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580 篇文章
Photo by Tadeusz Lakota on Unsplash.
作者:邢军 Julie Xing,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现为奴隶社会每周二「职场邢动力」特邀专栏作者。本文为专栏第三十七篇。
舒适区这个词来自英文 comfort zone 的直译。生活中有舒适区,可具体可抽象:具体如家里的一个温馨角落。那是一片自我的天地,可以不被打扰的,按照自己意愿思想或行事的天地。
抽象如某种生活状态:家庭稳定,工作悠闲,社会关系尽在自己掌控之中,想结交的人都关系不错,不想靠近的人也不必因为某种需求而要去处心积虑地违心巴结。
职场上也有舒适区,它可以是我们习惯待的岗位,可以是我们习惯的思维理念以及我们最愿意用的沟通方式等等。但是,与生活舒适区不同,职场本就不是让人来舒适的,流连于职场舒适区必潜藏危机。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认知职场舒适区,有意识走出职场舒适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职场常青树。
part 1
认清舒适区第一推手:习惯
我们常说:习以为常。习惯,作为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很多时候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最高统治者,是典型的舒适区。
如果这个习惯被职场所不容,我们就要逼自己走出这个舒适区。比如,某女过往习惯了上班穿便装衣裤加运动鞋,现在就职成为办公室白领,公司规定必须职业套装高跟鞋,她就必须甩掉那个统治了她多年,令她舒适的着装习惯,而开始把自己朝着西装革履的丽人方向打扮。
再比如,某烟民男,烟龄已十五年,部门刚换了老板,对烟味零容忍,这烟民男为了适应这一职场新形势,决定和自己过不去,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痛戒烧钱传统。这位仁兄走出舒适区的过程是痛苦的,烟瘾上来四肢无力,没着没落,烦躁抓狂,生不如死。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折腾,他收获不菲:他的聪明上司耳闻目睹了他的戒烟过程,从心底里认可他的意志力和坚持精神,决定委以重任;而这位仁兄的家人也喜出望外。不仅家里不再见云雾弥漫,而且每月省下的银子也相当于升了一级工资。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part 2
从挑战“不适”开始
生活上职场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总有那么一些人,我们认为比较另类,我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甚至不愿意与他们沟通。对待生活里的这一群人,我们也许还可以选择井水不犯河水,选择老死不相往来。
在职场上,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因为这“另类”人士很可能是我们的老板,我们的下属或者我们必须合作的关键跨部门人士,我们绕不过去。我们纵有百般不愿意,也要调动全身的积极正向与创意,或者改变自己一贯的沟通方式,或者折扣一下自己一贯的价值观,或者通融一下自己的容忍尺度。
总之,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自觉自愿从自己的沟通交往舒适区走出来,尝试包容,尝试变通,尝试换位思考,尝试同理心思维。
也许,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会从最初的纠结不自在,变得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内心其实有很多之前没有发掘的大气及宽容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在职场路上愈走愈宽的尚方宝剑。
职场上,一个岗位干久了,轻车熟路,我们渐渐走入舒适区,任何变化都是对舒适区的干扰和破坏。
然而,职场上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刚想享受一下驾轻就熟的红利,新的状况出现了,可能是一个去异地的职场发展机会,可能是去和不熟的人做上下级,可能是去做之前碰都没有碰过的业务。这些新状况,都是机会,也都有风险。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真正含义是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机遇,“乱世出英雄”的真正隐喻是我们未必喜欢的变化反而有可能把我们成就。
不妨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果断走出舒适区,欣然接受不确定性,甚至与风险热情相拥,挺身而出,承载压力,背负期望,勇往直前,哪怕初始阶段需要我们格外用力,甚至忍辱负重。
总有一天,我们会从忐忑到坦然,从坦然到自然,一起都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我们真是那块料。那时,我们会感谢自己当时果断走出舒适区的冒险但英明的决定。
▲ Photo by Nathan Anderson on Unsplash
part 3
理性克服心理懒惰
行动来自思想。走出舒适区的一个重要推手是勇于跳出固有思维的自我驱动力。
“固有思维”就是思想懒惰。我们的大脑深谙懒惰之道,经常给我们输送一堆貌似可信的理由,给我们释放“当下最安全”的自我麻痹剂。我想起了大概是潘石屹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当我骑自行车时,

别人说路途太远,

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我没理,

半道上我换成小轿车;

当我开小轿车时,

别人说,

小伙子,

再往前开就是悬崖峭壁,

没路了,

我没理,

继续往前开,

开到悬崖峭壁我换飞机了,

结果我去到了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只有跳出固有思维,敢想敢干,才能走向卓越。
固有思维是普通人的思维,大众化的思维,非创意思维。跳出固有思维,说到底是一种克服思想懒惰,积极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正向态度,是一种笃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念。
就拿锻炼来说,很多职场人认为每天忙得像陀螺,都快累死了,锻炼?那只不过是个听起来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奢侈想法:今天人在旅途不方便,明天太过疲劳没力气,后天孩子病了要照顾,总之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精力。
即使这些理由都不存在,也有健身房离家太远,户外活动雾霾太大这些所谓的客观存在的其他借口。对秉承固有思维方式的思想懒惰人来说,定期锻炼这个听上去很美的计划还真就因为上述原因而被搁浅了。
然而总有那么些自律又肯动脑筋的人,在办公室里放双运动鞋,留个健身垫,午休时间,加班空挡,高抬腿原地跑,或者偷空练会儿瑜伽,积少成多,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锻炼工作两不误。
这算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勇于克服思想懒惰,跳出固有思维并果断付诸实施的具体例子。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part 4
克服行动懒惰,考虑成熟后今天就行动
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好例子。闺密一诺自不必说,从生物学博士,到咨询公司光速成长为合伙人,再到盖茨基金会中国掌门人,哪一个跳跃不是离开舒适区的华丽转身?
另一好友,著名癌症科普作家,笔名“菠萝”的李治中博士,是另外一个生动的例子。今年大年三十,菠萝从服务多年的著名制药企业科研岗位辞职,离开面朝大海,四季都如春暖花开般的加州圣地亚哥,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开始全职做儿童癌症公益。
朋友说他这个弯拐得有点猛,也就是说这个转身离他的舒适区有点远。我在敬佩的同时却不意外。几年前因为儿子的治疗我与菠萝相识,一直以来的接触,菠萝给我的印象就是三个字:行动派。
他孩子小,工作压力也不少,却在几年前自发做起了“向日葵儿童公益”,并写了无数篇“讲人话”的癌症科普文章,这些事儿,需要想法,更需要自律的不懈的行动,他做到了。他回国,中国的癌症患儿家庭又多了一个希望。菠萝,是以实际行动走出舒适区,成功挑战自己的有情怀的科学家的典范。
part 5
偶尔去舒适区待会儿,疗伤自愈
因为在舒适区可以懒散,可以休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休假放松,休假时找自己最愿意干的事儿,读书,旅游,狂吃滥睡,怎么开心怎么来,彻底放松后能保持可持续的充电后继续再战的能量和力气。
▲  Photo by pparnxoxo on Unsplash
同样的道理,打拼的过程辛苦,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常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心情低落,压力倍增。
这个时候,去舒适区待一会很有必要,把紧绷的心理弹簧放松,把负面情绪释放归零,会让明天的下一个弹跳更高更远(详细分析请看职场邢动力之前的专栏文章“滚蛋吧,压力君!”)。
这里的关键词是:一会儿。只待“一会儿”是暂时放过自己,长时间待在舒适区会让自己更多地把思维用来强化失败带来的挫伤感,而害怕去尝试再次成长。
当你越来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走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时,你会发现,经历不适,挑战不适,最终战胜不适,你会得到巨大的满足感,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你自己不知道的可挖掘潜力。毕竟,对一个要强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本可以”。
上周话题:
感谢大家对职场邢动力专栏上周文章“在薄情的微信朋友圈中深情地活好”的关注和留言。
网友孙晓亮留言获得点赞最多。TA 说:“我关闭了朋友圈,得到的是每天挤出了 3 个小时看书和学习,以及跟朋友面对面更多的交流话题”。
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网友的,我做不到。这需要不小的勇气。向这位同学致敬的同时,我也琢磨了别的不需关闭朋友圈的替代办法。
其实,朋友圈在那里,看与不看,花多少时间看,都是我们做主,所以,自律是关键。精选朋友圈的有些精彩分享,我获益良多,不忍舍弃。
-  END  -
推荐阅读
在后台发送“邢军”,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