不是北美新大陆,而是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具体说,主要就是中国。
他们找来找去,没有发现通道,才迫不得已,留在了天寒地冻的加拿大和美国。
这些欧洲殖民者靠着勇敢和坚韧,也靠着血腥和暴力,创建了一个融合英法双重体制的自治领。不过,如果认为加拿大完全是欧洲人创建的,没有其他族裔的事,就是对历史的无知了。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人找了几个世纪的中国人不请自来。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漂洋过海,到加拿大西部淘金。说起来,这些中国人到加拿大来,都是为了个人生计,希望能够发家致富,养活一家老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中国人住下来,辛勤地工作,就等于为加拿大经济添了砖,加了瓦。何况当时的卑诗人烟稀少,极度缺少劳动力。
图源:网络
如果说中国淘金客对加拿大的贡献,相对还是有限,那么1880年至1885年应聘来加修建太平洋铁路的中国人,则是为加拿大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华工负责的是最艰巨的路段,塌方、坠落时有发生。据说,工程启动一年后,最初抵加的5000名华工,就剩下了1500人。其他的人,都将鲜血洒在了太平洋铁路上。这样的代价,这样的牺牲,相当于中国人为加拿大打了一场硬仗。
更关键的是,太平洋铁路不是一般的铁路。它是连接加拿大东西经济的大动脉,也是卑诗加入联邦、奠定加拿大现代格局的保障。没有这条铁路,卑诗省成不了加拿大的领土,西部经济不能起飞,加拿大也成不了现在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人不是加拿大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加拿大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有华人的色彩。当然,加拿大也有众多博爱、奉献之人,为中国出过血、流过汗,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吉尔伯恩家族,三代人分别在中国工作72年。他们的第一代人,参与创办了华西医院;他们的第二代人以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为主题完成博士论文,并且参与翻译了《王维诗集》。
吉尔伯恩家族第三代玛丽安女士
另一个同样三代服务于中国的恩迪克特家族,回国后不仅长期对华友好,而且积极为中国辩护,与加拿大政府进行公开争论,以至于加拿大政府质疑其“叛国”,将其告上了法庭。
2017年多伦多大学图书馆
“加拿大人在中国”图片展
188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明义士,是一位来华传教士,也是一位疯狂的中国文化迷。他来到中国时,正好赶上殷商甲骨大量出土。喜欢中国文化的明义士,倾家荡产收集甲骨进行研究,还给他的儿子取名“明明德”。
1932年,明义士担任齐鲁大学考古学教授,一心研究甲骨文,将传教任务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不断发表重量级的研究论文,短短几年,便让齐鲁大学成了甲骨文研究的国际重镇。
中国抗战爆发前夕,明义士回到了加拿大。十多年后,他的甲骨文藏品也被人托运回加拿大。晚年的明义士,据说生活清贫,但是无论如何辛苦,他都没有出售那些无价之宝。1957年临死时,他唯一的心愿,是将这些宝贝送回真正的故乡。
明义士在齐鲁大学任教照片
至于用生命支援中国抗战的白求恩,更是早已在中国升华为博爱、奉献的代名词。而且,值得增添一笔的是,这个共产主义战士,去世后同样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肯定。
1970年,加拿大政府买下白求恩父亲的住宅,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买下其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白求恩纪念馆”。1996年白求恩故居被列入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同年,白求恩被“加拿大医学名人堂”列为医学人物。
2000年8月,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到白求恩故居为白求恩铜像揭幕。伍冰枝是出生在香港的华裔,一位华裔政治家在加拿大本土,向一位替中国牺牲的加拿大人致敬,这是多么大的缘分!
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缘分还不止此。1960年,在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加拿大迪芬贝克政府突破美国封锁,向中国出售了几十万吨小麦,并且提供了9个月的5000万加元粮食贷款。
放到现在,几十万吨小麦、5000万加元不过“一道小菜”,但是在连树皮都没得吃的年代,这些粮食就是救命粮,就是雪中送炭。当时,能够抛弃冷战偏见,向中国提供救命粮的西方国家,只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回望历史,加拿大既有对中国充满偏见的政客,也有为中国奉献生命的平民;既有替美国扣人的不明之举,又有危难之际向中国施以援手的大爱之情。
由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加或许永远不能结为盟友,但是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成为过敌人。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用这句话形容过去的中加关系,再形象不过,希望加拿大政府珍惜这份缘分,让不能情浓于水的中加关系,能够继续情淡如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胡乐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