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知乎热榜
(11.26 - 12.2)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1
25 岁
有哪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值得养成?
热榜曝光次数 9,284,158
知友:李多鱼(30000+赞同)
你最先要养成的,是观察自己。
因为如果你不观察自己,上面那些所谓的好习惯真的很难养成。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没观察测试过自己的饭量,你就永远做不到什么所谓的「吃饭只吃七分饱」,减肥十有八九会失败。
而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观察自己,不用一年,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了解你自己。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你会活得越来越从容,对生活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掌握,
25 岁开始做这件事情,更是最佳也是最必要的时候。
下面我分了三个部分来讲明白这件事,并且会教你如何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实现观察自己的目的。
1. 什么是观察自己?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记录,从各个方面观察你自己,从而了解自己,掌握生活的过程。
观察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状态,生活和工作等等各个方面。
其实不只是「记录」这一个行为,就我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记录以外的时刻,也要时刻观察自己。
2. 为什么要观察自己?
因为这是帮助你做出一切决策、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源头。
「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自己的」,你一定听过这句话,但是你真的想过自己有多不了解自己么?
你吃多少是七分饱,什么时候会吃撑? 
什么情况下会爆痘?吃辣还是吃甜? 
每天睡多少个小时就足够了? 
什么时候会心情好?喜欢怎样的天气? 
什么行为可以帮助你排解压力?
什么气味是你喜欢的? 
有哪些不好的习惯,需要在做事情前先提醒自己一下?
为什么讨厌那个人?
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是延伸出去,就是影响你生活和工作、社交的关键点。
比如,你每天从早学到晚,觉得脑子都要爆炸了,但是却越来越焦虑。你把这件事归咎于自己太笨,但是如果你有进行每天时间轴的监测,就会知道自己的效率到底有多少,是杞人忧天还是真的要再专注一些;
比如,每天去健身房有氧 + 无氧一个多小时,但是一个月过去不但没有瘦多少,反而让自己越来越疲惫。可是如果你了解自己的话,可能打羽毛球或者跳尊巴这种更适合你,让减肥这件事变得一点都不痛苦;
再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遇到阴雨天就会焦虑,同时又知道闻橘子味香氛会让你有安全感,那你就可以在阴雨天提前给自己准备好橘子味的东西。这样,如果在这一天有重要的会议、约会,就不会因为心情的波动而产生影响。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帮助你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别人成功的经验,哪怕有 99 个人复制后都同样成功了,用在你身上也不一定可行。而如果你不够了解自己的话,会很容易把这个过错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不是方法选错上,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就很可怕了。
了解自己,是一切的根源。
就我自己而言,自我观察的大半年,让我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体重管理方式,从而可以在发胖的时候不难焦虑,在需要减重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
让我了解到自己吃什么、吃多少会爆痘,会长闭口,从而可以在嘴馋的时候给自己一点余地,在想要放肆的时候有个警戒线,在第二天有重要活动的时候懂得要克制什么;
让我知道自己每天只需要 6 个小时左右的睡眠,睡觉超过 9 点就会一整天状态不好。倒不是这样以后就不会赖床,而是赖床的时候心里知道,我不是缺觉,我只是赖床。
也不会睡觉超过 9 点,除非我想好了这一天要当个肥宅;
让我知道了自己大致的工作效率,从而在想要玩耍的时候心里有个谱,也方便安排工作内容,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给自己排得满满当当的,之后因为完成不了而觉得自己太辣鸡;
让我慢慢知道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懂得了什么是真的该拒绝的,比如,当我听到那些会让我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话时,我会立刻捕捉到并且告诉对方——事情不是这样的,你不能这样说。
太多了。
而我写这些是想告诉你,重要的不是我通过观察自己之后变得更自律了(虽然也的确更自律了),而是通过做这件事,我的心里有了尺度,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清晰的把握。
我依旧会放肆会颓废,会有事情完成不了,但是我会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更从容,不会因此而责备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而轻易否定自己。
因为我很清楚,我是怎样的我。哪怕慢一点,也在慢慢向自己更想要的方向改进。
另一方面,了解自己,才能帮你想清楚那个重要的问题:
「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向前推一步,是你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做什么会让你产生成就感,做什么会让你开心。
如果不弄清楚这些事,就永远找不到你的热情所在。
我不敢说找不到这些事会让你无法过好这一生,但是如果说人活着一定要为了点什么的话,那「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应该是最没有错的答案。
对我而言,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找到了,就努力去做,做不做得到是另一件事;如果没有找到,那就去找,哪怕要找一辈子也无妨。
而最好的寻找办法就是通过观察,帮助自己了解这件事。
如果你认同上面的任意一点,下面的内容一定会对你有用。
3. 怎样观察自己
两件事。
第一,用本子记录;
第二,养成留心观察自己的习惯。
【具体操作】
(1)买个小方格的笔记本,正常大小尺寸。
最好有大方格+小方格两种内页,买不到的话就小方格一种也行。
推荐方格子是因为等下要划线分区,这种会比较方便。为自己比较喜欢有两到三种内页款式的,基本日常所有的书写需求都能满足了。
(2)每天记录以下内容:
体重;饮食;睡眠时间和睡眠状态;
皮肤状态(是否爆痘、毛孔、过敏等);
做了什么运动,哪里不舒服,哪里有长进;
看了的书或者电影;
如果生病/生理期的话,也请记录身体的反应。
(这是前两天的一页,圈出来的地方记录最主要的)
(3)在本子的一侧,进行时间管理,记录做每件事的时间节点
(我是半小时一格,你可以再细一点;玩了什么可以重点写一下,这样帮助自己知道时间浪费在哪里了;以前还会重点地方涂色进行区分,现在没时间了;)
(4)在本子的另一侧,进行任务管理。
包括工作和生活:
(5)在其余的空白处,写一些综合性的内容。
比如临时的小想法,对这一天的反思,让你开心或者生气的小事,觉得有意义的观点,发现的问题,有成就感的瞬间,大宗支出等等。
(6)其他。
即其他一切你觉得值得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事情,比如爱情、家人、朋友、或者学习等等。
这个是我前两天做的:
这是第二版,第一版其实也有很多好处,但是被我收起来了,过两天找出来拍照给大家看一下。
至于「养成观察自己的习惯」这件事,还可以再多说两句。
简单而言,就是在你玩游戏的时候、刷知乎的时候、看图片的时候、刷剧的时候,都不要完完全全沉浸进去,留个哪怕1%的心思去留心一下自己。
看到什么内容的时候会喜欢,对什么配色会有好感,看多久会烦躁等等,慢慢留心,有喜欢的或者想到的点就用微信发给你自己。
也不用固定什么时候翻看啊啥的,只是发过去,写两个字,这个行为就足够你留下浅浅的印象了。
人生很长,不用着急,慢慢来,意识到了就是好的。
对了,这也是上面要说的一点,就是不用一次性观测太多太多项目,因为本子也没那么大,从最在意的几个开始就好。一个项目三五个月,其实就能知道很多事情了。
25 岁开始做这件事,真的还有大把的时间,千万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658 个回答:25 岁,有哪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值得养成?
2
 一辈子做朝九晚六的工作,可惜吗?
热榜曝光次数 4,784,991
知友:Nulli Cedo(4500+ 赞同,墨尔本 St Vincent’s Hospital 外科住院医生)
说真的。
等你做过自己创业或者需要做出业绩、辛苦程度上不封顶的职业以后,就会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很幸福的了
还有就是医生这种绝大多数需要一辈子上夜班的工作。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国内普外的前线一把刀,在我童年时代就是似乎永远是在医院,那个时代的普外是真的普外,从头做到脚,所有外科毛病都能做,他最后选择了甲状腺乳腺这个相对轻松的专科,病人稳定,很少急诊,预后好。
他对我说,听我的,做甲乳,老爸带你装逼带你飞。年轻的我看完医龙以后说,甲乳算啥,我要做心外,开胸,体外循环,心脏按摩,心脏移植,做大牛,做教授,做卫生部部长,做神,让所有人膜拜我,我掌控生命,和阎罗谈价。
于是我开始半夜接到电话简直痛苦到不能自已的生活,半夜去医院参加五个小时紧急救命手术眯上半个小时第二天早上照常上班的生活,没有人会在意你昨晚有没有睡觉累不累的生活。
高年资的肝移植主治经常3天不睡觉,肝移植中心,连续几天晚上有肝源,白天要查房管病人,整个州只有一只手数的过来的人可以做这份工作,还要分成两组一组去取器官,一组留守。
所有病人都濒临死亡边缘,让人看着监护仪跳动的数字都可以头上冒汗。他伟大,和死神赛跑,但是他不幸福。
骨科的主治和我说,他一个月能见到她老婆醒着一到两次。因为每天早晨四点起床,晚上 11 点才回去,她老婆正在考虑和他离婚,他忠诚,给家庭带来一份稳定而舒适的收入,但是他不幸福。
血管外科的主治每天半夜都被急诊叫进去做下肢动脉栓塞,从栓塞到只能截肢只有六个小时的窗口期做手术取栓,做完已经天亮了,对不起,第二天你要继续上班。
本是三十不到尚可年轻漂亮年纪的女孩子,一脸痤疮,脸颊上一直带着口罩边压出来的压痕。她睿智,是三千万人口中这一年选出来唯一的一个女性血管外科主治,也是最年轻的,但是她不幸福。
这样的专科还有很多很多。
想说这些,不是想强调医生最辛苦,最高尚,政治最正确。我想这些你们都听厌了。
只是想说,不管是满足现状还是巧合,有些时候朝九晚五真的是挺幸福的状态,没什么好批判的。
幸福因为可以每天坐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饭,可以不错过家人朋友的生日,佳节,看着孩子出生,花时间陪她玩耍,陪伴、孝敬父母。幸福是每天回家可以不谈淋漓的鲜血,唏嘘生命的过往。
你看有哪一段描写人生幸福的文字中,充满着鲜血,痛苦,死亡和充血的眼睛——不都是良辰美景,采菊东篱,阖家欢乐,子孙满堂
一切看上去所谓的光鲜、伟大的生活背后,都有一个高到让人咋舌的价格。
3
如何评价独立音乐人花粥
遭大学老师批评《盗将行》
歌词「狗屁不通」一事?
热榜曝光次数 11,441,200
知友:张佳玮(20000+ 赞同,文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确实不通。
历来许多人吐槽所谓古风圈,都厌恨他们堆砌意象。其实这用法,倒是古已有之,甚至是东方文学的特色之一。连美国大诗人艾兹拉·庞德都佩服,说中文诗歌用意象构成画面是一绝。
堆意象本身并不是坏事,比如温庭筠《诉衷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上头两首,大家也看到了:堆砌归堆砌,内在逻辑是和谐成立的。
温庭筠先来一堆莺语花舞,睡金枕宫锦,再看柳蝶飞,想到辽阳远征的意中人,一条线贯穿完美。马致远则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断肠人天涯,井然有序。
如果温庭筠来个莺语花舞,古道西风,柳蝶交飞,感觉就不对;马致远来个枯藤老树昏鸦,金枕宫锦凤帷,断肠人在天涯,就感觉很突兀。
堆砌没毛病,但也得讲基本法。
就像你泡菜午餐肉牛肉泡面一锅烩,是部队锅;奶酪白酒火腿一锅烩,是瑞士奶酪锅;巧克力酱滚热了放杏仁酥,比利时也有。
你如果给我来个午餐肉奶酪泡面巧克力酱一锅烩——我跟你拼了!
那,理一下题目里这首杂烩。具体词句就不吐槽,只说意象。
城关座马,衣摆掀裙;下面变江贼大盗,然后就是「与虎谋早餐」,唔……
拿钓叟和卧龙说事勉强是找姜子牙和诸葛亮的梗,之后蜀中关外勉强是说杀伐;然后「笑像一条恶犬」,唔……
然后我只好放弃理解了。
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诗歌嘛、歌词嘛、艺术嘛,完全可以敞开理解。
的确,当然,这也不新鲜了。倚声填词、审音改字,为了音韵什么都敢说,类似作品也不少。所以爱这么填爱这么唱,没问题。
但再怎么顺嘴好唱,不通就是不通。
林夕写歌词《催眠》,「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逻辑也很跳,但歌名直说了:催眠;所以用许多孩子的意象来凑。这种跳跃,也是一种逻辑。
至于无逻辑的堆砌,早七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就吐槽过了。
《围城》里有个诗人曹元朗,曾经端出过这么个玩意:
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二)
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三)
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有了个新老公(四)?
Jug! Jug!(五)污泥里——E fango e il mondo!(六)——夜莺歌唱(七)……
这诗也是狗屁不通,只是靠后面注解唬人:后面无字无来历,李义山、爱利恶德(T.S. Eliot)、拷背延耳(Tristan Corbiere)、来屋拜地(Leopardi)、肥儿飞儿(Franz Werfel)的诗篇都有。
曹元朗很得意:
我这首诗的风格,不认识外国字的人愈能欣赏。题目是杂拌儿、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了西文,自然有一种杂凑乌合的印象。不必去求诗的意义。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
您看,许多不通词句的作者,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我们有典故,你们不要去求诗的意义!」
当时苏文纨还打圆场,说这诗很好。
而代表钱钟书意见的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
方鸿渐忽然有个可怕的怀疑,苏小姐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
所以咯:
哪怕是堆砌意象元素的艺术作品,也是要根据基本法的。
没有内在逻辑、光靠堆砌意象搞大忽悠的玩意儿,在 20 世纪现当代艺术交集之际,各色艺术领域出现过不少;已经论争过一遍了。即,光靠「我们这是艺术」、「诗歌有意义是诗的不幸」、「可以有各种理解方法」这些挡箭牌,挺难蒙混过去的。
看看什么叫有文化的拼盘。
博尔赫斯在他晚年一本写《天方夜谭》的诗集开始,这么题词给自己当时的助手、后来的妻子:
为了地图册上的蓝海和世上的大洋。
为了泰晤士河、罗纳河和阿尔诺河。
为了一种铁的语言的词根。
为了波罗的海海岬上的一堆篝火,helmum behongen(摘自《贝奥武夫》第 3139 行,这才叫有文化的引用)
为了高举着盾牌、横渡清澈河流的挪威人。
为了我看不见的一条挪威船。
为了阿尔辛的一块古老的石头。
为了奇特的天鹅岛。
为了曼哈顿的一只猫。
为了吉姆和他的喇嘛。
为了日本武士傲慢的罪孽。
为了一幅天堂的壁画。
为了我们没有听到的一段和弦。
为了我们不熟悉的诗句(诗句多如沙数)。
为了未被探索的宇宙。
为了纪念莱昂诺尔·阿塞韦多。
为了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和晨昏。
为了今后的你;为了我也许不懂得你。
为了这一切不同的事物,正如斯宾诺莎所预感的那样,这一切也许只是一件无限事物的表象和侧面。我把这本书呈现你给,玛利亚·儿玉。
妙在各色典故意象到了最后,还用斯宾诺沙收了一句:「这一切也许只是一件无限事物的表象和侧面」——一下子把所有典故收起来了有没有?
所以咯,堆意象不可怕,只要有内在逻辑。
彼此没有内在逻辑的意象也不可怕,可以靠有文化的逻辑收尾来束出味道。
最怕的是:跳来跳去凑字的,又说不出内在逻辑,只好用「诗有无数种理解法」来挡箭,那就不用怪人说狗屁不通了。
还是钱钟书先生的话,对这类硬堆辞藻的玩意:
你看他那首什么《拼盘姘伴》,简直不知所云。而且他并不是老实安分的不通,他是仗势欺人,有恃无恐的不通,不通得来头大。
钱钟书先生比较客气,没带狗屁俩字,但狗屁不通的意思,早七十年前就表露过了。
不通的歌词嘛,爱唱就唱,谁小时候还没唱过些没逻辑的儿歌呢?不通的歌词多了去了。就像,谁如果爱吃午餐肉奶酪巧克力酱,我不拦着。
但不通就是不通。不通了,还强行说自己有道理有文采有传承的,就像说午餐肉奶酪泡面巧克力酱搭配起来符合美食哲学、您再多品品:这就很容易显得像方鸿渐认定的: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
4
 为什么现在吃辣之后 
 拉肚子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热榜曝光次数 5,175,098
知友:Feifeimao(11000+ 赞同)
很多人说是用辣椒掩盖了不新鲜食材。如果只是食材不新鲜那应该是腹泻多过腹痛,但现在第二天往往是腹痛但并不腹泻。而且除非你只吃凉卤菜,不然在外面吃川菜和火锅,多半是爆炒或煮沸之后才入口的,其实不会有太多微生物超标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还是辣椒精的问题。
之所以我们小时候吃辣不拉肚子,很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食品添加剂还没有被广泛运用到现在这个地步,今天你在餐馆吃到的任何菜,都能找到对应的 XX 精或者 XX 粉卖。
在 2000 年之前极少有食品企业和餐馆添加辣椒精,2000 年之后川菜向全国快速输出,对成本控制的需求越来越高,辣椒精逐渐被商家普遍接受。
川菜主要靠朝天椒和二荆条,朝天椒十块钱一斤,磨成粉价格翻倍;二荆条辣椒一公斤价格大概在十几块,辣椒精批发的话一公斤是五十块左右,但一公斤辣椒精稀释之后可以当 120 公斤辣椒用。如果店规模比较大的话,一个月省下的辣椒成本至少可以多雇一个伙计。
另外评论里有人也谈到了,辣椒精更容易标准化和品控。
用辣椒的话,不同批次辣椒辣度是不同的,如果拿重量当标准,其实每次做出来的食物辣度不同。如果你用辣椒精,就能调出一样的辣度,所以火锅店会比炒菜馆子有更大的动机使用辣椒精。
之所以会发现这个问题,首先是我注意到自己在深圳吃的川菜和火锅几乎都会第二天腹痛(唯一例外是四川宾馆的四川驻深办),但是去成都待了几天却没有腹痛。
我估计是因为四川本地新鲜辣椒供给充沛,本地人口味挑剔,讲究用新鲜辣椒或泡椒来调味,辣椒精只有纯辣味没有其他复合香味,无法在竞争激烈的成都立足,所以辣椒精的使用在四川反而没有其他地方普遍。
看评论很多人和我相似经验——在成都反吃辣而不容易拉肚子。火锅也是一样的道理,清汤捞出来沾干辣椒粉很少有人拉肚子,但红汤吃了就不行。
再比如我吃过最辣的几餐饭是在湖南农村,就是那种土灶农家院,边上还趴条狗的那种村野小店,论卫生水平肯定不如大城市酒楼,但吃完之后第二天也只是上厕所火辣一些,并没有出现剧烈腹痛,这只能说明农村地区食品添加剂使用并不普遍。
相反,前阵子在北京一个平价的川菜馆子点了一盘辣子鸡,刚吃第一口就觉得味道不太对,辣到发苦,这种辣的程度就是在四川也没见识过,我吃了两筷子就没吃了,把一整盘都浪费了。
但就是这么两筷子,一两个小时后肚子就剧烈疼痛,正常辣椒绝不至于这样。
细细想来,那盘辣子鸡里满满当当的辣椒都发黑了,应该是重复回收利用,只是起个装饰作用,真正出辣味靠的是辣椒精。
但可能厨师掌握不好或者出现失误,一勺子颠多了,导致辣椒精用量是平时的几倍,这才会入嘴发苦。
可见就是这么几口的量,已经足以让人肠胃产生强烈不适。这东西对肠胃的刺激比辣椒大的多,当做添加剂偶尔使用可以,但是完全代替辣椒,没有被辣椒长期锻炼的肠胃肯定是经不住的。
一个使用了辣椒精的饭馆,有很大概率还会使用不止一种添加剂,所以到底是哪个出了问题并不好定论,只能说辣椒精的嫌疑是最大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只是火锅会肚子疼,现在不仅川菜,连鸭脖子都会肚子痛了。很多人还反应现在麦当劳有时也会,考虑到麦当劳的食品制作方式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是不是有辣椒精参与其中真的不好说。
最近很火的那个厨师王刚,说是展示了最真实最原生态的中餐厨房,但我看他没有加过或者提到过任何食品添加剂,这显然不是中国商业化厨房的真相。
按照视频里的工序太复杂,成本太高,别说你们看了劝退,便宜点的饭馆都不可能这么做,就用添加剂来简单代替。
中国厨房里已经是牛腩香膏,鱼香膏,乙基麦芽酚的的天下,不过上了视频自然是不会说的,但你要用视频的做法估计永远复刻不出餐馆的味道。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539 个回答:为什么现在吃辣之后拉肚子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5
 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 
 日本流行饭团子,中国并不流行?
热榜曝光次数 1,605,726
知友:laq是只仓鼠(800+ 赞同)
除了水稻品种问题,想来,我觉得还有三个因素很有趣:
1. 筷子的使用。
2. 国土大小以及战争内容对于行军时长的影响。
3. 冷食习惯与热食习惯。
我查阅了一下饭团(Onigiri)的 Wiki,看一下饭团的起源,其中有这样一句:
Before the use of chopsticks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Nara period, rice was often rolled into a small ball so that it could be easily picked up. In the Heian period, rice was also made into small rectangular shapes known as tonjiki so that they could be piled onto a plate and easily eaten.
Onigiri - Wikipedia
(大体翻译一下:在筷子的使用普及之前,奈良时代,大米经常被卷成小球,以便容易被捡起。在平安时期,大米也被制成称为小矩形形状,这样它们就可以堆放在盘子上并且很容易被吃掉。)
对于一个盛产水稻的地区,没有筷子的情况下,把大米做成饭团是合逻辑的,总不能散成一团拿手抓把吧?(为什么不用勺呢?这个我很困惑。因为勺子制作成本高?)
继续查阅一下,中国使用筷子很早,商周之前可能就已经有使用了。《韩非子·喻老》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过,早期的筷子作用是什么,我并不清楚。)
而认为筷子传入日本,是在圣德太子时期的事情,此时日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础,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很正常。
Chopsticks were invented inneolithic Chinabefore the Shang dynasty(1766–1122 BCE) and most likely much earlier prior to establishment of theXia dynastysometime around 9000 years ago
Chopsticks - Wikipedia
实际上,关于饭团的叙述中还有很多关于饭团作为军粮的记载。
Other writings, dating back as far a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tate that many samurai stored rice balls wrapped in bamboo sheath as a quick lunchtime meal during war.
(其他着作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其中指出许多武士把饭团储存在竹鞘中,用来作战争期间的便捷军粮)
饭团作为军粮食物,是当地主要产物作为原料,具有易携带易使用的特点,这是其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易坏,特别是在保存食物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里,这种没有腌制过的多水的米饭是很容易腐败变质的。其作为军粮,则意味着行军旅途时间不能过长。
而比之中国,日本远为狭小,又多有邻居的豪族间的征战,多了一些短途行军,为饭团作为军粮做好了铺垫。(长时间行军应该和中国一样,也是带着食材水稻,边行军边烹饪)
而中国行军,国土广大,很多战争距离较远,多数行军日长,只能使用风干的食物,或者干脆带着食材,一路行军一路烹饪。
这也影响了饭团的扩张。
我想来是这样的。
冷食习惯与热食习惯。
似乎日本人,时至今日,并不厌恶冷的食品,寿司,饭团,刺身,甚至盒饭,很多都是没有加热或者放凉了的,这点和中国人如今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
而我所见到的现在中国人,都喜欢热乎乎的食物,很不习惯吃冷食,在汉语里,吃冷饭,炒冷饭,残羹冷饭,都是贬义性质的词语。吃冷饭,给人一种不好吃又不好消化的感觉,仿佛处境很悲惨一样。
故而对于中国人,比之冷冰冰的饭团,不如热乎乎的一碗白米饭。
我想来,这几点或许是有影响的。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