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受法国电影新浪潮影响,伊朗电影新浪潮受顺势而生,诞生了阿巴斯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伊朗电影开始登上世界影坛。
他们采用实景拍摄、业余演员,表达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对普通人的理解和认同、对电影不能自已的爱,用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开启了第三电影的道路。
本次,厂长有幸采访到伊朗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这位平时在教科书中才能读到的电影人。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该片于1999年上映,当时的制作成本仅为18万美元。哥哥阿里弄丢了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俩人只得轮流换鞋子上学。一次,学校举行跑步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崭新的运动鞋,阿里努力的让自己保持在第三名,他太渴望一双小鞋子了。
好剧本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资本
结局必须是神来一笔
马基迪坐酒店沙发上,在昏黄灯光的笼罩下带着一层油画般的滤镜。由于母语是波斯语,为了保证交流顺畅,他的身旁还有一位波斯语翻译。
身兼导演、编剧、演员数职的马基迪首先与厂长聊起了剧本,“写电影第一是剧本要好,第二是剧本要好,第三还是剧本要好。好剧本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资本。”
他建议青年创作人找好朋友、团队一起写剧本,而不是孤军奋战。“这样在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好过自己一个人。”
在创作剧本之前,会预留一到四个月的思考观察时间。“写《小鞋子》剧本前,我会看孩子们怎么玩、怎么生活,直到这种记忆留在心里,而不仅是停留在脑子里。我还会想怎么能突出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他会制定剧本中间、开始、结束三个阶段的目标。“电影前十分钟一定要抓住观众,这是观众做判断的时候,决定他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前十分钟不好看,剧本就已经失败了。”
“中间则要把握好平衡度,在开始的基础上拔高一个台阶,慢慢往上推至高潮。”在《小鞋子》中,他便做了一个这样的设定:哥哥阿里为了赢得第三名的奖品——一双崭新的运动鞋,在跑步比赛中故意放慢速度,时刻保持在第三名的位置。“这和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相反,谁不想的第一呢?”马基迪说道。
结局也至关重要,“如果一部电影的高潮做的很好,但结局一般,这部电影是不成功的。如果开始平淡无奇,但结局很棒,这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小鞋子》最开始设定的结局设定是父亲给两个孩子各买了一双新鞋,但他觉得这样的结局超平淡。左思右想,挨到了电影的开拍时间,他跟团队说:“没有好的结局不开机也罢。”
最后他重读了N遍剧本,把阿里从拿到第一名到回家的这段反复看,又滴水不漏地重新考察了多遍场景
某天,当马基迪看到孩子们在小水池边玩耍,突然有了灵感。最后写出了这样神来一笔:阿里跑步回来把脚磨破了,阿里把脚泡在池塘里,鱼儿来亲吻他的脚。这突出了中心,体现出孩子的责任感,他感动了鱼,连鱼儿都来亲他的脚。
挑选演员要有恒心
我就是这么找到他们的
《小鞋子》的核心是两位儿童演员:阿里和他的妹妹。团队分成三组,每天要去德黑兰的6、7所小学挑选演员。
为了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样子,团队会在孩子们上课、做操的时候默默地观察,并没有惊动他们。“挑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有的孩子颜值好,但完全没有演戏的天赋”。
某天,马基迪准备离开。出教室的时候,他看到贴着墙那边倒数第二排的孩子,把头埋在桌子上。一问,原来他今天作业没写,无法积分(伊朗学生按考试分数和作业来积分)。
马基迪帮孩子向老师求情,当孩子抬起头来的一瞬间,泪珠像珍珠一样挂在上,这就是阿里的脸,他大喊“你赶快给我出来!”。孩子吓得不行,以为马基迪是从教委来的,自己干错啥事了。
Amir Farrokh Hashemian 饰 阿里
马基迪和校长说,“你能回避下吗?我要单独和他谈一下。”他的助手则开始隐蔽的录像。
马基迪:“你为什么没带作业?”
孩子抖着嘴说:“我又忘了。小时候和父亲去游泳的时候头撞到了,从此落下病根,有健忘症”。
马基迪:“头撞到哪了?” 
孩子:“ 时间也长了,现在已经好了。”
马基迪:“那老师真不应该责备你。”
结果孩子非常委屈,说道:“对啊,我有时候都不记得回家的路。你是教委的吗,监督我们学校?”。
马基迪:“我是伊朗导演,专门来选儿童演员。我觉得你很不错,但很遗憾,你有遗忘症可能就不行了呢。”
孩子瞪着大眼睛说:“老师,我有时候不会忘的,你放心!”
马基迪:“很遗憾,你只要忘一次就会把我的故事毁了。”
孩子:“我有时候一个星期都不会忘的。”
马基迪:“我们要拍两到三个月,不能有一次遗忘。你上课去吧,我们走了”。
刚走到门口,他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说:“你进来我跟你悄悄说件事情,我刚是说谎骗你的,我没病,你千万别跟别人说。”
就这样,马基迪找到了扮演哥哥阿里的小演员Amir Farrokh Hashemian
“第二个小演员也很难找,除了具备颜值和演技,还要和第一个演员的身高、长相相匹配。我们发现了一个合适小女孩,但校长让我们放弃,因为这个孩子根本不想演戏,并且性格很内向、固执。”

Bahare Seddiqi 饰 莎拉
擒贼先擒王,找孩先找娘。马基迪知道她很听家长的话,先说服了她的妈妈。但是小女孩非常恋母,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她母亲陪着拍摄。妈妈还抱着一个4、5个月的孩子,非常幸苦。
指导儿童演员有技巧
有时“偷着拍” 有时戏精附体
马基迪表示:“拍摄时要让演员和团队熟悉起来,和孩子打成一片,引导他们进入状态。我自己也当过演员,我知道做演员很不容易,他们在戏中的任何情感都要流露出来,表达要淋漓尽致。而镜头一开人就会开始紧张,这就需要大家做到亲密无间,克服这种紧张。”
都说孩子和动物是最难拍的,在拍摄小演员时他经常悄悄开机“偷着拍”,等到正式开拍的时候只是在走形式,真正要的东西早已经拍到了
跟小演员将戏也需要技巧。“有一场戏,阿里把妹妹的鞋子搞丢了,要流露出愤怒、委屈、悲伤的复杂表情,我怎么跟孩子表述呢?”
他和助手便戏精附体,上演了一场《演员的诞生》:“早晨开工时,我开始跟助手发火,还故意让孩子看到。这个助手是负责孩子起居的,跟他们很亲。我说你的本职工作没做好,我要开除你!孩子非常紧张,一下子就眼泪汪汪的,我赶紧把他们的表情抓拍下来。当然,这个方法也不能老用。“
马基迪认为,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的拿捏是一门技巧。学会和演员相处,该表扬表扬、该警告警告,关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导演对演员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谁,会影响演员的心情。
除了演员,跟制片人也有处好关系。“导演和制片人追求的不一样,导演追求故事展现,制片人追求省钱。有时一个景要拍三天,制片人只给两天时间。太着急的话,情感的转换肯定不好衔接。因此导演要说服制片人,要让他高兴,心服口服听你的。”
制作前先给自己放个假
观察观众反应很重要
影片完成拍摄后,他会给自己两周的假期,完全脱离影片。“拍完后我是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的。休息好后,我像一个刚拿到片子的人,对它重新审视。”
同时要听取剪辑师的话,他的一个建议也许会使影片增辉,要给剪辑师一个发挥的空间。
全部制作完成后让一部分观众先看一下,“这些人不能是亲戚朋友,他们不会把真实的意见告诉你的。”
马基迪会采用来源好莱坞的检测方式,“我有一张表,让大家在上面填写意见,包括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不喜欢哪里,意见建议等。给他们放电影的时候,我坐在合适的位置看观众的表情,从表情我就知道哪个环节吸引他们。70%的人喜欢,这个片子就令人担心,至少要80%以上的观众喜欢才行,50%的话就太可怕了
采访的最后,马基迪表示,他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尤其很喜欢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这部讲述父子亲情感的电影,让他很有共鸣。
最后再给大家汇总一下马导给创作人补充的知识点!
1.写剧本之前先思考观察几个月,别急着动笔。
2.找好朋友、团队一块儿写剧本,互相启发好过孤军奋战。
3.剧本前十分钟要足够精彩,抓住观众;中间掌握平衡推至高潮;结局不好宁可不拍。
4.剧本写好了还要反复看,拍戏的场景要不断考察,会给你启发和灵感。
5.挑选儿童演员时不要惊动他们,而是默默观察他们最真实的样子。
6.搞定不了小演员的时候,就去找她父母谈谈。
7.开机后偷拍、抓拍能捕捉到演员最自然的一面。
8.执导演员拍戏时,可调用自己的演技引导他们入戏。
9.跟演员的关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不要偏爱某个演员,做到一视同仁。
10.和制片人处好关系,让他高兴,心服口服听你的。
11.片子拍完后,给自己两周的假期,先抽离,后重新审视片子。
12.听取剪辑师的话,他们更专业,给剪辑师一个发挥空间。
13.成片先给一些观众看,吸取他们的意见,千万别拿给亲戚看!
-end-
长按关注新片场
/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
茫茫人海
可别走散了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