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分析了财富管理领域的巨头UBS、摩根士丹利等,虽然该领域前三甲排名近几年基本不变,且已与其他机构拉开明显差距,但三者之间差距甚小,竞争焦灼。与此相比,目前全球资产管理领域则已彻底拉开差距,贝莱德(BlackRock,也叫黑岩)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80后(成立于1988年),贝莱德AUM(管理的资产规模)遥遥领先于70后的领航(Vanguard,成立于1975年)、道富环球(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成立于1978年),以及40后的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成立于1946年)。面对劲敌,贝莱德是如何在20年的时间(2009年就已是资管业务第一)快速突围并强势站稳全球资管业务头号交椅的呢?本周末,作者就从金融科技视角分析分析其中的原因和从中获得的启示,供您参考。
图1:信息来源www.statista.com
/咨询公司Willis Towers Watson 2018年10月份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最大的20家基金公司目前管理着43%的资产,集中度创历史新高/
1、贝莱德基本情况
贝莱德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70个办事处,客户遍及100个国家。由于强大的实力以及金融资产管理规模,贝莱德也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影子银行。
  • 概况
贝莱德的前身其实是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团下的金融资产管理部。
  • 现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Laurence D. Fink)在黑石就职之前,曾在第一波士顿遭受过挫折,而正是这段失败经历促使芬克构建了当今最优秀的风险管理平台和金融帝国(可见,挫折对于强者更多的是机遇)。1988年,芬克联合其他7位业内人士,凭借黑石集团500万美元种子基金成立了现在的贝莱德,尝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为机构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黑石当时占50%股份,后期稀释成40%。
  • 1992年,公司正式更名为BlackRock(贝莱德或黑岩),黑石持有35%股份,1992年底,贝莱德AUM达到170亿美元;1994年底,这个数字是530亿美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 1995年,贝莱德AUM继续大幅增长,但与黑石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最终,黑石将其持有的股份以2.4亿美元出售给PNC金融服务集团。
  • 1998年,PNC的股票、流动性和共同基金业务被并入贝莱德。

  • 1999年,贝莱德AUM为1,650亿美元,贝莱德上市,员工普遍持股(股权激励是当时贝莱德与黑石的矛盾之一,芬克希望与员工分享股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而黑石不同意股权再被稀释)。
  • 2004年下半年开始,贝莱德开始战略收购,以3.25亿美元现金和5000万美元股票的价格,从大都会人寿(MetLife)手中收购了道富银行的控股公司SSRM Holdings, Inc.,此次收购使贝莱德管理的资产从3,140亿美元增至3,250亿美元。
  • 2005年,收购共同基金业务道富银行研究与管理公司。
  • 2006年,与美林投资管理公司合并,将PNC的股权减半,美林持有该公司49.5%的股权。
  • 2007年,贝莱德收购QuellosCapital Management的基金业务。
  •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与贝莱德签订帮助清理资产的合同。
  • 2009年,贝莱德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资产管理公司。
  • 2009年,贝莱德收购R3 CapitalManagement, LLC,并控制了这只15亿美元的基金。
  • 2009年6月12日,巴克莱银行以13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业务iShares在内的全球投资者部门(BGI)出售给了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ETF发行机构iShares,为贝莱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笔交易,巴克莱获得了贝莱德近20%的股权,贝莱德一跃成为资管业务老大。
  • 2012年,收购加拿大Claymore Investments公司,进一步扩大贝莱德世界级的投资基金产品阵容,并加深贝莱德在加拿大的足迹。
  • 2013年,收购亚太和欧洲独立管理的房地产投资咨询公司MGPA,提高贝莱德在这些地区的房地产投资能力。
毫无疑问,公司取得如此成就,与创始人芬克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和战略规划密不可分,芬克在金融界算是个独行者,他专注并坚持长期主义思维,曾多次坚决批判短期主义思维,尤其是华尔街的短期主义思维,这种独行、长期的观念也是贝莱德一直坚守的。
  • 业绩
2017年底,贝莱德营业收入124.9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6%;资产管理规模(AUM)6.29万亿美元,比日本GDP都要高,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1%,是公司1999年上市之初的约37倍;与此同时,公司市值从1999年上市之初的10.98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1月的631.4亿美元,约58倍。

  • 人员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现有员工14900人,其中技术人员约3500名,占总人数比例25%,该比例高于绝大多数金融服务机构,比如之前作者分析的摩根大通20%、摩根士丹利10%等要高,但落后于富达的30%。

  • 在中国的举措
贝莱德一直将中国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战略关键的重要一环。这无疑会对国内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形成较大外围压力(详见金融科技视角看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内忧外患),但也加速国内金融市场走向成熟。
  • 2017年9月,贝莱德投资成立,由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100%控股。
  • 2017年12月25日,贝莱德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PFM),注册资本金200万元。
  • 除此之外,截至2017年11月,贝莱德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下的中国在岸投资额度共计约95亿美元。此外,贝莱德也通过沪港通及深港通计划,以及发行两只为中国高净值投资者而设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投资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市场。
2、贝莱德的根基——阿拉丁
《天方夜谭》中的主人公阿拉丁是个复杂的人物。他聪明又狡猾,对财富、对更大更好的东西有着贪得无厌的欲望,他炫耀财富的欲望几乎使他垮台。而贝莱德的阿拉丁(Aladdin)是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债务(Debt)、衍生品(Derivative)、投资网络(Investment Network)的缩写,它是贝莱德风险管理部的解决方案,是基金行业最著名的科技产品之一。贝莱德将阿拉丁平台誉为公司的中枢神经系统。
  • 起源
当年在第一波士顿的失败教训,使得芬克高度警惕风险。2000年,即贝莱德IPO后的第二年,芬克将自己的分析师团队剥离出来,组建了黑岩解决方案公司(BlackRock Solutions,BRS),并逐步开发出了阿拉丁系统(也即企业投资系统)、绿色包(Green Package,即风险报告服务)、PAG(投资组合分析)和AnSer(即互动分析)等,阿拉丁则是BRS最重要的一环。
  • 特点
阿拉丁是个充满神秘的系统,约3000千万行代码,兼具交易和风险管理功能,从最初的风险管理系统衍生为业务系统或工作平台,占用6000余台服务器,由2000余人负责全天维护,替170多家银行、退休金、保险公司、主权投资者以及捐赠基金进行市场风险分析,并有偿提供给全球约17,000多位交易员使用。
阿拉丁平台管理约15万亿美元的资产(包括贝莱德的约6万亿美元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7%。此外,它跟踪大约3万个投资组合,其中包括贝莱德自己的投资组合,以及竞争对手、银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如此巨大的体量和影响力,也让美国监管局高度重视该平台,已将贝莱德列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公司
  • 功能
阿拉丁平台服务全球约2.5万名投资人士,它连接信息、人员和技术来实时管理资金。阿拉丁平台将复杂的风险分析与全面的投资组合管理、交易和运营工具结合在一个平台上,为明智决策、有效风险管理、高效交易和运营提供支持。不仅仅是技术,阿拉丁还通过提供工具来帮助用户进行有效地沟通,快速地解决问题,并在投资过程的每个步骤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增强集体智慧。
  • 客户
阿拉丁不仅在贝莱德内部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和风险管理投资平台解决方案、金融市场咨询和客户解决方案三个部门合作,对外向机构客户提供服务。比如其他资管公司、或银行投资部门等,前几篇提及的财富管理巨头瑞银、摩根士丹利等都是阿拉丁的关键客户。
2009年,美国财政部借力阿拉丁(BRS),管理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地美(Freddie Mac)、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其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的金融公司所拥有的不良抵押贷款资产(分析、平仓和定价)。
  • 发展
虽然“阿拉丁”带来的收入还不能抵消其成本,但其发展势头迅猛。自从2014年以来,来自阿拉丁的收入一直持续增长,2017年,以阿拉丁为核心的技术和风险管理收入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4%。根据芬克的计划,阿拉丁将成为贝莱德更为重要的现金来源,芬克的目标是让基于阿拉丁的贝莱德解决方案业务在2022年前占到公司总收入的30%左右(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7%)。
  • 竞争对手
阿拉丁虽然很牛,但也不是一家独大,它面临SimCorp、Bloomberg、Charles River等公司的激烈竞争。欧洲许多资产管理公司比如Aegon asset Management、Generali和Unigestion,选择了SimCorp的Dimension平台解决方案。SimCorp公司称,目前Dimension系统上运行着与阿拉丁平台相同体量的资产。
3、贝莱德的金融科技之路
与其他金融巨头一样,贝莱德每年也会将营收的10%左右用于科技投资。芬克指出,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包括数据收集的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能力的进步以及消费者在日常任务中与技术的更广泛互动——将改变资产管理行业。为追求技术驱动的增长,贝莱德将持续加速内部创新和采用外部技术的机会。技术一直是贝莱德价值主张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贝莱德的一大特色。
除阿拉丁外,贝莱德通过深度合作、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科技能力边界,部分重要事件如下所示:
  • 2015年,收购机器人投顾 FutureAdvisor,提升ETF分销能力。
  • 2016年,投资金融科技平台 iCapital Network,iCapital 为高净值投资者及其顾问提供对冲基金的渠道。

  • 2017年,收购 Cachematrix,作为现金管理技术的领先供应商,Cachematrix将为贝莱德的全球流动性管理能力增加一个新的维度,增强其在现金管理领域的实力和规模,以及在技术和风险管理方面的领先地位。

  • 2017年,入股欧洲机器人投顾公司Scalable Capital。
除此以外,贝莱德也高度重视内部创新,比如:

  • 2017年,贝莱德成立数字财富集团,以此为基础,通过技术深化与财富管理合作伙伴的关系,推动内部产品开发,探索投资机会。
  • 2018年初,在帕洛阿尔托建立了贝莱德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将推进贝莱德利用机器学习、数据科学、自然语言处理来改善服务,并推动投资者、客户和公司的共同进步。
  • "Tech2020"规划,将开放阿拉丁平台以赋能更多投资者和客户,同时利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寻找新的阿尔法投资来源,利用贝莱德的模型建立一个数据驱动闭环反馈销售和产品开发流程。除此以外,贝莱德正在系统地投资相关的资源——包括吸引、发展和留住公司的顶尖人才,增加技术人员数量等。
4、贝莱德成功之道分析
贝莱德的成功令所有基金公司甚至所有金融机构十分向往。其成功之道,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 行业趋势把握
贝莱德通过发力ETF,抓住了被动投资的机会。由于共同基金不仅收费较高(美国主动型基金的费用大约是0.77%每年),且整体表现不佳,投资者对共同基金越来越感觉失望。根据瑞银2017年的一项研究,投资者对被动投资的信心从2000年的11%跃升至2015年的43%。流入美国股市的新资金正流向被动基金,交易所每天交易最大的证券是ETF。ETF由于较高流动性、较低的费用(费用大约是0.1%每年),而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借助ishares,贝莱德所要做的是借助科技手段包装不同的证券,然后给它起一个名字,找到合适的市场,这对贝莱德来讲,ETF建设成本几乎为零,并尽可能压低投资者的成本。2015年11月,贝莱德将美国上市的七只“核心(core)”系列ETF产品的费率下调至0.03%,让对手大吃一惊。
  • 兼并重组
自2004年开始,贝莱德不管是在业务还是金融科技领域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俨然黑石的风格。当然这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聚焦核心业务,并能做到买的好、管的好、整合的好。
  • 科技赋能
芬克明确将风险技术和数据分析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阿拉丁是其核心招牌。公司自2000年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应用,以投资的高度看待科技(详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如何理解科技是投资而非投入)。如今阿拉丁等科技产品将成为公司重要资金来源,已从护城河变成竞争杀手锏。
  • 差异化战略
芬克自身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也努力使公司与众不同。面对领航、富达等前辈的压力,贝莱德努力寻找不同竞争方向和突破点。一方面,与其他两家侧重共同基金不同,贝莱德提供多样化的被动型投资产品并比竞争对手更精通ETF;另一方面,他较早的为自己贴上了金融科技公司的标签,借力科技。当前公司已形成阿拉丁(风控及综合业务平台)+FutureAdvisor(ETF分销)+ishares(ETF发行)的新型商业模式。贝莱德在金融科技领域上的尝试及变革,将带来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并吸引更多客户。
5、启示
作者在之前分析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等机构时,曾列举了十几条启示,多数启示和从贝莱德获得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在此说说之前没提及的。
一是从“科技投资“到”科技创收”将是头部或细分龙头经营机构的机会
贝莱德不断向其他资管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付出科技,并进入科技投资收割期。国内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以往对科技投入有个尴尬的处境,因为自身体量并不是很大,很难为了一个大型系统,每年维持较大的人财物投入。2019年6月1日即将实施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充分考了该点,在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可以设立信息技术专业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技术专业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备案后可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所以,作者预言2019年开始,陆续将有经营机构开始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未来像贝莱德这样技术、业务同时发力,同时贡献较大收入来源的机构将会出现,且数量不少。
二是在技术和客户满意度上下大赌注是获得巨额回报的途径
贝莱德为何能在快速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作者认为,其归根结底是结合自身优势对客户服务的研判和深度思考。将自己的细分优势与客户满意度结合,并借助科技赋能,就能有机会找准自己的突破口,这对中小经营机构突围应该有帮助。作者曾在《金融科技视角看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内忧外患》《证券基金行业金融科技思考短句(警句)总结》指出经营机构逆袭或快速发力都绕不开客户满意度和科技。随着金融生态的变化,技术正在从竞争优势向竞争需求转变,不重视科技投资的公司将无法满足客户长期需求,技术(数据)驱动不是选择,是必须
三是审慎看待阿拉丁平台
阿拉丁平台已在国外使用广泛,并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果有天引入大陆,国内经营机构应审慎看待或使用该平台,在使用便利时也要注意其另一面(金融科技的黑暗面)。工具本身没问题,但是用的机构和投资者太多的话,一方面会加速动荡,健康市场应该由不同参与者根据自己独特分析,得出不同价格,并进行不同行为;二是上行利润空间小而下行风险较大,阿拉丁的分析不可能都对,因为趋同,如果分析正确,其利润空间并不会太大,如果分析错误,其损失就会很大。就像贝莱德的成功基因——伟大的成功必然来自与众不同。
《金融科技之道》第35
2019年1月14日
完稿于上海——北京航班

“金融科技之道”聚焦证券基金行业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每周一聊,力争有灵魂、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