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82字 | 阅读需6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六十年前问世的长篇巨著《林海雪原》,描写了解放军小分队剿匪牡丹江的英勇战斗,书中的侦察排长杨子荣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堪称中国的红色007,他的故事激励过几代人,至今风采依然。
但是,鲜为人知并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林海雪原》问世之初,针对小说和侦察排长杨子荣,发生了针锋相对的激辩论争。对此《北京日报》独具慧眼,及时组织了一场既有剿匪斗争的亲历者,也有广大工农兵读者参与的《笔谈<林海雪原>》的群众性鸣放。
1955年冬天,时任齐齐哈尔车辆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的曲波,饱蘸深情,挥笔写道:“这些年来,每到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回忆起林海雪原里的艰苦岁月,想起1946年的冬天,在林海雪原中的战斗故事,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事迹,便产生了把林海雪原的斗争写成一本书的想法。”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就是当年剿匪战斗中一支小分队的指挥员,侦察英雄杨子荣及匪首座山雕等确有其人,所以,小说格外吸引读者眼球。应该说反映革命战争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作家塑造过无数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但是,《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最具传奇色彩。
在《林海雪原》“朔风吹、林涛吼、气冲宵汉”的独特场景里, 我人民解放军小分队肩负重任,追击残匪。侦察排长杨子荣深入虎穴,巧扮顽匪,用座山雕朝思暮想的“联络图”作为晋见礼,以娴熟的黑话与群匪过招,赢得了信任。接着,杨子荣摸清了土匪构筑的“九群七十二堡”,利用除夕夜“百鸡宴”的时机,给小分队发出暗号,里应外合,活捉座山雕,扫平威虎山。
电影中的杨子荣形象
《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英雄传奇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阅,小说接连再版,导致洛阳纸贵。同名电影也成为最叫座的经典名片。而这一切,引发各界对小说《林海雪原》及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热议。
其中有一位读者是参加过这次剿匪斗争的省级领导干部,在报章上发表了颇有影响的独特意见。他说:“据我所知,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在牡丹江地区歼灭土匪,主要是广大军民,不怕冰天雪地,冒着严寒,深入到深山密林,艰苦战斗的结果。”“那时,的确曾派出一些小部队去剿匪,但不是像《林海雪原》所描写的,仅仅在少剑波领导下的少数部队,脱离了党的领导,凭着少剑波的机智、多谋和杨子荣的英勇、果敢就能解决的。”因此他认为: “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我们没有看到党如何在其中起着坚强的领导作用,其中主要人物的党性是不高的。”
这位领导干部读者,对《林海雪原》发表如此尖锐的意见,此番话动静不小。加上他自身就是亲历者知情人,更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很快形成了对《林海雪原》褒贬不一的热潮并迅速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当时,《北京日报独具慧眼,及时组织了历时四个月的“笔谈《林海雪原》大讨论”
笔谈<林海雪原>出版读物
那位参加过林海雪原战斗的同志认为:“《林海雪原》之所以不够成功,最关键之处在于没有表现出党的作用。”此意见的尖锐程度直指政治红线。但客观的说,这是他从自己的视角,以自身经历去评价《林海雪原》这部小说的结论。
还有人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是当时小分队的领导人,他是通过小说给自己树碑立传。”这真是狠狠的一记狼牙棒!
作者曲波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说话,回应了一些对《林海雪原》过于苛求和曲解的意见。曲波说:“在这里,我必须交代一句:少剑波的事情虽然是按我的经历写的,但是我绝不是少剑波,他做为一部小说的主人翁,我是按照一个更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来刻划的。而杨子荣这位英雄,是当初就受到过上级和报刊表彰的真实人物。”
杨子荣原型
持不同意见的人不依不饶:“少剑波不是什么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形象,而是个人英雄主义气息很浓的形象,杨子荣也是浑身上下的土匪习气。”
这些指责,在当时比较“左”的社会氛围中,对于作家来说,都是要命的问题。
参加这次讨论的有很多作家、学者和广大工农兵读者,其中多数人认为小说《林海雪原》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力作”,“杨子荣不愧为大智大勇的时代英雄”。
不少学者直言不讳地反驳了对《林海雪原》求全责备的批评意见。他们评价道:“总的来说,《林海雪原》是一部优秀的有特色的作品。特别是有力地描写了杨子荣和少剑波的智慧,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和奇异的光彩。读者如此喜爱这部作品,与作品的这一特色有很大关系。”
许多文学家坦诚地指出:有的同志没有划清历史事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否定了文学的想象和夸张,忽略了《林海雪原》特定的历史题材。于是,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论——《林海雪原》“歪曲了历史”,“思想性不强,教育意义不大”。
参加讨论的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历史的事实并不等于文学的真实,文学作品必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一味强调史料的真伪,并把它生硬地套在文学作品上,等于取消了文学的特点。作家如果按照那种模式创作,那《林海雪原》只能摆在历史类别的书架子上。
1978年,《林海雪原》发行英文版
著名文艺家李希凡在讨论中,引用实例谈了这样的观点。他说:“据历史记载,《水浒》所描写的农民英雄只有36人,而并非像书中所说的一百单八将,景阳岗也不过是个小土坡,从未曾有过老虎, 而广大读者却是感谢《水浒》的作者给我们民族留下这样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因为人们通过虚构的小说《水浒》看到了古代农民起义的真实生活图景,它不一定符合宋江起义的历史真实,却符合从陈胜吴广以来数百次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真实。”
一位工农兵读者代表说:“我接触了一些工人、农民、干部、科技人员,他们一致认为《林海雪原》是受欢迎的好书。为此,我查了一查我们单位的图书馆。直到现在,小说《林海雪原》还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从买回来到现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这部小说一刻也没有在书架上停留过。难道这样的作品不应该肯定是好作品吗?”
而认为“书中杨子荣匪气十足,黑话连篇,不象我军侦察员”的观点,也受公安干警读者们的反驳,他们认为:杨子荣能够打进敌人内部受到信任,是侦察英雄的才智过人之处,要想抓住狐狸就得比狐狸更狡猾。杨子荣既有他的大智大勇,更有他的赤胆忠心。这是我们公安干警的学习榜样。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由童祥苓塑造的杨子荣形象
一些学者也针对作者直接引用人物真实姓名和对自然环境描述存在误差所引起的争论,善意提醒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要引起足够注意和适当规避。
组织《笔谈<林海雪原>》的《北京日报》,客观地总结道:这次讨论有助于密切作家与群众的关系,提高了群众阅读与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今后如何正确评价文学作品、如何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以及文艺创作规律等也有一些帮助。另一方面,不同意见也并非把作者和作品一棍子打倒,只是希望作品能占据更高的高度。总之,《林海雪原》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欢迎,这就是对作品的充分肯定。也相信作者会遵照广大读者的意见要求,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半个多世纪后回望这一历史场景,让人感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和作家的创作水平是多么重要!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