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育儿路上有个伴~
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如果有公众号想转载,请联系我获得授权。声明:科普性文章以美国官方指南为基础,除了引用性文字,其他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本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大家酌情采纳。
20个月的小叶子,最近的人生信条是这样的:

如果我想要这个玩具,那她是我的。
如果我拥有过这个玩具,那她一定是我的。
如果我能把玩具从你那拿走,那她就是我的。 

如果我把玩具给你,我后来改变了主意,那她还是我的。  

如果是我的,不管是什么,她都不属于任何其他人。  
这给来我家playdate和去别人家playdate增加了不少尴尬,我经常要做给朋友解释和安抚小叶子的夹心人。和外婆聊天说起这件事,她说这样可不行呀,你得让小叶子学会分享啊;和闺蜜聊天说起这件事,她说这很正常啊,某某公众号说了现在孩子不分享很正常,不用太顾虑,长长就知道了。刚好我近期看了之前推荐的那本发展心理学,就学以致用的聊聊如何面对孩子的占有欲。

从婴儿认知发展角度来看,两岁前的孩子还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即依靠触摸和观察探索世界,并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她们对外部世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和外在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她们的脑海里没有自我,没有他人,世界就是和她的活动相关的一切事物组成,心理学上也称之为“自我中心”。前面那段人生信条就是对这个阶段的最好描述。这和我们说一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同,成年人知道自我和他人,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和她相关联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他元素,这里的自我为中心基本等同于自私的含义。
题外话,对于孩子很多童言童语,比如“树枝断了会疼”,就是自我中心一个显式表达即泛灵思想。泛灵是指孩子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自己的认知推广到物体身上,最典型的就是过家家。
而由此引发的另一个话题就是物权意识。大人说这个玩具是你的,但你要和某某分享,已经引入了物权的概念。而你的、我的、她的这些代词,是不存在于20个月的孩子头脑里的。通常来说,2岁以后孩子可以不加区别的使用代词你和我,而30个月的孩子才能有区别的使用,随之建立的就是物品归属感。

(孩子掌握代词的时间,左边栏是月龄)
最后就是社交性。幼儿的社交行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1到2岁之间(也有可能到3岁),称为平行游戏阶段(parallel play),现象是孩子们虽然在一个区域玩耍,但每个孩子都认为这个区域里的玩具是自己的,不会互相协调。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3岁到4岁左右,称为简单社交游戏阶段(simple social play),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和同伴互相玩耍,知道分享和交换玩具;学龄前最后一个阶段的社交称为合作游戏阶段(cooperative play),特点是孩子开始各取所长,通过任务分配,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直到第二阶段前,孩子对分享还没有概念,如果这个时候大人盲目的要让她分享,她只会认为是“你要侵占我的玩具”,所以会本能的反抗。
可是,还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一件事情/行为模式,如果一开始大人没有加以引导,期盼到某个时间节点孩子突然开窍,那一定是有人做了父母该做的工作。在引导小叶子之前,我都会先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做到,李先生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俩都还没做到,我会考虑先纠正自己的行为或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要求。当然,我这里说的仅仅是行为,而不是学业或者运动等其他的有待发掘的潜能。孩子们有无限可能,自然规律就是要比我们更先进的。
关于引导孩子分享,最关键的是家长要考虑好分享的范围和东西,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她的,可以由她分配;哪些不是她的,她需要征求所有者的意见;哪些是公共设施,大家要遵循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以下这些场景,当下我会把分享权交给小叶子,不会要求她必须分享,也不会找各种方法引导她分享。
场景一
小叶子在游乐园玩自己的玩具,来了一个陌生的孩子想一起玩,要不要分享?
场景二
小叶子每周一次的甜食时间,刚拿到自己最喜欢吃的蛋糕(只有一小块),朋友带着孩子来串门,要不要分享?
场景三
带小叶子去游乐园玩,她刚开始玩秋千,有其他小朋友过来想玩,要不要让给这个小朋友?
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场景发生了新的互动,我会根据情况来帮助她更好的理解分享并尝试不同的分享方式。
场景一
陌生的孩子也带了一个自己的玩具,想和小叶子交换玩。我尊重小叶子依然说不的权利,但是会告诉她交换就会玩到她没有玩过的东西,可能会更有趣。交换或者分享不是剥夺她的所有权,一会玩具还会回到她的手中。最后的决定还是由小叶子来做。
场景二
朋友的孩子看到小叶子的蛋糕也很想吃,追着小叶子叫姐姐、姐姐。我会询问小叶子的意见,然后告诉她我们上次去小朋友家是不是也吃了他的蛋糕,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分享,你下次也就吃不到别人的蛋糕了。最后的决定还是由小叶子来做,如果她坚持不同意,我会给朋友的孩子找其他零食替代。
场景三
小叶子当下决定不分享。玩一会我会和她商量,秋千是公共设施,并不是你的,大家要按先后顺序轮流玩,你刚才玩滑滑梯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个一个轮着玩的。这个时候她已经享受了一会秋千的乐趣,更容易施行轮流这个规则。如果小叶子还是不同意,我会数数倒计时,让她明白使用公共设施的规则,到时间就抱开。
现在的引导是为了以后的自主,而任何一个行为要让孩子自觉自愿,就要让她体会到这个行为带来的收益。收益可能是一个从来没玩过的玩具、可能是照顾妹妹的价值感、可能是一份新的友谊,这个过程是逐渐累积的,现在的她可能无法完全感悟,但我相信每一次分享的机会和分享的行为都会让她产生新的感受,体会到更加复杂也更加丰满的世界。
当然,分享也可能并没有带来收益,她可能收获玩具被损坏,蛋糕不够吃,陌生人依然陌生的结果。那么下次她想尽量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再分自己一周一次的蛋糕,我也会尊重她,这个世界本来就不会按照父母计划的那样运行,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调整分享的对象和边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附上一段我对爸爸去哪儿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尊重孩子请从尊重她的物权开始: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2]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皮亚杰著。
[3]https://www.scholastic.com/teachers/articles/teaching-content/ages-stages-working-through-its-mine-feeling/
1
END
1
猜你还想看这几篇:
欢迎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赞赏我的原创:
既然看到这里了,不如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