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61 篇文章
Photo by freddie marriage on Unsplash.
有很多微友发信息给我,让我写写在外企工作的种种。说实话,头绪很多,线索无数 ,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在外企,大小环境都会敦促你学习英文。
从入职第一天起,你就能感受到,英文作为当前国际通用语言,是外企人级别高度的重要制约因子之一。若想有雄心飞跃到高层,英文是必备的功力。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中国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干嘛需要处心积虑地学什么英文,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学习中文才对!我心想:还真有如此抬杠之人,印度人口和中国不相上下,是否也得让全球人民都去学印度语?
然说到印度,顺手举个例子来证明学好英文的重要意义。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好几个出生于印度的 CEO,像微软,谷歌,以及今年八月才退位的百事 CEO 都是成年后才到美国的土生土长印度人。印度人不少能做到企业高管这一现象曾有过不少讨论,但其中有共识的就是在印度的教育中,英文占很重的比例,不少课程直接英文授课。所以尽管可能有口音,人家的英文是从娃娃抓起的重点工程。
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是否接受,英美多年的经济霸主地位,让英文当仁不让地霸占了国际语言这个座位,我们如若想在国际市场一战雌雄,必须精通这个国际语言。等哪一天我们成为真正的经济龙头,不用呐喊,不用振臂一呼,我们自己的语言地位定会被人哄抬上去。
扯远了,有辩论的时间,不如专注来讲讲学习英文的干货。
1
从简单的入手,让学习的心理门槛放低
职场人都有一些英文基础,语言是个熟能生巧的学问,不用即荒废。即使你所在的单位不是外企,也要创造机会,让英文在自己的熟悉区。
毕竟,世界越来越平,如果你在政府机构,走出去请进来的外事活动早晚会遇上,你若有本事就有可能有表现机会;如果你在国内企业,单位真正做大做强后,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指日可待,而且是大势所趋。
掌握英文这个硬技巧可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享受它的持续红利。理解了这个,就相当于从理论上帮助自己调整了心理门槛,学好英文不是 nice to have(值得拥有),而是 must have(必须拥有)
无论在工作环境中是否经常接触外国人,上网读资料看电影的机会俯首皆是,如果日常工作很少接触英文,请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十分钟不嫌少一小时不嫌多)浸淫在英文中。
可以是看有中英文字幕的电影;可以是浏览当天重要新闻;可以是读读重要的文章等等。尽量找自己已经有点了解的题目,这样减轻自己的畏难心理,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
就拿新闻来说,你可能已经从新闻联播或者网上即时新闻推送了解了中文语境下的当日要闻,再去看看英文的话,相当于有了内容提示,理解起来就少了一些难度,更容易体会相应的短语以及表达方式的真正意思。每天小有收获,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正向心理暗示,增加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2
随手记录,建自己的小词典
自己亲手采撷的知识往往记得牢。学习过程中,碰到印象深刻的或者觉得以后会用到的短语以及表达方式及时记录下来,事后反复看,就会印在脑子里,变成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读大一时头一回接触外教,她说了一个短语“long distance romance”,我连猜带懵是“异地恋”的意思,赶快记录下来,从此就成了自己的词汇。把这种偷师学步变成习惯,就积累出了自己的小词典。
自己的小词典与现成词典的最大的不同是:自己的词典里的,都是自己看到或者听到过的,所以已经有了第一印象,记录的过程就已经是二次入脑了,以后再翻看就是三次强化,记住的几率大增。
要做到这一点,手勤是关键,可善用智能手机的备忘录功能,随时随地记录积累。假以时日,你会发现,坚持的力量强大无比,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越积累越多。汉语两三千字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沟通需求,其实英文和汉语一样,真正常用的短语没有多到爆表,只要日积跬步,可以行至千里,把英文学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不是不可实现的梦。
▲  Photo by Ilya Ilford on Unsplash
3
巧用移花接木法

英文的基本功无非读写听说。这其中“读”相对最容易,借助字典和上下文,总能把大概的意思搞个八九不离十。“写”依靠的是长期的修练。
其中比较难过的一关,是“用英文思维”,只有这样,下笔才如地道的英文,否则,容易写成中国式英文。所以,符合英文语境的表达方式的学习就变成了关键。这时,就凸显了上述第二条的重要性。
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死记硬背一些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情况下,巧用例句,移花接木,把主语和宾语换成自己想表达的就变成了自己的句子。常用例句哪里找?可以有几个来源:
第一,你认为表达能力强的母语是英文的同事或者朋友。
这样的人给你发的邮件可以认真读一读,摘录几个常用句子,以供日后做例句。这个来源的好处是和你工作生活相关性较强,移花接木比较容易操作。
第二,著名杂志。
好比 Time(时代周刊),Newsweek (新闻周刊),Economist(经济学人)等等。这些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都是经过高水平编辑严格把关的,语句用法精准简练,不失为好的教科书。
第三,公司年报。
这个来源的好处是与你的业务紧密相关,日后在工作上用到的几率大一些。如果你服务的单位是内资企业,没有英文年报,可以到网上找同行业的外资企业季报和年报。一般的上市公司都会有,这种报告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通常文字精准,不拖泥带水。

▲  Photo by Rachel Lynette French on Unsplash
4
利用身边资源,强化听说

经常听人讲,自己英文不过关,是因为没有环境,没有机会训练听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工作在非英文环境很可能是事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困难。但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许多大学都有免费的网上公开课程,如果每天能自律地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如果只有碎片时间,可以考虑去 ted.com 去搜寻 TED 演讲。TED 演讲现在火遍全球,全部都是十几分钟的简单的有爆发力的演讲,内容积极正向。TED 宗旨只有一个:激发人们的思考,赋予听众正能量。
我曾有幸成为一名 TED 演讲者,亲身体验了从讲者遴选,讲题确定,辅导预演到上台演讲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严谨严格, 按照要么出众要么出局的标准绝不将就。所以可以说 TED 演讲基本上是精品的代名词。英文 TED 演讲短小精悍,所以容易吸引注意力,而且因为覆盖的话题广泛,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有兴趣话题。
带着兴趣去听,每日一讲,贵在坚持,相当于给自己创造了英文语境,耳朵会越听越灵。至于“说”的能力,可以从朗读做起,用智能手机给自己录音,通过回放录音,自己纠错找差距。朗读得多了,就多了些“说”的底气。有些底气后,就找机会与真人对话,请看下面一条。
▲  Photo by Sandrachile . on Unsplash
5
多积累英文的谈资
即使日常的工作中与老外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也需要积累几个话题,把内容组织好,遇上沟通的机会,这是很好的谈资。
例如,繁忙的春运,魔力的微信,庞大的电商以及双十一之类的具有中国特色,容易引发老外兴趣的话题组织一下用英文写下来,每个话题再延伸成一个小故事,自己诵读练习。
这样,遇到与老外沟通的机会时,脑子里有现成的材料,你可以引出话题,也可以问他们自己国家的节日返乡,社交媒体以及假日经济的话题。
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亲戚朋友中总能有几个,团聚的时候,向这些孩子们请教一下国外的热点话题,请他们纠正一下你的发音及表达方式,都是不难做到的。
只要有一颗好奇好学的心和主动出击的意识,有许多渠道是可以利用来强化英文的。
6
学英文的精髓是逐渐精通西方文化
像学习其他语言一样,学习英文,记单词啃语法是初级阶段,学习表达方式是中级阶段,真正了解英文国家的文化,把语言放到文化中去理解应用才是渐入佳境。
举几个例子。西方国家多数讲究隐私,比如不分享不打听别人的婚姻,病情和工资等等,这和中国的文化有差别。那么我们在和老外朋友同事们聊天的过程中,不要去主动触碰这些敏感话题。
还比如西方文化中,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尊重界限规则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和谐的关系。再比如,老外们接受礼物和得到帮助时,常常有写感谢卡的习惯。我们和他们打交道,可以参考这个习惯,会让礼尚往来多一些痕迹。多做一些这样的事,会自然地收获更多的友谊,赢得更多学习文化的契机。

学好英文的好处还有许多。我们生活在光速发展的社会,国与国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多精通一门语言就多一个机会和可能。如果说,不善英文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想象力,那么比这个更可悲的,是我们甘于不善,自觉舒适不错。
而那些行动力爆表的有志之士,敦促自己脱离舒适区,卖力学习,渐行渐远(见之前的专栏文章:舒适区舒服,却不是该常待的地方。至少在此刻,世界语言还是英文,那么掌握它精通它,才有可能在充斥着它的世界里赢得竞争权。
作者:邢军 Julie Xing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现为奴隶社会每周二「职场邢动力」特邀专栏作者。本文为专栏第四十八篇。
-  END  -
推荐阅读
在后台发送“邢军”,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