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用什么证明?”
溥仪走向龙椅,从那下面拿出了蛐蛐,笑的就像一个孩子。
《末代皇帝》上映已30余年。迄今为止,这部电影仍然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电影的重要焊点。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窗口,也是中国影人在西方电影世界寻找自我认知的镜鉴。
1987年10月23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意大利公映。它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原创配乐,九项提名全中

1986年,文化部颁布了针对影视剧对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指明国际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禁止一切拍摄。
《末代皇帝》剧组恰好在规定颁布前提交了申请
。或许作为意大利知名共产主义者,贝托鲁奇获得当时政府的充分信任。于是这部外国血统的电影,获得了令同行倾慕不已的、在紫禁城内重要场所实景拍摄的特权。

这成为让人百感交集的中国影史花絮。饰演皇后婉容的女主演陈冲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个没有游客的故宫里,能听到自己咚咚的脚步声踏在石板上
。"

影片中故宫内拍摄的外景场面,宏大开阔。不但引人感慨,也在悄然表意。时光洗旧的城墙远没有横店那一座色彩鲜明,但却是历史确凿的沉默见证。而那些由数码CG创造出的巍峨光影,更无法与之相比

此后即便有剧组能进入故宫(如《大腕》),也只能在非开放区或一些不重要的宫殿外取景;在太和殿前千人汇聚,甚至因拍摄需要把英女王都拒之门外的豪举,恐怕再也无法复制。
除登基大典一场戏是真正进入太和殿内完成拍摄之外,其余的内景戏份大部分完成于位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或意大利的摄影棚内。其中溥仪在伪满政权期间所住公寓的内外景(特别是加冕舞会段落),在
长春故宫
(现称"长春伪满州国故宫")拍摄,历史上的溥仪1934~1945年间居住在那里,现在已经成为吉林省博物院。而后还有不少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会去那边取景。

中国方面对拍摄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以保证紫禁城的建筑和文物不会受到意外破坏。由于拍摄期间进入片场的审核严苛,即使是庄士敦的饰演者彼得·奥图尔忘带工作证,也同样被拒之门外。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幼小溥仪的登基大典,乃真正意义上唯一进入太和殿内部完成拍摄的影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拍摄要求被提出时,中国政府当然是慎之又慎地对待(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历经几个世纪,作为皇权的象征见证历史,不可在保护方面有所疏忽。推车、摇臂和灯光设备会给宫殿带来潜藏的撞击和火灾风险,权衡之后,最终这个段落仅由一名摄影师使用斯坦尼康拍摄完成
贝托鲁奇说:"如果我们那天没有去太和殿实拍,影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

专注于建筑规制的朱老难以接受贝托鲁奇的创造。但在这个西方艺术家眼中,
叙事和表达显然比一板一眼刻意复现更加重要

片中的刚被钦点的小溥仪自顾自离开母亲,来到了一个仿若阴间的场所。这个理论上应是慈宁宫的地点竟然烟雾缭绕,数十宫女太监着诡异袍服垂手而立。小溥仪观察着殿内面目狰狞的罗汉像,一路小跑到奄奄一息的慈禧身前,看到旁边的锅里炖着一只仍然没有死透的乌龟。在这样离奇的场景当中,面如白纸的慈禧几乎可以说是突兀地对眼前的孩子展开一段独白,然后仰面死去。

贝托鲁奇故意使用了大量魔幻、诡异、不合逻辑甚至令人不适的氛围,来营造幼小溥仪眼中的这段回忆。华人影星卢燕扮演的慈禧身上这套服装大概有50磅重,因为所有刺绣都由蜡雕刻,然后铸铝,最后再镀金
。据说卢燕在完成这场戏后就病倒了。

为了实现奇幻感,摄影用了约
12mm 的广角镜拍摄
这个场景,并精心设计布光来表现盘龙柱等等细节。美术指导
Ferdinando Scarfiotti
在各地不同寺庙中找到两三种元素,整合在这个并不存在的空间之中。影片参考了大量慈禧生前装扮成观世音菩萨的照片,仿照图中侍女的模样为这场戏的群众演员设计服装。

摄影导演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片中直接使用或者
高超模拟自然光
,拍摄出故宫古朴庄严的美感和东方韵味,其高超技巧和通过布光、色调所传达出的情绪为电影迷与摄影爱好者津津乐道。

斯托拉罗认为在影片《末代皇帝》中, 光代表知识, 光线投到人物身上产生阴影, 象征着对人潜意识的挖掘。他谈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线整体构思的时候说:“ 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 总处在屋顶、阳伞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而光, 则体现出一种自由精神。
影片中光象征着知觉的一部分, 阴影象征着潜意识的一部分。在紫禁城里的阶段, 溥仪在精神上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 他几乎始终处在成人、围墙、柱子、屋檐的阴影里, 这阴影其实是时空囚禁和压抑的隐喻。
当私人教师庄士顿进人皇宫, 给溥仪上课, 溥仪不断获得知识, 便不断获得光线, 去挣脱时空的囚困。在不断获得即对自我逐渐认识的过程中, 象征潜意识的阴影范围也在扩大。因此, 他在满洲国时, 阴影部分战胜光的部分, 溥仪完全被阴影所笼罩, 气氛主要以阴天和昼夜交界的傍晚为主; 而在抚顺监狱里被改造时, 光与阴影不再对立, 而是趋于融合, 影调也变得明快, 意味着人物在自我分析和接受自我的心理运动过程中,对自我与潜意识进行着知识性的探索。
最后, 溥仪到花园工作, 在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 光与阴影的对立趋于平衡。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 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气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心理变化过程。
据说《末代皇帝》大部分日戏,都是在Magic Time里面拍摄的。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阳光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距离较白天其他时段长,大气会对阳光进行散射,而红橙光的波长较长,难以被散射,紫、蓝等较短波长较容易被散射,所以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现红色。
开场的红色血液引发了一段很长的闪回,溥仪经历了人生的红(出生以及在婚礼之夜再次出现)、橙(童年)、黄(看到朝拜皇帝的人)、绿(西洋汽车)、蓝(在出租车里)、靛(宫殿)以及紫(放片室)。最后,毛泽东思想“毕业典礼”上的雪将所有颜色结合成了白色。
红色
:影片开始在长春火车站,溥仪割腕。象征开始,出生,新生。从这个镜头开始闪回到1908年。

这里很有意思,四面的罗汉有一半是电影道具的雕塑,一半是真人。

橘黄
:影片开始在醇王府和多初的紫禁城,象征家。

黄色
:象征意识,皇帝,太阳。紫禁城只有前三种颜色因为紫禁城的脱离现实,停滞和不真实性。

绿色
: 象征知识。庄士敦的自行车和帽子。

白色:溥仪的皇帝生涯和狱中生活都来到了终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内心旅程,将所有的情感和见闻都汇聚了起来。将所有颜色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电影的结尾是溥仪奇幻般地重回紫禁城。最后这部分是充满生机的自然主义风格,它涵盖了色谱中的所有颜色。
贝托鲁奇说:"我用光来表达溥仪人生的不同阶段。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作为闪回的开端,随着城门的打开而切入。橙色是温暖的颜色,作为代表家庭和紫禁城的色调。黄色是皇帝的身份象征,也是太阳的颜色。绿色是教师的自行车和帽子的颜色,代表着知识。不过,紫禁城中只有前三种颜色,因为它仅仅是现实的一部分。"
11月26日上午7点贝托鲁奇因癌症去世,愿他眼中的天堂,依旧充满巍峨光影。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941.3.16-2018.11.26)
-end-
长按关注新片场
/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
茫茫人海
可别走散了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