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艾小羊
来源 | 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
01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段不长的文字,写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缺爱。

王朔成长于军人家庭,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严格与暴力。
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他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这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
部队子弟马未都在《圆桌派》上也聊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王朔把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教育方式”,称为中国最普遍的“家庭暴力”。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王朔的《致女儿书》,有一部分专门谈爱。
他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情绪,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 王朔的女儿王咪
“特别怕像奶奶一样,你也知道,她还活着,我也对她充满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这句话,从“痞子文学”鼻祖王朔嘴里说出来,可见缺爱是顽疾。
你再成功,赚了再多的名与利,人到中年,念念不忘的还是你与父母之间,只有道义和责任,没有亲密与爱。
王朔说母亲老了,最怕的是“我不管她”。但是“我最需要你对我好的时候 ,你在哪里?”
△ 图片来源:王朔母亲回忆录《一家人》
可能有人要说,王朔一把年纪,功成名就,还把父母拿出来批判,是不是太计较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实恰恰相反。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02
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
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一个读者初三的时候,父亲中风晕倒,她从小跟父亲关系好,很想去医院陪伴。
母亲逼她去上学,告诉她初三了,学业最重要。甚至父亲住院期间,家人也不允许她去探望,怕分心、影响学习。
“学习真有那么重要吗?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重要?”
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她。
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其实是大人怕麻烦,觉得小孩帮不上什么忙,就不要添乱了,还不如去上学。
△ 图片来源:美剧《this is us》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一个朋友跟母亲吵架,母亲问:“如果我不是你妈,你是不是早就不理我了。”朋友回答:“是的。”
身为成年人的她,一直小心地选择与认可自己的人相处,远离像母亲一样,不断打击她的人。
03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与蒙总的关系,明显比她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在父亲苏大强面前,苏明玉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母亲赵美兰。
在蒙总面前,她才活成自己——那个坚强、果敢、有勇气、有智慧的苏明玉。
因为不被认可,苏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而蒙总,她的师傅,是看到她身上闪光点的人。
在心理上,他更接近父亲的角色,甚至雌雄同体,成了明玉心理上的双亲。
一个人活在爱里,会越来越好;缺乏安全感,则会处处拧巴。
那些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不是天性顽劣,而是缺乏爱与认可。这常常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拧巴,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后孩子更拧巴了。
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
2007年,王朔与母亲一起参加《心理访谈》。在访谈中,他一再问母亲,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母亲回答:“我会举报你。”
王朔当然不可能真去杀人,但这个无情的答案,让他看到了父母之爱的势利与凉薄。
04
很多人,虽然为人父母,却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爱。
爱,不是正确、伟大、通往成功之路的学校,而是一片土壤、一个港湾。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孩子)鼓励。
当米歇尔对母亲抱怨学校里的老师,母亲通常平静地听着,偶尔插一句“噢,天哪”和“噢,真的吗”。
“她并不纵容我的怒火,却会认真对待我的沮丧。”
“她告诉我,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这位女士脑中的数学知识,你要掌握。”
没错,这就是爱。

△ 图片来源:美剧《this is us》
爱是一个子宫,包容我们所有的阴暗、不堪、愤怒与失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强大的安全感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严歌苓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爱你,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份爱,你要变得更好”,这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05
王朔的母亲出过一本自传《一家人》,在这本书的最后,这个在儿子眼里不懂爱的母亲写到:在这里,我想对儿子说:“妈妈永远爱你。”
可惜,这份迟来的爱似乎没有收到回音。
不是所有的伤害,最终的收尾都是原谅与放下。
正因为世上有很多“来不及”与“不原谅”,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才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去爱:尊重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错;接纳一个人生命中的残缺。
人无完人,因为有爱,我们才变得完美。
从这一点来说,我真的非常讨厌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结局。
- The End -
作者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本文经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作者微博:有个艾小羊 。
 为你推荐 
亲子关系,是一个新生命刚刚来到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人际关系。
父母不会表达爱,经常责骂孩子,用所谓”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子女难以感受到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敏感自卑。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家庭的态度是孩子将来的模板。
原生家庭不能改变,但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壹心理筹备了一年时间,推出了这套——婚恋情感&家庭治疗技能的技能大全100节课,全面了解家庭治疗的专业心理知识,摆脱原生家庭影响,学会爱人,拥有更幸福的家庭:
  • 柏燕谊、王继堃等11+位名师引领;
  • 30+种实操技术;
  • 5大主流家庭治疗流派;
  • 5大家庭治疗常用策略
2000元优惠倒计时,最后1天
长按下方二维码,立刻加入学习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点击阅读原文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