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硕
香港大学博士三年级学生
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组访问学者
2007从南外保送至北京大学
申请转学至宾夕法尼亚大学
(同时获布朗大学、达特茅斯,杜克大学offer)
从南外毕业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在燕园读了两年本科, 转学去了费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仅用两年半的时间修读完经济和数学双专业。
毕业后我在投行工作了四年,经历了金融行业低迷时期的裁员潮和之后的升职,亦参与执行近二十起资本市场融资和跨境并购交易。在工作第四年面临进入基金行业和回校继续学习的选择时,我选了后者。现在我是香港大学的博士三年级学生(直博)和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组访问学者(2017/8)。
周围很多优秀的同龄人都有比我更丰富、更具有戏剧性且更成功的履历,但我想这不妨碍我今天和母校的学子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们谈谈心,说说心里话,分享这些年的成长之路。
1
"开窍"的前提是性格:
呵护好奇心和探路世界的渴望
对母校南外心怀感恩,并非因为这里学霸中的学霸战斗机、名师云集,而是这片神奇的土壤滋润和鼓励我自由追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弥足珍贵的好奇心和拥抱世界的渴望。
入学前,我就读于南京某知名小学,不幸的是,我们全班集体遇上一位极度情绪化且擅用语言攻击学生的班主任。多年后在同学聚会时,我们的集体回忆仍围绕着这段焦虑的童年经历展开——班主任常在午休时冲进教室,让全体学生起立,质问我们在刚才的二十分钟谁出声说话了——"招安者"若幸运则罚站于黑板前,不幸者将惨遭书本或黑板擦重击。本来就胆小、木讷的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一段沉郁而看不见任何转机的日子。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我厌学,并时常处于担心班主任随机爆发的担忧中。
幸运的是进入南外以后,我遇上2个性格豪放的女汉子死党闺蜜,和一名刚从大学辞职来南外教书、真心喜爱教学的走心班主任。记不得是从初中何时起,我的性格渐渐向木讷胆小的反方向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周围聚集了一群学风淳朴、心思活跃的可爱少年,在校园里各显神通,在这样轻松幸福的氛围里,有谁会不爱去学校上学呢?有次为准备英语课演讲,我把艾薇儿的专辑找来听了个遍,一边想《滑板少年》歌词暗含怎样的爱情社会学——女孩的漂亮脸蛋和男孩的滑板与吉他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从初三开始,我竟然真的“开窍了”,不敢说以学习为乐,至少愿意认同 —— 书是为自己而读,对自己负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高中起我愿意尝试更多新的活动,一点点地克服内心的羞涩和恐惧,一步步地走向辩论赛和模联的讲台、艺术节英语节的舞台。
2
大决定让自己做主:
文理科选择和转学到宾大
从初三起,父母对我的“管理“越来越松,大决定都让我自己来定。现在想来,或许这不光是因为爸妈发现我开窍了,更让人放心了;其实对准成年人来说,理性做决定并对此负责是一堂人生必修课。

高中时选择读文科是我自己做的第一项重要决定,一是出于兴趣,二是因为自己文科学科读得的确比理化生要好一些。高三时,我还算顺利地保送进北大外院西葡语系。
通过和一些在美国读本科的南外校友联系,我在列好一张优劣势对比表之后,又擅自做了第二个重大决定:从北大转学去美国。记得自己一共申请了7所,收到这些学校的”橄榄枝”——宾大、布朗、达特茅斯和杜克。走这一步的原因有几层:一是希望早留学早回亚洲工作回到家人身边,二是美国校园文化对国际学生最具包容性也最具锻炼的其实在本科阶段,三是因为彼时美国的通识和跨学科教育比大多数国内顶尖大学都做得更超前,为何不试一试?
在大学阶段认识的朋友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3
尊重兴趣,找寻现实和梦想的交集
我经历了金融行业低迷时期的裁员潮。2011年夏天,我在瑞信投行部实习,那时金融海啸余波未消,但是集团对第二年资本市场复苏有信心。当我提早入职开始工作时才发现,现实远不及预期——入行半个月我们组的员工缩减到不足二分之一,又过了一个月,从原来的30人大团队”砍”到6人,被辞退员工不乏各大藤校毕业的工作狂。(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前完成大规模裁员,而我因为提早加入,不幸目睹了这血雨腥风的全程)
在平稳过度后,我经历了升职,共计参与成功执行近二十起资本市场融资和跨境并购交易,服务对象除了“三桶油”以外,还有各路电老虎,包括新兴的清洁能源企业。
和一起熬夜工作的同事小伙伴 
辞职当天抱着我的办公桌玩具回家
进入到工作岗位的第四个年头,我做了个让不少朋友大跌眼镜的选择——去香港大学读博,继续研习中国艺术史(结合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同时另一份机会摆在面前,是家业界口碑很好的私募基金公司。文科出生的我本能地选择了最令自己着迷的方向,而这个看似高深莫测又毫无短期实用价值的领域是我在本科阶段由于现实所迫,不敢全身心投入的。
不少在金融机构、律所共事的朋友有同感: 这些大平台的工作经历有点像大学生活的延伸(extended college life),有时你只管执行项目就好,仿佛是传送带上的一截。好处是周围人都是聪慧且用功的人。平台在充当保护伞角色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它会限制你对现实困难的想象,并隔断与本土社会和传统人情的联系。 
兴趣的种子萌发于多维土壤——始自悬肘练字的童年时光和沉甸甸的奖杯,到中学阶段开始接触并为之着迷的文化史论著,再到大学阶段修过的美学导读、东亚艺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建筑史课程和那些熬了许多晚完成的宝贝论文。有这些年在金融行业的工作经历和资源做背书,我有足够的信心,允许自己多花四年时间走一段充分尊重和满足个人兴趣和好奇心的路。
在伦敦苏富比做论文报告
和港大、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学家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有如治愈个体心灵的独特良方;基于文化传统之沉淀的创新实践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其社会价值甚至包含经济效用。多掌握一门语言,多学一门学科,便打开一扇新的世界之窗,那其中的妙趣也只有你从第一个陌生词汇开始才能体会。《死亡诗社》里有一段经典台词令我印象深刻: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读博期间我申请到一笔颇丰的研究津贴,去海德堡大学的世界艺术史研究组访学,研究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商品化属性之流变和艺术机构的萌生。海德堡这座安静又浪漫的德国大学古镇如同世外桃源,让习惯了神经紧绷的生活节奏的我稍微放慢了脚步。同年我考了瑜伽证,在香港、德国都兼职教瑜伽,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码字写毕业论文和会议论文之余,我也在探路人生新方向,奔走于港沪宁三地,期待于毕业后的新起点和新领域(教育赛道)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有所突破。
本文内容为南外校友分享会(部分),节选自公众号‘南外新鲜事’(ID:nwxinxianshi),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完整版本。
-END-
你可能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