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属性的关系,自己整天和创业公司一起打交道。介于公司是硅谷知名胜地,每天都要回答关于创业项目判断的问题,还有一众小伙伴经常嘘寒问暖:
我工作一段时间了萌生了很多创业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实践?
我在谷歌5年了拿了一个早期创业公司的offer要不要去?”
我房东二大爷的创业项目到底靠不靠谱?
你们看早期项目一没数据二没客户究竟是怎么判断分析项目靠不靠谱?
运用对本人影响颇深的Golden Circle方法论总结了一个思考早期项目的简单粗暴方法论,帮助小伙伴在商业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初步判断。首先声明该思维框架只代表自己的思考逻辑,并不代表任何机构或个人;其次该方法论不适用于个别天才级的创业项目,只涵盖常规逻辑的80%;然后本方法论仅适合在10分钟内的短时间内判断项目,因为隔行如隔山,所以并不对技术行业等领域进行分析(但是这方面的分析在更深入的时候必不可少);还有就是请同行和大佬轻拍,这个方法论仅适用于短时间快速地抓住项目重点,绝不是平时综合判断的唯一框架。
最后,本人不为看过文章后的任何决策负责,不管是判断失误与千万富豪失之交臂还是去了靠谱创业公司荣任感动中国十佳青年,都请千万不要来找我。
好了还想继续看的小伙伴一定是真爱了,以下,请enjoy
A:简单粗暴的判断一个创业项目
我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WhyWhy there is a problem
目前创业者眼中看到的行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从所处行业来看,行业的痛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点,这样的痛点是基于什么原因形成的?到底有多痛
周鸿祎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应满足刚需、痛点、高频这三点。因为痛点越疼,刚需越强,刚需越强,使用的频次也随之增高。
如果小伙伴们碰到的创业项目没有痛点,如果现有的解决方案已经把目标人群伺候地舒舒服服。那么创业项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总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吧?没有痛点,没有那个Why,行业的诉求产品的价值,也都无从谈起。
我会问的第二个问题是How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这个问题关注的是解决方案,痛点已经很明显了,那你们怎么解决呢?你可以说现在中国的K12教育体系有着明显的把孩子当螺丝钉培养的现实,这是全中国的家长都特别特别关心的问题,绝对够疼绝对刚需绝对高频。
问题都知道,怎么解决呢?你总不能替教育部领导做改革吧。相对理性一点的像李一诺的一土教育,扎克伯格投资的AltSchool,就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学校的尝试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
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是否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呢?具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我思考项目的的第二个关键维度。
关于解决方案的取舍,我引用一句Paul Graham的名言:“与其让大多数人享受一半的快乐,还不如让少部分人享受真正的快乐。”解决方案不一定要大,但是要行之有效,如果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快速增长扩张,那么效果会很好
我会问的第三个问题是WhatWhat makes YOU be the one to solve this problem?
是为什么是你们而不是别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从团队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从资源的角度、从用户活跃的的角度能否证明团队所宣称的核心竞争力?市场选择这样的潜在解决方案,是因为创始人特别牛呢还是技术特别厉害呢还是什么呢?
警惕那些我爸是李刚的资源型创业,前面言语的不尽详实和后面关系的千丝万缕足以把小伙伴们直接拍在沙滩上。而无数先烈的经验告诉我们之后可能带来的问题远远大于一时被大佬拉入局的快乐,小伙伴们选择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但是总之,你要告诉我你们的什么(What)竞争优势让你们而不是其他人提供这样一个解决方案(How)来搞定这样一个问题(Why)。痛点这么痛、市场这么大、解决方案这么多,总有一个理由来证明为什么你们的解决方案是优化解吧。
这就好像小伙伴申请学校一样,GPA、推荐信、GRE/GMAT考试成绩、PS能样样都强最好样样都强,如果不能的话总要有一样或者几样非常突出吧,要不怎么学校为啥要录取而不是别人呢?
这个方法论只是判断项目的第一步,之后对于市场、产品、团队·、技术、增长的思考依然是一个难之又难且专业要求高的技术活。不过基于很多小伙伴对创业公司的理解和加入创业团队时的思考维度,这个方法论应该可以快速省时的过滤很多不靠谱的创业点子了。
我的朋友Tom说,B2C why 框架其实可以翻翻人类的七宗罪,B2Bwhy 框架无非就是加大收入,减轻成本,加快速度,管好风险。有创业想法的小伙伴从这个角度联系上行业痛点,在早期思考的时候说不定可以跑赢N多创业者。
B:行之有效的第一性原理 
展开讲一下刚刚的判断维度,也就是Golden Circle这一个行之有效的第一性原理,既Why-How-What。第一性原理的本意是说做各种事情的通用性法则。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这样的规律总结下来,叫做哲学,叫做心理学,叫做物理,叫做化学。以Golden Circle的思维框架出发可以让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更有逻辑和条例,以及,可以简单快速的抓住重点:
请看图一分钟并牢牢记着这个法则
当然很多小伙伴会感觉,不就是简单的Why-How-What三个问题吗,我平时做事也会思考这些维度呀。但是如果思考维度没有从Why出发,那么就会事倍功半,或者不得要领。Golden Circle法则永远以最核心的Why(为什么)为出发点,想清楚了Why然后才是How(怎么做)和What(做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老板布置一个活把下周的周报准备一下。根据20/80法则,以下延伸出两种做法:
80%的小伙伴会从做什么(What)入手,基于之前的模板直接去找到下周周报的内容,把内容放上去。然后再思考下怎么样让内容更加丰富一些(How),可能是优化一下周报的设计,可能是添加更多的内容,可能是导入自己的思考,可能增加一个笑话,然后结束战斗。至于周报做的好不好,我看着挺好呀,排版精美文字细腻。为啥老板好像不满意呢?
20%的小伙伴会从为什么做(Why)入手,优先思考并确认,老板为什么要我做周报?周报最主要的读者是谁?其他领导吗?同组的同事吗?还是公司的全体员工?从而和老板确认周报的意义和目的。如果周报的对象是管理层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行业领域的动态,那么所对应的怎么做(How)和做什么(What)就应该偏向简介有力的风格和言之有物的内容;如果如果周报的对象是全公司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公司本周的趣事,那么所对应的怎么做(How)和做什么(What)就应该偏向轻松愉快的行文和具有亲和力的内容。
现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倾向哪种做事方式产出呢?把周报换成一个Project,你更倾向于让哪位小伙伴去负责这个项目呢?
同样面试的时候,在提问环节很多人会问,我这个职位每天需要做什么(What)? 团队的工作文化和流程是什么样子的(What)?但是其实雇主最爱听的问题是,您想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职位,Why)?我能够怎样用我的技能来帮您完成您的目标(How)?
是不是感觉到不同了?
Golden Circle法则源于SimonSinek在Ted Talk上的视频,他中以MacBook举例,“如果苹果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们传递的信息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产品是优秀的电脑(What),他们设计精良、简单易用、界面良好(How)……”
然后问问大家,是不是想买一个?可能市场上的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吧,包括律所、会计事务所、芯片生产公司、文具公司等等等等。
那苹果实际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呢?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要挑战行业的标准,都要展现与众不同(Why);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举措来保证产品设计精良、简单易用、界面良好(How);以此,我们做成了优异的产品(What)。
所以我们说,有价值观的公司是恐怖的,比如阿里、比如谷歌、比如苹果。
在这里附上强烈推荐的原版视频
除了工作和企业,Golden Circle法则还有其他的应用方式:
比如梳理战略:教员在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why),它的性质(why),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Why),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How),就不知道如何去做(What),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比如理解人生:很多和我熟识的小伙伴都知道我有一个整天挂在嘴上的人生PPP模型,展开来就是purpose-principle-prioritypurpose用人话说就是人生的意义(Why),principle就是基于对人生意义的定义所决定的你做人做事的原则(How),以及最后的priority则是基于意义原则下的做事优先级(What)。
基于以上,在20191月我所定义的人生意义(Why):以我之眼、以我之笔感受和感悟这个世界;基于意义下的原则(How):尽可能的去感受和感悟人生,以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价值;基于以上意义和原则,排列做事情的优先级(What),比如在赌城紫醉金迷的夜晚窝在宾馆写CES的稿子,和能厚着脸皮去科技公司蹭饭就厚着脸皮去科技公司蹭饭的吃货之魂。
文章的最后,希望Golden Circle法则可以帮大家更好的处理工作上的事务、更清楚的明白做事情的意义和目的,以及最重要的,更好的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有我所爱爱我所有,知道自己的喜爱与反感,快乐与悲痛,意义与方向,才能更好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的朋友黑糖可可在她的公众号开篇文章中说,我发现尤其是很年轻就把事情做很好的人往往都有两个特点,一是足够了解自己,另一个是做很喜欢或者很擅长的事。坚持坚韧这些就不用说了,都是基于那两个特点背后的附属品质。”
她说,最好的生活确实就是做自己。
这样,才能像苏格拉底所说,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像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才能有勇气去面对更为宏大广阔的世界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