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恰逢这周是北美的长周末,如果你还在纠结去哪儿,可以看看这些文章找点灵感: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小叶子最近两个月进入了人称代词混淆期,每次要东西都是给你给你,其他小朋友想拿她的玩具时,大喊你的你的。我曾经在讨论分享的文章里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 没占有过怎么知道分享?聊过孩子对人称代词的掌握时间。这个月龄的小叶子正处于人称代词的混淆期。
(孩子掌握代词的时间,左边栏是月龄)
代词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她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概念,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这是树、这是车,还有这是蓝色、这是绿色,都是能摸到或者能看到的,但是代词不是,她的指代对象会根据当前谁在说话而发生转移;二是孩子对自我和外在在两岁前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和之前讨论的分享类似,2岁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而要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代词,孩子必须明白“我”是指正在说话的人,“你”是指正在倾听的人。
其实,只要大人正常说话,不要为了孩子而迁就她使用第三人称,比如我要对小叶子说“我爱你”,不直接说“我爱你”,而说“妈妈爱小叶子”,这样可能会延长孩子对代词的掌握,大部分时候孩子是会随着成长逐渐掌握人称代词的使用。不过,除了静待花开,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代词。
教孩子代词的时候一次只关注一个代词,比如教孩子“我”,等她说“我”的正确率很高了再教“你”,特别是当孩子开始明显混淆这些代词,那就不要急着教下一个代词,给她们一些消化时间。
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语言,肢体、表情对于表达也不可或缺。所以通过手势给孩子提示能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代词的意思,在说“我”时指向自己,说“你”时拍拍孩子。比如之前我们玩的一个指五官游戏,通常我们三个人(我,李先生,小叶子)席地而坐,然后我说“我的眼睛在哪里”,接着说“我的眼睛在这里”(同时用手指自己的眼睛),我说完以后李先生继续,但是眼睛变成鼻子或者耳朵,说完以后我们就会提示轮到小叶子了,最开始小叶子很难接上,会在开头卡壳,我们就会帮她开个头,再让她完成自己那部分,她很喜欢这个游戏,逐渐对“我”的使用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还有一个我最近使用的方法,对引入和理解更多的代词很有效。我本意是想找一个中文有代词的歌,但是没找到合适的,就把这个歌翻译成中文和小叶子一起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CcRzgrr8Y,抱歉没找到国内网站的版本),如果你想教英文代词,这首歌可以直接用。在唱的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指代手势,比如“我在这里”,就双手指向自己,“你在那里”指向孩子,“他很高兴”指向爸爸等。这首歌里的代词比较多,如果你觉得一次让孩子接受有困难,也可以就重复前两句或者前四句,和孩子在互动中学习代词。
我相信很多试图教给孩子代词的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家长会指导她说“你说你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在孩子没有掌握“你”这个代词的时候,就会发生代词逆转,孩子会说“你想要这个玩具”而不是“我想要这个玩具”。研究早期语言的专家建议:不要指导孩子说什么,而应该直接说出孩子要说的。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给孩子说“告诉她我想要这个玩具”或者“说我想要这个玩具”。这样的场景和提示发生多了,孩子就会对“我”有更好的使用。另外一个方法是用洋娃娃或者毛绒玩具来扩充人称,我们可以和毛绒玩具对话,说“你好,我可以和你握握手吗?”,孩子就会学你对玩具说同样的话,而且说的很正确,慢慢的就会推广到和其他人/家长对话。
最后,如果孩子的接受性语言已经发展的相当好了,也就是说她能理解对话并且遵守很多指令,那就可以给她解释代词。比如我最近时不时跟小叶子说“当妈妈说我想吃樱桃,这里的‘我’指的是妈妈,当爸爸说我想吃樱桃,这里的'我'指的是爸爸,那当小叶子说我想吃樱桃,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呀?”她会大声说“小叶子!”不过孩子每天的语言环境很复杂,很难说她的答案是基于我前面解释的话,还是基于她对“我”这个代词的掌握。我的建议是:除非孩子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指令,否则用这种讲解效果不会太好。
1
END
1
猜你还想看:
欢迎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赞赏我的原创:
既然看到这里了,不如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