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两位美国小学老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分享有趣有爱有料的美国小学教育
点击上方“教书匠在美国”可订阅哦!
大家好
我是小绿
一个在美国小学教书的中国老师
这是我在教书匠写的第71篇文章。
最近我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
我发现我们班上有几个小朋友吧,不知道是文化差异还是咋的,特别爱吹牛(brag),而且是什么小事都可以拿来自吹一波。
“我的鞋子比你的酷,因为有轮子”
“我是全班最会画画的人”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中国老师,从小被灌输「谦虚是美德」,听到我的学生这么能吹,我有些不适应。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我平时毫不吝惜对他们的赞美,让他们有些飘?
但是话说回来,谦虚就一定好吗?
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我见过太多低调优秀的人,因为谦虚与机遇失之交臂。反而一些半桶水晃荡的,因为会自我吆喝,更加容易被听到,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关注。
说到这里,你们肯定能理解我的两难了:一方面,孩子盲目自信爱吹牛,确实容易没朋友,遇到挫折也很难积极面对;另一方面,孩子太谦虚了又让人心疼,担心他以后会因为谦虚而错失良机。
怎么样才能教孩子不吹不黑,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的强弱项,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想不到我一个教低年级的小学老师,竟然要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育儿这条路上为什么到处都是坑啊!深深叹一口气……
还是老规矩,先上读文笔记,方便大家阅后回忆。
图片版权归【教书匠在美国】小绿老师所有

长按可保存图片至手机相册
孩子为什么会吹牛
为了找到孩子吹牛的原因(主要是想知道是不是我把他们夸飘了),我找了一些外网上的资料来学习,其中Dr. Grail Gross (Ph.D., Ed.D.,M.Ed.各种D…)写的一篇我觉得总结的比较全面,基本上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Dr. Gross认为,孩子吹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因为还很幼稚不成熟,只能关注到自己
  • 自信不够,需要靠自我吹嘘让自我感觉变好
  • 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想要获得被爱的感受
  • 模仿某个爱吹牛的家庭成员
resource reading:
<Why Kids Brag and What Parents Can Do About It>
by Dr. Grail Gross
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加一条原因,就是被过度地「无效表扬」。无效表扬只注重结果,忽视孩子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技能/品质的。而有效表扬则是注重指出孩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好的技能和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已成败论英雄。同样的道理,孩子经历失败时,我们给他安慰也可以分为无效安慰和有效安慰。
无效表扬/安慰 V.S. 有效表扬/安慰
场景:孩子画了一幅画
无效表扬:哇!你画的真漂亮!你好棒!
有效表扬:我看到你给每一个人物都画上了生动的表情,这让你的画仿佛会说故事一样。
场景:孩子输了球
无效安慰:不管输球赢球,你在我心里永远是第一名!
有效安慰:你在大比分落后时依然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一秒,我为你的坚毅感到骄傲。
孩子吹牛时我们如何引导
2-3岁:随便夸 
2-3岁的孩子其实需要你使劲夸。Dr. Panaccione (PhD., founder of the Better Parenting Institute)说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在自我探索,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安全感,而这个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就是父母的关爱与认可。Dr. Panaccione甚至认为,这个阶段孩子获得的夸赞与认可越多,孩子越不容易长成一个喜欢自吹自擂的人。
resource reading:
<Brag-Proof Your Child>  by Marisa Cohen
4-5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四五岁的孩子入学后,与同龄人和外界的联系变得频繁。在这之前,他们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现在世界突然变大了,人变多了,为了在这个更大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孩子会变得比以前更有竞争意识,因此可能会产生攀比心理,或者容易自吹自擂。
这一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去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和贡献,教他们学会感恩和鼓励他人。
我在课堂上经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下课回来之后,我会花一两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回想一下,谁在课间玩耍时帮助了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做这件事,是因为下课玩耍的时候,他们特别容易互相产生冲突,每次下课回来都是各种争着要告状的。
各位家长在家里,也能随时随地启发孩子去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和贡献。比如晚餐时,爸爸可以主动挑话头:今天妈妈忙碌工作了一天,到家还给咱们准备了这么丰盛的晚餐。因为有妈妈的悉心照顾,我们才能这么健康幸福,我们一起来谢谢妈妈吧。
(写完这一段,我觉得很得意:关注教书匠不仅能学习亲子知识,还能改善夫妻关系呢!然而转念一想,好像读者里也没有几个是爸爸😂男读者们,让我在留言区看到你们的呼声好吗!)
5-7岁:你夸一,我夸一
我的学生就是属于这一年龄阶段。我觉得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也很乐意去展现自己的长处,然而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他们会尽量去避免与人产生竞争。
二胎家庭里可能更早出现这个情况,这被称为手足之争(sibling rivalry),表现为,如果哥哥数学很厉害,弟弟即便数学不错,为了避免竞争,他更容易转而去发展其他哥哥不擅长的领域。
我觉得这一年龄阶段可能是吹牛重灾区。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为了心理平衡一下,要使劲展现自己厉害的地方。我试过在他们自夸时让他们谦虚一些,但是效果不好。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非得谦虚,自己做的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吹一波。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想出来一个办法,我称它为「你夸一,我夸一」:你要夸自己,可以,但你得先夸个别人。你夸自己一件事,就要夸其他人一件事。「你夸一,我夸一」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你要能行,你夸十,我夸十都可以玩得飞起来。
我喜欢这个办法,因为它在不打击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秀。这样你来我往的互吹,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诶,原来每个人都有优点,虽然大家的优点可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
大孩子:对知识保持敬畏
八岁以上的孩子,在我眼里就已经算是个小大人了。我可以很自然地跟他们平等对话。
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我害怕阅读的人》,里面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看我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很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还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没有尽头。”
正是因为对知识时刻抱有敬畏,对未知怀有赤子般的好奇,我们才能够一直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毫不吝啬地和孩子分享自己学习到新知识的经历,让孩子知道,活到老可以学到老,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你甚至可以主动向孩子讨教学习,亲身示范“不耻下问”。但如果我们成年人动不动就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权威压孩子,那显然孩子也很难在从别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说个题外话,我一直觉得“不耻下问”这个词很不厚道,问就是问,讨教就是讨教,哪里分什么上下。难道学习的对象一定得是权威人物才行吗?
我们做老师的,也经常收到学生的启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许多宝贵和独特的视野,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合适学生的课堂。
而且在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美好的结果,不正是「我们和孩子都一起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那种大人」吗?
更多阅读
关于作者
私家绿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
美国双语教育硕士
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公立小学
微信ID:lycheegreen
教书匠在美国
两位任职于美国公立小学的双语教师主笔
分享美式教育点滴
有爱
有趣
有料
长按二维码关注
想要激励拖更的小绿?点一下“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