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欲望的泥潭,触手可及之处满是鲜花和掌声,你还有勇气革新自己,开创崭新篇章吗?
在音乐商业化进程中,有不少前人摸索出来的成功模式,比如boy band就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由男孩组成的组合”,其套路非常明显:选几个长的好看且听话的二十岁男孩,演唱面向年轻女性的情歌。
虽然大部分国人没听过boy band这个称呼,但看到解释想必就能立马反应出一个词:TFBOYS。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他们,而是比他们出道早51年的“偶像团体”,The Beatles,人称披头士或者甲壳虫,你也可以叫他们利物浦四重奏组合。
他们并没有存在多久,1962年出道,1969年解散,比起很多动辄活几十年的乐队,简直不值一提。
说披头士是boy band,可一点都没冤枉他们。
第一点,这四个男孩颜值在线。
除了牙不好,他们的五官都还是标准的英国绅士男孩,一开始拍照没经验,笑必露齿,之后慢慢便知道要抿嘴装酷了。
第二点,他们的首次公开发行的作品竟然不是专辑,而是一支单曲,名叫《Love Me Do》。
我们先看歌词写的是什么:
Love, love me do
You know I love you
I'll always be true
So please, love me do
完全符合“演唱面向年轻女性的情歌”这一定义。

有人可能要反驳,50多年前的歌不都是这样的“小清新”吗?那时候的音乐创作意识还很弱。
还真不是,比如比披头士更早两年出道的Billy Fury,他在1961年发行的专辑《Halfway to Paradise》中有一首歌,名叫《Wondrous Place》,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歌词中描绘出的景象非常动人。
I found a place full of charms

A magic world in my baby's arms

Her soft embrace like satin and lace

A wondrous place
What a spot in a storm

To cuddle up and stay nice and warm

Away from harm in my baby's arms

A wondrous place
第三点,狂热的Beatlemania。
Beatlemania是披头士铁杆粉丝的代称,“mania”是狂躁症的意思,她们可比现在的梅格妮、鹿饭猛多了。
看看当时摄影师拍下的真实画面,女孩们简直疯了:
再用一个真实的案例说明:


1964年,披头士在纽约机场落地,居然有3个Beatlemania不要命的爬进行李运输带,想着顺着传送带就能见他们一面。
记得有部纪录片,里面的Beatlemania更疯狂:为了追乐队的船,她们直接跳河游泳;
乐队要来之前,先爬上路灯坐着等,只为能在第一时间远远看着他们。
总结来看,披头士当时颜值高、唱口水歌、女粉丝不要命,还不是标准的小鲜肉团体?
可想而知,怪不得当时那些美国精英瞧不上他们,就和现在对流行偶像嗤之以鼻一个道理。
伟大之人的伟大从来都不是天生的,它有两个条件,一是顺应时代,二是自我奋斗。
1964年是披头士在美国大受欢迎的一年,上面列举的狂热Beatlemania的图片,大都也是来自于这个时候。

和所有小鲜肉一样,这一年他们商业活动多到可怕,光看1964年发行的作品就知道了,除两种专辑外,还有一堆单曲。
没办法,美国资本家不可能白白投资乐队,他们一定会赶紧变现。
其中一张名叫《Beatles For Sale》的专辑,基本上就是敷衍,不仅大部分原创作品是录歌前临时写完的,且专辑中还大量翻唱了其他人的旧作。很多评论家听完,都觉得他们的创作才能也就走到头了。
且此时,他们的老家利物浦也有很多模仿他们的乐队出现,有一些获得了不错反响。
而奇怪的是,现在人人都知道The Beatles是史上最伟大的乐队,那这哥四个是如何扭转命运,从boy band洗白成一支名副其实的rock band的呢?
无非就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一个词:自我革新!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迭代,披头士在音乐创作方面大步向前,迅速甩开身边所有竞争对手,让从古至今的音乐圈艺人都望尘莫及。
第一阶段1964年:酝酿期
披头士这四个哥们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做到千万粉丝尖叫于前而不变色。意思是,就算处于名声的顶端,面对再多金钱,他们都没有迷失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一个音乐组合的洗白只能靠音乐,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不一定谁都明白。
比如这一年,披头士做了件及其重要的事:他们见了鲍勃·迪伦。
两队正在影响世界的人马,就这样见面了。
这是一次火星撞地球式的思想碰撞,要知道在滚石杂志多次评选的《100大史上最伟大创作人》中,前三名很多次都是: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
1970年列侬对《滚石》杂志提到这次难忘的瞬间,用了一句话:“我当时紧张的像个什么似的。”
鲍勃·迪伦在这个时间点很深刻地影响了披头士。
对于这帮还在玩简单的节拍音乐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创造理念上无疑得到了重要启示
——
原来音乐除了唱小情歌还能被赋予诗化的叙事意义。

虽然专辑《Beatles For Sale》整体失败,但其中的某些歌曲,已经反应出了这些启示——列侬的作品明显偏带有思考性的民谣风格。
据说,这些灵感来自他们从迪伦学来的一个新玩意:大麻。
第二阶段1965年:全面转型
这一年,披头士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他们流量已大到只要他们唱,粉丝一定会买单的地步。
但他们清醒的知道,流量都是浮云,再没有好作品,大厦崩塌可能就在一瞬。
这四个家伙开始疯狂和音乐同行沟通交流,革新自己旧的观念,探索未知的边界。
这一年鲍勃迪伦已经出了那张伟大的《Highway 61 Revisited》;
这一年滚石乐队的单曲《(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连续四周称霸排行榜;
这一年由几个天才吉他手组成的 The Yardbirds 发行了首张专辑《For Your Love》,轰动一时;
而1965年,披头士则出了他们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Help!》,其中就包含他们的第一首大作《Yesterday》。
光看封面创意,已与之前作品理念完全不同。
列侬和保罗两人的创作个性开始凸显,前者玩思想和艺术,后者深谙流行的旋律与细腻的表达。
利物浦四重奏组合小鲜肉的帽子,从此彻底脱下。
第三阶段1967年:封神之路
不断学习是进化与创新的唯一途径。
1966年天才吉他手jimi Hendrix被“忽悠”来英国。有一次克莱普顿乔治·哈里森列侬保罗等大咖一起吃饭。列侬拿出一盘录音带给大伙听,然后他播放了jimi Hendrix的《Hey Joe》。
当时在场的某人回忆道:“听着如此精湛美妙的摇滚乐,大家全都佩服和惊讶得连下巴都掉了。从此,吉米的摇滚乐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音乐理念。”
很难说清这种音乐理念是什么,左撇子的 jimi Hendrix 完全颠覆了英国人对音乐的认识。他打破了老的和弦进行,把迷幻元素加到蓝调里,开创了吉他solo比人声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他的助力下,1967年迷幻摇滚的时代全面开启。
而披头士经过了两年摸索,迷幻之作《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横空出世,在商业和艺术上均大获成功,成为了集音乐家、艺术家、流行歌手三位一体的超级奇迹。
从此,The Beatles这个名字正式封神,无人可超越。
现在还有人记得当初利物浦四重奏组合被称为boy band的日子吗?他们甚至在没有被签约时还参加过选秀,而且悲剧落选。
出身和标签一点都不重要。
如今,都不用说他们后期去一趟印度就能写几十首牛逼的歌带回来,也不用说列侬和保罗在披头士解散后各自所作出的伟大成绩,只是上面这份成绩单就足够让世人惊叹。
面对欲望的泥潭,触手可及之处满是鲜花和掌声,你还有勇气革新自己,开创崭新篇章吗?
伟大的披头士做到了。
敢于不断“杀死”自己的人才是最猛的狠人。
一个连自己都不放过的小鲜肉,还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可惜如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貌似不多。
文中图片均转自网络
策划  | 天才小海盗
编辑  | 天才小海盗
排版  | 过马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摇滚客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