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剖析了摩根士丹利金融科技战略及财富管理转型之路,收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和鼓励,在此深表感谢!作者开始写《金融科技之道》的原因之一是,在此之前,参加的许多会议,和在书店看到的N本书,大凡提及金融科技案例,都在讲银行、保险、国外那几家智能投顾怎么怎么样,极少涉及国内证券基金行业。为填补该空白,作者自5月份开始,利用碎片化时间,每周一篇,坚持写了20几篇,十几万字。前段时候有读者微信留言,希望能点评和分享国际投行的金融科技做法。的确,当前我们都大概知道国外投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做得好,但哪里好,公开免费资料并没有系统性的介绍,恰巧作者也长期跟踪过几家,于是有了这一系列。当然,烹饪任何美味佳肴都离不开时间,作者会尽力让您一周的耐心等待有价值但毕竟不是专职写手,自己也有很多盲区,存在这样那样问题,敬请谅解、斧正。目前的感受是,坚持每周写一篇的确比坚持每日健身更有挑战也牺牲了很多周末、睡眠、聚会时间,但只要读者认可且认为有价值、有触动,作者就会尽全力挖掘碎片化时间、坚持下去,就像已坚持健身的1533天那样.........
本周末,作者与您聊聊金融服务巨头——摩根大通的金融科技战略及其科技公司转型之路。
一、摩根大通简介
(一)公司简介
摩根大通,业界称小摩,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成立于1799年,1921年起,在华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是美国金融强国的典型代表,业务主要包括消费者与社区银行、企业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资产与财富管理等四个条线。2017全球金融专业人士理想雇主排行榜TOP30中,摩根大通雄踞榜首。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现有员工255313人,其中技术人员约5万,占公司总人数比例接近20%(这是公司金融科技应用野心的重要表现。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全球13个技术中心,其中有31000余名研发工程师,2500余名数字技术人员,400余名产品和平台架构师。
摩根大通信息技术组织架构和摩根士丹利类似,都是采用了矩阵式、伞形结构管理方式。公司在业务条线、大区等配置了大量CIO、CDO,并向公司CIO,Lori Beer女士汇报。现年51岁的Beer于2017年9月代替Dana Deasy担任公司CIO,根据公司2018年半年报,管理层如下图所示:
业绩方面,摩根大通近七年营业收入一直维持在1000-1200亿美元,利润维持在190-250亿美元,2017年创历史新高。
(二)公司舵手简介
聊起摩根大通金融科技或科技公司转型,就不得不提及公司的总舵手——董事长兼CEO,Jamie Dimon。Dimon,现年62岁,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老朋友。作为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虽然Dimon的地盘理应是在华尔街,但他隔三差五就会往硅谷跑。Dimon痴迷于新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他的名言是“我一生都在追寻科技”(这是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应用的根源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Dimon就与比尔盖茨探讨如何将Windows引入交易大厅,也算是金融行业最早引领技术革命的高管。
加入摩根大通之前,Dimon是花旗集团总裁。1998年,由于种种原因被辞退。之后,Dimon在互联网行业做过尝试后(也曾因收到亚马逊的Offer而差点加入亚马逊),正式加入芝加哥Bank One公司,并于2000年成为该公司的CEO。2004年,Bank One被摩根大通收购,2006年,Dimon成为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并一直担任至今。
总之,摩根大通CEO是一位有故事、且痴迷于科技的金融高管。
二、科技支出分析
作为公司稳定发展的灵魂人物,Dimon是一个对科技充满信仰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这么多年,摩根大通从没有忽视过对科技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份执着和魄力也换来了公司的长足发展。
“我一生都在追寻科技!”——Dimon
摩根大通在全球有31个数据中心,约67000个物理服务器、27920个数据库、一个全球高效专网。
  • 2015年,公司约92亿美元(2014年,公司收入979亿美元,净利润218亿美元)投向科技,约占上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的9.4%、42.2%,其中约30亿美元用于新技术投资和新技术应用,约占IT总投入的33%。
  • 2016年,公司约95亿美元(2015年,公司收入966亿美元,净利润244亿美元)投向科技,约占上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的9.8%、38.9%,其中约30亿美元用于部署新的技术应用,6亿美元用于金融科技领域,比如数字化、移动服务、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应用研究。
  • 2017年,公司约95亿美元投向科技(2016年,公司收入991亿美元,净利润247亿美元),约占上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的9.6%、38.5%,主要用于数字银行、投顾、交易、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
  • 2018年,公司约108亿美元投向科技(2017年,公司收入1036亿美元,净利润269亿美元),约占上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的10.4%、40.1%,主要用于数字银行、在线投顾和电子化交易、区块链、实时支付等,超过50亿美元被指定用于新技术应用和投资。
综上,摩根大通每年科技投入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净利润的40%。这与上篇介绍的摩根士丹利相当,但摩根大通的体量却比摩根士丹利大的多。表面上看,摩根大通2018年的科技投入预算金额比美国银行今年约160亿美元的预算要低,但美国银行的预算是包含了运营费用的(具体技术费用并未披露)。
总之,摩根大通作为如此大体量的金融机构,配备如此高比例的技术人员、且持续这么多年的巨额科技投入,在金融服务行业并不多见。
下一步,摩根大通将在硅谷地价昂贵的Palo Alto城市建立新金融科技园,毗邻谷歌和Facebook。新金融中心科技园将设置“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工作场所”,并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拟接纳员工1000名。届时,摩根大通2017年收购的WePay公司(硅谷一家专门从事支付软件与银行网络连接业务的初创企业)的270余名员工将搬到新科技园区工作。未来,估计Dimon朝硅谷跑的更勤了。

三、摩根大通VS亚马逊
(一)看似无意义的比较
拿摩根大通和亚马逊比较,对很多人来讲,似乎很无聊或很搞笑。一个银行巨头、一个互联网巨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看来,这看似荒唐的对比恰恰反应了摩根大通公司的战略高度和远见。Dimon痴迷于科技的好处,是其能同时看透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共性,找准真正的竞争对手和威胁。
“在亚马逊成为银行之前,我们先成为亚马逊”——Dimon
当前,美国金融服务业因为有联邦法规的要求,而免受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的正面冲击。但是Dimon具有很高的风险预见性,他在接受采访时称“随着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在亚洲、欧洲金融行业的渗透和快速发展,美国未来存在放开互联网巨头持有金融牌照的可能”。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当年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分离以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风险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在美国银行家面临欧洲金融劲敌的强烈呼声中,于1999年被克林顿政府和国会废除了。贝恩咨询于近期预测,如果放开互联网公司金融持牌限制,亚马逊将很快成为美国银行业前三甲。
作为银行龙头,Dimon对于业内的竞争倒并不担心,因为他已经在这个行业经理了N次的竞争和洗礼。但是对于“外来物种”的颠覆式竞争,才是Dimon真正担心的。还好,Dimon很早就感受到了危机,并在努力采取措施,这应该也解释了上述Dimon为什么三番五次朝硅谷跑,为什么这么大魄力投入金融科技的原因了。Dimon有个梦想,就是在亚马逊成为银行之前,把摩根大通打造成为与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类似的科技巨头。
当今的亚马逊开始销售云计算、云存储等产品,摩根大通销售金融产品,他们都在销售虚拟商品,也都有各自丰富的网络销售渠道,他们工作的重心都是基于“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他们都非常关心的是“客服满意度”。去除行业属性,当前的摩根大通的确具有与亚马逊一决高下的资本。作者梳理了两家公司的部分关键指标如下:
  • 近5年的数据看,摩根大通市值基本是亚马逊的一半
  • 摩根大通人数基本是亚马逊的一半

  • 摩根大通年收入基本是亚马逊的一半

  • 摩根大通年利润是亚马逊的8倍

(二)即便未来是对手,也不妨碍现在是朋友
Dimon非常痴迷于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在多次公开场合反复强调摩根大通要以亚马逊为学习典范。当然,其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已开始了具体行动:
一是学习亚马逊的定价策略在亚马逊的影响下,摩根大通为客户提供了一些折扣商品,比如向已在该行拥有资产的客户提供低息抵押贷款,投顾费用打折等。未来,该行也计划扩大此类优惠,研发客户分级折扣系统,让优质、黏性客户获得更多折扣,如免费交易股票等。当然,优惠力度取决于客户在公司所处的客户层级。2018年8月,公司还推出一项包括免费或打折交易在内的移动网络服务,进入竞争激烈的在线投资市场。
二是学习亚马逊客户服务。Prime是亚马逊增加客户黏性的手段,比京东PLUS要强大很多。他向客户提供订阅信息、额外优惠比如免运费、无限制看视频、听音乐等,以及其他各种产品折扣。这大大吸引了Dimon,摩根大通于2017年9月从亚马逊挖走“Andon Cord”客户体验团队全球高管Marbue Brown来提升摩根大通的客户服务体验,Brown先生直接汇报给消费者和社区银行CEO Thasunda Duckett。
当然,亚马逊在与摩根大通的合作过程汇总,也获得了不少实惠。
一是出售产品。作为金融服务巨头,摩根大通使用亚马逊领先的云服务用来存储数据和增加算力,摩根大通交易员使用Alexa获取研究报告和股价预测等等,这都将对亚马逊云计算产品或服务在金融业加速布局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成立联名信用卡。2017年1月开始,摩根大通和亚马逊为Prime会员提供联名信用卡。一方面提高了亚马逊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也为摩根大通提供了获取亚马逊客户的机会(类似国内风靡一时的开户引流),当然,摩根大通也可以基于该合作,获取客户数据。
四、典型金融科技应用
摩根大通的应用系统很多,全球近3万个数据库,如果考虑到开发、测试系统(不确定是否包含在内)、数据库多节点部署等等因素,保守估计,摩根大通全球系统数量应该不少于5000。在此,只列举极小部分作者有印象的系统,以及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应用。
【获奖应用】
根据bankingtech网上公布信息,2018年Banking Technology Awards(已连
续19年评选全球范围金融服务机构IT应用创新和杰出奖)的最佳应用中,摩根大通入围以下系统(平台)。
  • 创新科技最佳应用——Robotics Process Automation(RPA)
RPA是以机器人代替人力,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与现有用户系统进行交互并完成预期的任务。当前,现有的RPA还仅适用于高重复性、逻辑确定并且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的流程。通俗的讲,RPA就是借助一些能够自动执行的脚本(这些脚本可能是某些工具生成的,这些工具也可能有着非常有好的用户化图形界面)完成一系列原来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IBM等科技巨头都有类似解决方案。摩根大通应该是金融行业率先使用PRA技术的,使用该技术是为了提高效率,2016年将自动化软件开发周期作为优先推广领域,比如使用自动代码扫描功能,摩根大通一年内可以节省近12万个开发小时,预计未来五年将能借助RPA通过端到端自动化交付90%以上的软件,也即当前由人工完成软件代码测试可以被机器自动化执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这方面想想机会)
  • IT在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领域最佳应用
JP Morgan –Connect OS–Canvas Workspaces
  • 零售银行IT最佳应用
JPMorgan Chase–PRANA–An Acceptance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Big Data Testing
  •  财务及资本市场IT最佳应用
JP Morgan–Asset ManagementStrategic Hedge of Seed Capital

JP Morgan – Asset Movement Engine
【数字化】
一是消费者银行数字化。摩根大通为银行消费者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数字化体验。比如在手机APP端增加账户预览、支票预览等新的功能,简化公司网站地图等。数字化转型以来,2015年公司有2300万个活跃手机银行账户,较上年增加20%。
二是全球资产管理数字化。摩根大通将投入3亿美元用于实现全球财富管理业务的线上化,公司将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统一访问入口,也推出了友好、且功能强大的财富管理计划工具(类似大摩的GPS系统)。
三是商业银行数字化。摩根大通ACCESS系统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可以管理所有财务信息的统一平台。
四是小企业业务数字化。与金融科技公司OnDeck共同研发的摩根大通Chase Business Quick Capital工具,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一天内就可以获得放贷审批和资金,而之前的整个操作流程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五是商业贷款数字化。摩根大通商贷系统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其完善的业务流程,集成公司多个业务条线的系统和工具。
其他应用比如:
  • 数字化的客户可以与朋友分摊晚餐账单,通过Zelle分享p2p支付。
  • 借助金融科技公司TrueCar的技术,消费者可以使用手机定位汽车,在数千家经销商之间比较价格,并安排摩根大通的汽车金融服务。
  • 与金融科技公司Roostify合作,推出数字抵押贷款平台,允许客户通过完全在线来追踪贷款申请。
【大数据应用】
摩根大通使用大数据主要用于客户选择、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等环节。公司有200多个数据分析员和科学家,内部称为智能解决方案组。
  • 在商业银行领域,基于大数据应用获取商机;
  • 在消费银行领域,基于大数据应用改善产品成效、提高营销质量、分析客户流失原因等;在投行领域,用于分析错误,提高操作效率;
  • 在运营智能化领域,利用机器或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智能运维服务,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发现潜在的问题,避免小问题成为后期的大问题(也即作者之前写的智能运维,详见《证券基金行业那些智能XX(上)》);
  • 在防欺诈领域,用来降低网络世界的风险,发现员工欺诈或不好的行为。
【人工智能应用】
当前,在摩根大通,一个财富管理客户借助手机只需3分钟即可开通投资账户。在公司和投资银行部,机构投资客户可使用强大的AI软件,扫描无数的财务报告进而找到可能发行更多债券或股票的公司。个别应用系统如下:
  • LOXM:摩根大通交易执行机器人,曾经在华尔街激起了一波热浪,与其他许多金融机构提供的机器人投顾不同,摩根大通的LOXM只执行买卖交易指令,而对于买卖什么是没有决策能力的。 
  • COIN: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这款软件上线半年多,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不仅错误率大大降低,它还不用放假。
  • Mantas:公司于2015年开发了该系统,用于开展反洗钱工作,它能够监控公司全球所有支付交易。该系统厉害的是,它使用了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基于历史数据而自我更新。
  • Chime:使用Chime的员工,当客户打电话时,销售人员的电脑屏幕会立即显示他们的投资地点,他们可能会用自己的资金做什么,他们可能会询问哪只股票价格,以及任何与他相关的信息。在过去,很多信息只存在于销售人员的头脑中,所以工作经验很重要。如今,借助Chime,初级销售人员也具有了专业的销售能力。
【区块链】
2016年,摩根大通(JPMorgan)推出了一个内部区块链平台,名为“朱诺”(Juno),用于处理付款事宜。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悲惨的失败。随后,摩根大通转向了区块链的一个新项目Quorum,该项目旨在与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合作,建立一个银行间支付平台。
在区块链领域,公司没少翻跟头,但仍在大方向上前行。失败和成功的经历让公司明白了一些道理:
  • 应该远离那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公司、远离那些“风口领域”;
  • 一切合作都必须与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路径相关,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合作的成功率
五、金融科技战略分析
公司CIO Beer女士刚上任不久,相比CEO,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声则相对较少。在谈及公司科技战略时,公司CFO Marianne Lake认为是“Digital Everywhere”,Dimon予以肯定并强调要以亚马逊为学习典范,成为一家科技巨头。纵观近4-5年,摩根大通金融科技应用是沿着“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扎实路径稳步演进。2015年是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攻坚之年,在这之前其重心始终围绕各类业务的线上化、数字化、自动化展开。坚实的基础为近两年大规模金融科技应用、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按照公司愿景猜测,未来摩根大通的金融科技战略估计会变成“Tech Everywhere”。为落实公司金融科技战略,摩根大通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
(一)真正将金融科技看做公司长远发展的利器
摩根大通之所以敢或之所以要在科技领域持续下重注,作者看来,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认识和1个核心人物:
一是金融科技可以帮众摩根大通大幅削减运营成本,减低合规成本、提升风控管理水平、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二是金融科技将有助于摩根大通在全球市场实现快速的业务扩张和高度的客户覆盖,让公司现有的资源服务更多的长尾客户。
三是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摩根大通有效应对互联网巨头对金融服务行业的蚕食与冲击。“师夷长技以制夷”,金融公司只有积极拥抱科技才能有竞争胜出的机会。
四是金融科技可以巩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重心,借助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服务,同时降低公司的执行错误、提高公司的执行效率。
核心人物,当然非Dimon莫属,其个人魄力以及对科技的痴迷对公司坚定走科技路线至关重要。其实,早在2006年上任时,Dimon就宣布摩根大通要变更,摩根大通不能再走很多银行外购或外包给其他公司开发系统的道路了,其要构建自主掌控的技术平台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优化公司资本配置。此外,Dimon还在当时宣布,技术将是公司未来最重要的资本支出。这么多年回头看,Dimon的想法随后的确是在不断被落实的。
(二)长期加大科技投入,逆势敢作为
金融科技投入和健身一样,不能靠三分钟热度。长期执着,尤其是低估时期对信念的坚守至关重要。摩根大通长期、持续、较大的金融科技投入是其“科技公司”转型的保障,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摩根大通也未忽视对科技的投入。相比,同行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危机期间忙于变卖资产,削减开支。
此外,当前,很多银行也在缩减实体网点,比如过去五年,花旗集团关闭了三分之一的美国分行,美国银行关闭了逾四分之一的网点,并在分行设置了逾3500名“数字大使”,以鼓励客户转向其移动服务。摩根大通不仅不削减,而且打算在未来5年内新增400家分行。摩根大通之所以逆势操作,因为其认为分行仍是最大的存款来源,许多客户(尤其是老客户)更喜欢与有感情的人打交道,而不是移动平台。(这点和摩根士丹利类似)
(三)向金融科技公司借力
摩根大通并不担心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会成为行业“破坏者”,而是将他们视为合作者、分包商,并对几百家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投资,也通过公司“In-Residence”项目成就了不少初创公司。
近几年,摩根大通投资、收购了很多家金融科技企业,涉及支付、投资、P2P、资产管理等领域,比如移动支付公司 Square、LevelUp ,在线投资平台 Motif,P2P 平台Prosper,云服务平台 InvestCloud 等等。2017年10月,摩根大通用2.2亿美元首次全资收购金融科技创业公司WePay。WePay是PayPal、Stripe的竞争对手,摩根大通希望将WePay的支付服务集成到小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中。在摩根大通的信用保证下,通过WePay技术软件方可以更高效收取费用。2018年,公司领头,股权投资了另外一家支付公司Bill.com。
综上,摩根大通是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小规模投资、个别收购等措施来实现巩固行业金融科技地位。
(四)In-Residence项目机制去保障
公司CIO Beer女士称,公司对金融科技合作对象非常挑剔。但是一旦获得认可,就会邀请其加入入驻项目(In-Residence),在摩根大通的生态系统构建他们的产品。摩根大通于2016年6月发布In-Residence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初创公司提供金融科技创业、合作环境和条件,如下图所示。这些公司进入摩根大通的管理团队和系统,摩根大通会帮助他们孵化并思考他们的产品。
这有点类似于其他投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加速器,不同的是,In-Residence项目并不是将创业公司邀请至实验室,而是邀请其入驻公司的纽约或伦敦办公室,与内部特定员工一起工作。摩根大通为其提供网络、办公环境、也会提供专业知识和公司内部专业人员支持。整个项目为期6个月,项目结束后,初创公司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并有机会继续与摩根大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当然这些初创公司也可能最后以失败告终。
常见合作方式有以下三种:
  • 纯合作:最为常见,摩根大通认为,即使最终没有收购或大举投资入驻In-Residence的公司,与有前途的初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仍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银行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产品,改善客户体验。
  • 少数股权投资:如果公司认为可以通过量体裁衣为公司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时;
  • 直接收购:当且仅当公司认为该产品或服务改变了游戏规则或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战略优势,比如收购的WePay公司。
摩根大通之所以举行In-Residence项目,Dimon曾解释到“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银行,我们致力于通过大力投资于内部发展来推动行业变革,同时也通过与有决心的年轻初创企业的人合作来推动行业变革”。其实,摩根大通很早就意识到,所有投行都在努力适应金融科技浪潮时,都应采取适合自己的不同应对战略。
(五)夯实基础,多个领域同时协同发力
近几年,摩根大通在金融科技主要发力领域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业务覆盖。公司的金融科技投入覆盖了前中后台业务领域,每年也有重点突破领域,比如2015、2016年的数字化,2016、2017年的数据共享等。
二是新产品开发。公司正在开发多款新型金融科技产品包括端到端银行业务、数字化投资服务、电子化交易和线上现金管理等。此外,公司还在持续提升企业与投资银行、资产与财富管理事业部的在线服务。这表明摩根大通正在采取全面的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联席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Gordon Smith称“五年前,我们每年可能会发布四款主要的技术。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发布新软件”,
三是提高金融包容性。公司为了扩大金融服务边界、覆盖曾被忽视的长尾消费群体,设立了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实验室。摩根大通网站将该实验室的设置列为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健康”(这应该是个很大的话题不仅是金融、人伦、技术等等)。该实验室由公司金融服务创新中心管理的一个3000万美元、为期5年的项目,旨在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帮助美国人提高储蓄能力、改善信贷状况、积累财富。2018年是该实验室第四次举行竞赛,获胜者后续会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资本投入。
四是加倍开展数据共享工作。CEO强调,数据共享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该数据共享背后的复杂性。当客户在手机APP端点击“我同意”的时候,其并不知道哪些信息被第三方获取了,也不知道让第三方不受约束的访问他们的纪录,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伤害。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客户和客户的数据,认为隐私是最终要的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客户信息被欺诈、黑客攻击等威胁的措施。摩根大通认为,当客户在让其他第三方软件或APP访问摩根大通客户账号信息的时候,其有责任帮助客户规避风险。摩根大通努力的方向是让摩根大通的客户在使用第三方软件时尽量少的暴露与服务无关的信息,比如银行账号等。摩根大通希望通过主动推送信息的方式,在经客户允许的前提下,将客户的银行账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帮助客户尽量上的泄露个人信息。为此,2017年1月,摩根大通与美国财税龙头企业Intuit公司合作,基于API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客户可以选择可以共享的数据内容并随时可以停止和启用数据共享。(Intuit是一家久经风雨,了不起的公司,作者后续找机会详细介绍该公司及当前行业面临的难题:数据共享)
(六)持续创新
摩根大通对新科技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也大胆测试和构想。摩根大通认为合作或投资有创意的金融科技公司对自身成长至关重要。其实,公司很多的先进改进,起初并不是内部率先发起,而是受外部科技公司启发或帮助,共同完善横跨财务、合规、技术、客服等部门的简化且自动化的流程。为便于引入外脑,公司创造性为外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开发服务API商店”,对外提供接口,创业公司可以更好的研发针对性产品,实现共赢。
“金融科技和创新伴随我整个职业生涯,只不过最近节奏更快了。”---Dimon
六、些许启示
(一)重视公司金融科技文化
摩根大通对科技的执着与投入力度的确让人震撼,Dimon毫无疑问起了带头作用,作为科技应用的布道者,Dimon在每年公司股东大会上都会游说股东,强调科技投入对公司的战略意义。公司内部,不管是CIO还是CFO,在各个场合都在宣称对公司科技战略的支持和自豪,CFO也曾多次强调,公司其实早已是一家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嫣然已经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事只要形成了公司文化,就如同一件事上升到了个人信仰,会产生巨大的威力。相比,国内不少经营机构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常常停留在嘴边,“成本中心”的老观念挥之不去。作者斗胆预测,不懂金融科技的CEO在未来将无法带领公司在本次浪潮中胜出!
(二)重视客户满意度
虽然我们都在讲证券基金行业转型要以客户为中心,但作者随机翻阅了几家头部券商2017年公开年报,却没发现有“客户满意度”指标。头部银行好一点,有模糊的表述,比如“通过手机银行、微信、网站等线上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业务申请方式,有效提升 客户满意度”等等,但没有发现量化、逐年对比的数据。这么多年,金融服务机构确实围绕客户服务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面对几百万、几千万的线上客户,我们主动做的就一定是客户期望的麽?做任何一件事都无法同时让所有客户满意,但我们是否将客户分层服务呢?当然“客户满意度评价”是个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满意请按1”、简单的反馈表格就能应对的。初创金融科技公司在这方面也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利于整个行业的相关工作,可参考https://www.jdpower.com等国外公司。摩根大通历年的年报、和CEO给股东的信中,都会在开篇列出该信息(虽然侧重银行业务),与该巨头相比,“以客户为中心”转型过程,我们还有太多细节的事要做,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三)短期高度、长期低估科技效能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正如作者之前在该系列第一篇《金融科技视角看证券基金行业》提到的,我们总是短期高估技术效能,长期低估技术效能。科技投入,没有5年为周期的持续,产生不了质变,这和健身一样,想起来练练,没有系统的长远规划,是无法见效果、出成绩的。表面上,我们推进金融科技战略是部署一个个系统、应用,其实我们是在借助金融科技给公司挖一个“护城河”,河道一旦挖成,我们就会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此外,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做证券基金公司擅长的事,不应将有限的资源追逐那些暂时无法在行业落地的热点概念,而应该注重从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上获得启发。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对每年IT投入这个指标有个误区,即IT投入的重点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对公司的改善性科技投入!所以我们更应该用“新技术应用投入占所有投入比”来衡量公司对科技重视程度。该指标,摩根大通每年大概是30-50%。
(四)向互联网、金融科技龙头公司学习
作者曾在第24篇《当第一资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巨头纷纷启用CDO时,您想到了什么?》就给出向互联网巨头比如腾讯、阿里等学习先进商业模式的建议。在这点上,摩根大通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竞争异常激烈,很多CEO都认为公司离倒闭也就是N个月等等。相比,证券基金行业因为有牌照护体,竞争强度还是无法与互联网行业对比,互联网巨头在数次的行业洗礼中形成了优秀的客户服务管理、产品及服务定价模式、敏捷团队管理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商业模式不是照搬,应该控制好边界,防止借鉴过程违反监管要求。比如虚拟账户,虚拟牌照等。
(五)竞争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你选择的对手反映了你的成长空间。找准商业对手很关键,摩根大通并没有认为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同行会给公司带来多么大的竞争压力。反而,他们认为亚马逊这种行业“外来物种”才是其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摩根大通认为亚马逊未来是最大威胁,但其并没有对其进行封锁或阻隔,而是选择了与亚马逊开展深度合作的战略。毕竟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不可能最终只有两三个巨头存活,原因至少有2个,一是强监管要求,二是资本金要求。在此大前提下,选择与最强大的为伴、友好竞争当然更有利于自身成长。
(六)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将越来越普遍
国外投行不管是高盛还是摩根大通,近两年来都与不少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开展了股权合作、全资收购等深度合作。国内银行业也已开始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趋势使然,未来国内证券基金行业也不排除类似可能。在证券基金行业,之前出现过科技公司收购持牌机构的案例。2016年,华泰证券收购美国资产管理平台AssetMark公司,为行业树立了典范。在国内证券基金行业崛起的过程中,类似深度合作在未来还会越来越普遍。但这种深度合作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成熟度相匹配,否则既不利于经营机构自身,更不利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成长。此外,前面介绍的摩根大通与金融科技公司三条合作原则也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金融科技之道》第26
2018年11月25日于北京

聚焦证券基金行业金融科技,每周一聊,力争有灵魂、有深度 ;同时也欢迎读者将感兴趣或困惑的相关话题给作者留言csfcaolei,根据话题关注度,择机推出,力争有态度、有温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