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讨论传销的文章中,遇到了很多读者问关于保健品的问题,也有不少读者跟我们控诉那些像传销模式的保健品公司。
传销公司选择保健品当产品很常见,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通过忽悠疗效,可以高价兜售这些成本极低的小药丸,这样高额的利润才能支撑得起多级营销结构,实现敛财的目的。暴利是传销产品的必备要素。
但不管是不是传销,不管是土特产还是洋牌子,现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热衷于宣称各种不存在的疗效,甚至鼓励患者放弃医疗使用保健品。保健品不是保护我们的健康,而已经成为了寄生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上的毒瘤。
什么叫保健品?
保健品的全称是保健食品,按照国家食药监局CFDA的说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在中文里,保健品这个名字听着就带有美妙虚幻的色彩。但在美国等大部分国家,这类产品有一个更贴合现实的名字 —— “膳食补充剂 Dietary Supplement”。看到这个名字大家都会很清楚,这类产品的用途,其实就是当某些营养素日常摄入不足时,用药片来补一补。

平衡膳食,永远是健康的基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所以膳食补充剂是有存在的意义的。比如蔬果吃的少的上班族,可以吃点复合维生素,不喜欢吃鱼肉蛋奶的老年人可以补充一些蛋白质。
不过如果只是“补充膳食”,保健品这个市场也就是跟我们小时候吃点VC,钙片那样大,哪有利润可谈。而早早的发现这个问题的保健品厂家们,创造了把膳食补充剂超越补充膳食的方式:虚假宣传疗效。
根据我国2016年公布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根据2015年修改的新《广告法》第十八条,保健食品的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二)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三)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
(四)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
(五)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法律说了不许保健品宣传任何预防治疗疾病,嗯,那下面这种“防治感冒流感”的东西是怎么堂而皇之地在天猫上做宣传的呢?来,我们来找找看,下面这个保健品的天猫宣传图,到底违反了几处广告法?
虚假宣传疗效的保健品在国外骗人的历史可远比在中国更久远。所以不仅仅是我国,世界主要国家,对于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的规定中,都有禁止宣传预防、治疗疾病的规定。如果你看看上面这个产品包装上的英文,就能发现,是连半个关于感冒、抗病毒或者其他治疗预防的屁都不敢放的,因为一旦敢这么骗人,就会被FDA拉出去打板子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保健品公司,不管是澳洲、日本还是美国、德国,都将中国视为唯一核心市场的原因。因为我们可能是唯一买得起保健品,却没人管骗人广告的国家。这里还没算那些用保健品来敛财的传销暴发户们。
点击查看阅读:
让我们今天忍不住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天收到很多关于保健品虚假宣传广告的留言。
毕竟有阿里管着,淘宝上的保健品最多治治感冒,而被传销品牌洗脑的朋友圈、微信个人推销,保健品已经能治疗从失眠到癌症,从脑溢血到脚气的所有疾病了。我们在留言里搜一下“癌症”,就能看到一大堆案例。也欢迎大家在今天的留言中吐槽身边的那些神奇保健品。
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么好用的东西,什么病都能治,但反而忙着治病的医院不用呢?难道是国家歧视保健品?
国家倒是真的有双重标准,只不过是对药品很严格,对保健品很宽松。对于药品,通常,嗯,通常来说,是要有非常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明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充分的研究和评估后,才能允许上市。
但对于保健品来说,只要没毒害就可以了。这些保健品的根基,有些是一些不充分的研究,有些是某些国家地区的传统习俗,有些甚至是创始人或者某些大师拍脑门的产物。

但是共同点就是,没办法从临床试验中证明其疗效。因为一旦有比较充分的疗效证据,就可以升级当药物了啊。比如童年时光xx马车这种,假如真的能治疗预防感冒,那就发了大财了。每年全世界因为流感、感冒造成的经济、生命损失可是个天文数字。真能做到广告中说的这些,那就瞬间成为全球医药的巨头了,还有什么辉瑞、强生、GSK混的份呢? 还用得着找假儿科医生当吉祥物混饭吃么。
感冒也好、癌症也好,只要这些宣传疗效的保健品一天没当上药品,就必然还是在忽悠而已。
最后提一下最近一些保健品的新的“销售策略”,就是攻击药品。还记得上面提到的广告法里那句么?保健品不得“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是的,这么宣传是违法的。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深入人心,只是在滥用药物的时候很多人想不起来,但被保健品忽悠的时候就想起来了。
维生素、微量元素补充剂这些,有些是OTC非处方药,有些是保健品。于是保健品就盯上了这块蛋糕。真把几块钱一瓶的OTC维生素都换成上百块的保健品,会是多大的“消费升级”啊。
其实保健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也并不是完全不好,起码从包装、使用方便性和口味上来说,会比OTC好不少。
但对于没那么讲究的人来说,就可以考虑选生产标准更严格,产品说明更严谨,不会忽悠,还便宜个几十倍的OTC药物了。
▲OTC维生素片的说明就是这么朴素
可惜朴素早就不讨喜了。自从中国人民开始有钱为“情怀”买单之后,性价比这个词明显不好用。明明知道“天然”、“古法”这些词就是意味着杂质多、纯度不够、质量控制风险高,但是想象着就觉得很美,对吧?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药店里已经很难买到几块钱一瓶的OTC维生素片了,剩下的只有各种“含量高、效果好、纯天然”的保健品维生素。
膳食补充剂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次骂保健品的时候,都会有人用美国保健品市场多大来证明这是个好东西。乱嗑药的美国人是不是好样板,今天不讨论。但有一点最核心的事情是,保健品在美国不敢骗人啊,真想买国外的神奇保健品,不如认真看看上面的外文说明,真的是国内吹的这个样子么?
欢迎在留言区吐槽你遇到的奇葩保健品和虚假广告,互相提醒,谨防上当吧。
更多和膳食补充剂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补充剂”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晒太阳补VD,冬天来了该怎么办
  • 怎样忽悠中国父母?某著名美国儿童药商C的八卦集合帖
  • 鱼肝油≠维生素AD,别随便拿来补VD
  • Childlife童年时光,不是药的儿童药
  • 没完没了的补钙情结
  • 伊可新有毒?!WHO维生素A的报告如何被谣言曲解
  • VD小熊糖召回事件的幕后八卦
  • Childlife钙镁锌,有风险的补充剂
  • 宝宝头发少、枕秃很正常,那怎样才要担心?
  • 被骂的鱼肝油,躺枪的伊可新们
  • 全民缺钙背后,是一种心理惰性
  • 秋分宜补VD,维生素D要吃到几岁呢? 
  • 补铁,不是海淘米粉铁超标,而是我们的国标要改了 
  • 那个教会我们补充叶酸,创建中国围产妇儿保健的人,离开了 
  • 微量元素检测,真能测出缺什么才怪
参考资料:
CFDA:什么是保健食品
http://www.cfda.gov.cn/WS01/CL1154/76613.html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145380.html
Dietary Supplements
https://www.fda.gov/Food/DietarySupplements/
https://detail.tmall.hk/hk/item.htm?spm=a1z10.3-b-s.w4011-14529137174.103.rQY2f8&id=44926163248&rn=ff746093e540b8fb3878a5a9c45cf9e8&abbucket=1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