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任何一种大学排名都存在着缺陷,但大学排名仍然有它的意义:对家长、学生来说,排名可以用于增加对目标学校的认识;对学校来说,排名可以用于反思自身的办学思路、长短优劣;对政府来说,排名可以增加对投资效益和国际影响的认知。
但遗憾的是,由于大学排名发布者的大肆渲染、媒体的跟风炒作、大学领导的过度关注、一些政府官员的不当推动,大学排名之风在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超出了它所能够承担的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与风险。
这篇报告正是揭示了大学排名在学术上的局限性和非理性,也解释了大学排名在当前以及未来引发的风险:我们正在把大学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水平的标杆,将追求提升大学排名名次作为办学的目标,最终忘记了初心,偏离办学的正确方向。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年会的现场,对「大学排名的风险」的观点、观察做了简要的介绍,以下内容基于袁振国演讲的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学排行榜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一句话,它太热了,大学排行榜现在热到超出排行榜本身的功能,热到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因此我们要降一点温,要泼一点冷水,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清醒、独立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说大学排行榜太热了?第一,你可以搜索一下「大学排行」,在各类网站、媒体上,大学排名都被作为吸引眼球的重要内容;第二,媒体上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信息让我们的学校普遍感到焦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已经把提升排名作为了学校的任务。
而且大学排名不只是中国在中国很热,它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 50 多个经常发布排行榜的机构。 

不同排行榜的评价标准差异
我们在报告中主要选取了热度最高的四个排行榜 U.S.News、QS、THE、ARWU 进行分析。尽管四个排行榜在出发点和理念上所使用的标准、权重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若干的共同特征,而这些共同特征正是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的
第一,排行榜的导向是不可取的。大学的第一功能是人才培养,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但是在这四个排行榜当中,只有 5% 到 20% 的权重在人才培养,80% 以上的权重跟人才培养没有关系;
第二,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是不可比较的。大的和小的、文科的和理科的、综合的和单科的大学,把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拿出来一起比,就像比较大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老人一样;
第三,不同的排行有不同的标准,排行内部的标准是不一致的;
第四,指标和标准是不匹配的。每一个指标要有相应的标准匹配它,但是实际上很多指标和标准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第五,就是数据的不可靠。这一点是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
比如排行榜确立的数据依据,我们认为目前排行榜的搜索到的数据和排行榜确立的标准是没有联系,或者说联系不紧密的。一方面,排行机构收集不到数据,或者学校不愿意提供数据给机构。因此,排行机构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联系不太紧密的数据作为替代。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排行机构获得了数据,但是学校、学者提供的数据是不可靠的。我之前和现在都做过科研管理工作,我们经常会通过专家评审的办法对项目、奖项进行评审。一开始在评审设计的时候,想选 100 个人,发出 100 张邀请函,其中 50 张没有回信,20 张被拒绝了,还有 10 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可以采用的结果。怎么办?只能换人。于是发出第二次邀请,又经过一轮淘汰,等到最后可能还少 20 个人。到这个时候,实际的评审人员已经和最初评审设计时的目标没有什么关系了。
数据的不可靠性也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我认为,对全世界的大学进行主观打分评价,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曾收到几个排行榜组织的邀请,让我对 300 所大学进行排名。我一开始挺热情的,但是排到一半我就觉得不行了,这 300 所大学我听都没听说,怎么排名?
此外,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的原因,大学排名中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这些偏见往往被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遗漏了。比如说语言上的偏见,如果我们需要在每个学科邀请 30 位以上的专家开展评价,但是最后邀请的专家全是英语语系国家的,对其他语系国家的大学就可能不太公平;比如说刊物的偏见,排行榜现在用文章是否发布在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SCCI(《社会科学索引》)来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但是这些索引中的论文在质量上都是一样的吗?
前不久发生过一次让我非常震惊的事件,有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把这些学科的论文进行了整合整理,用最新的词汇和各个学术杂志喜欢的样式,一年写了800篇 SCCI 和 SCI 的论文,涉及了 13 个学科,所有学术界的学者都被戏弄得无地自容。
我想三句话概括大学排名:不严肃、不科学、不可信

为什么说大学排名不严肃呢?
大学排名一开始是作为吸引眼球的游戏而被发明出来的。现在最有影响的 U.S.News 排行榜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当时这个杂志办不下去了,怎么办呢?主编就开会讨论,讨论完了以后就出了个主意:搞个大学排行榜,这个可以吸引眼球、提高销量。
最后,大家觉得这个可以做就做了,而且评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就请了一些人问「你们觉得哪个大学好」。之后大学排名的发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你们说美国大学能饶的了这样草率的排名吗?于是大学们都批评大学排名,这反而让媒体觉得这条路走对了,就开始走下去,于是就有了U.S.News 排名。当时 U.S.News 只做国内大学的排名,后来才做了全世界大学的排名。其他的媒体发现这是很大的商机,于是纷纷跟进做起了排行榜。
所以大学排名是一个不严肃的事。有时候排行榜觉得老是把哈佛排在第一不好玩,就把哈佛大学排到第三去了。
在排行机构眼里,这就是个游戏,但是政府、家长、学生把它当真了。
既然大学排名影响这么大,它能够做游戏,而我不能做游戏,所以我得更加认真对待地这场游戏,我们来看看它到底科学不科学、可信不可信。
第一个,大学的水平可不可评?如果本来是不可评的,或者现在的方法、技术、数据还达不到可评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大学的发明创新和价值怎么体现?大学对世界的引领作用、大学的文化积淀、大学的育人和培养人才,这些内容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那么这些使命可不可以测量?可不可以用数量化的方法公布?
至少在目前的四个主要排行榜中,都没有反映和评价大学最根本的文化使命和价值。
那到底是排行机构不愿意反映,还是是它们认为这些不重要,还是它确实没办法评价?出于善良的考虑,我认为它们是没有办法评估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而不是它们认为这件事不重要。

QS 世界大学排名有较多的主观指标
第二个,有些东西该不该作为指标?能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大学水平高低、质量高低的标准?「毕业生工资收入」在很多排行榜中成为了重要指标,也是很多大学作为招生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整个世界比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评价就很成问题。
我们两弹一星的工程师在奋斗,我们鼓励人们到偏远的山村支教,这是我们大学该鼓励的还是该反对的?
他们的工资不高,他们的人均收入不高,从毕业生工资收入的角度来看,培养这些人的大学应该排在后面。但是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人为荣,这才是社会的价值。有些指标是可以采集的,但是能不能拿来作为我们办学的方向?
第三个,可以评价大学的指标太多了,把什么作为重要的,什么作为不重要的?也就是指标的确定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大学最值得重视的人才培养在评价标准里面居然最多只有五分之一的比重。这样评出的结果到底还重不重要呢?

ARWU 世界大学排名完全关注大学的学术成果
第四个,已有的排名指标合适不合理呢?全世界得诺贝尔奖的一共不到 495 人,哈佛大学就有 158 名。排行榜往往把「一所大学中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看的很重,一票定乾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是以极数学生做代表,从所有学生中选出十到十五名最能代表全体学生水平的样本。结果,这个大学说这名诺贝尔奖得主应该是我们培养的,那个大学又说这个诺贝尔奖得主不是你们培养的,是我们培养的。然后家长会说,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成果。当然,家长有功劳,企业和社会都有功劳,所以仅仅记入学校的成果也是不可信的。
第五,数据准确不准确。有很多数据是有误差的,有很多重复,也有很多难以评判。比如 QS 有40% 的权重是主观评价,其实主观评价是最不负责任、最不科学的指标。你想即便一个教师再负责任,要面对 300 个学校进行排名,怎么做出来?
第六,这样的排名模式,系统不系统?用四个字形容,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数据,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只能看到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部分不等于整体,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所以根据那么多细分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是不充分、不准确、不科学的,要得出一个整体性的排名,这是一件荒谬的是事情。

因此,大学排名它是一个不严肃的事情,也是不可信的事情。我想用八个字对应,就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他说他的,我们听我们的。
如果你太关注这个东西,必然会急功近利。我们的有些大学非常聪明,找到了提升排名的捷径,那就是「挖人」,花钱引进了很多学者,让自己学校的排名从 1600 多名一下子提高到 270 名。
第一,过于注重排名助长大学急功近利的风气。排行榜现在非常重视论文的发表,论文在所有的指标当中都是特别重要的指标。本来,写论文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载体,学者发布的是自己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学者对社会的贡献。但是当论文本身成为衡量指标的时候,学者可能关注的就不是怎么研究和发现真理了,而是关心怎么让论文发出来。「怎么让论文发出来」和「怎么做出科学的发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道路;
第二个,助长忽视学生和教学的倾向。因为没有权重或者是权重很低,大学排名的提升当然和我们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没办法进行匹配了。
第三个,助长大学忽视自身特色。排行指标是不强调大学的特色的,如果大学把精力集中在特色的发展上,会对这些大学的排名很不利。但是要想让所有的大学都包打天下,这个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百花齐放、各尽其能,大学和社会都应该是和谐且多样的;
第四个,助长盲目大学的扩张。由于体量大的学校往往可以取得好的大学排名,这就导致很多大学重组、现在法国、英国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五个,助长不道德的学术竞争。可以想像得到,由于学者离开了对真理本身的追求,注重对功利目标的追求,这就会产生很多不道德的问题;
第六,这是西方文化中心的一套排名系统,西方的学术杂志、西方的学者、西方的项目、西方的指标、西方的评价受到吹捧和欢迎。
所以,最后我想呼吁大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排行榜,还大学安宁的环境。
-END-
素材节选自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你可能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