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endy
两年前,我的孩子升入幼儿园大班,开始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
每每看着她掰着稚嫩的小手,在数加减法时候,我都会觉得有些心疼------这么小的孩子,都要学这么难的加减法了吗?
当我把这个想法反馈给教师时,没想到老师苦笑的告诉我:“您知道有多少家长,还认为现在学的太简单了,都要求我们教孩子100以内的加减法呢!”
愕然。
“幼儿园就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那小学一年级还学什么呢?”
“小学一年级,学二年级的东西呀。”
“为什么要超前学呢?”
“都害怕输在起跑线上呗!”
其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被N多的教育专家们列为了伪命题,
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慢点又有何妨!
可是,为什么家长们还要如此着急?
作业、补课、名校……教育界的三座大山,不仅肆无忌惮的绑架了孩子的童年,
摧毁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还制造出了家长们无穷无尽的焦虑!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说内地的教育,越来越像剧场效应,让无数的家长们身处其中,身不由已。
我非常认同。
什么是“剧场效应”?
我们先用一个简单形象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剧场效应”。
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
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
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这和坐着看戏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催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谁的责任?
表面上,是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的维护者。
“剧场效应”正在教育行业泛滥成灾。“教育”被失序绑架的苦果,已然发生在你我孩子们的身上。
1
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
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
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顺带吐槽一下,上班的加班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剧场效应”。)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
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
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
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
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试问,有哪些家长能够顶住心里上的压力,继续给孩子选择那个一周五天,还没有早晚自习的学校呢?
2
愈演愈烈的补习班
没有给孩子上过补习班的家长们,是不是都不好意思说是孩子的亲生父母?
除了学校的课,上补习班已经成了内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标配了,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别人都上了,我家孩子也得上,不然就跟不上了..."
我们继续用剧场效应来分析一下: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
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
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东西存在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
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
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
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
因为此时,已没有人不敢不上补习班了。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
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
“你家孩子上学而思了吗?”
“你家孩子报上XXX老师补习班了吗?”
你们家买学区房了吗?哪哪哪的补习班很不错,但只招附近的......
家长聊天,三句之内必会聊到补习班的中心话题。
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
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
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得我小时候,几乎没有补习班。
即使有,也是学习差的孩子才上的。
时隔30年,不知从何时,演变成了学习好的要上补习班。
为什么好学生要上补习班昵?
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不努力就会落后!
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
惊无不惊喜?意不意外?
网上还有篇文章,说的是一位白领妈妈,月入十万还承担不起孩子的教育开销,其中补习班一项占据了绝大的比重。
一节课40分钟,200元是起步,要价300,500脸都不带红一下的。关键是,照样有无数的家长趋之若鹜。
这又让我想起来,在我的孩子5岁的时候,因为第二年有出国的打算,就考虑着给她报一个英语补习班,好歹在出国后不至于连ABC都听不懂。
当时,我咨询了三家在北京比较知名的儿童英语培训机构,40分钟一个课时,每个课时花费200--250元不等;每次培训呢,都要花费2个课时;每周呢,至少有2次培训。
这也就意味着,每周光英语学习这件事,就要花费800-1000元。
每个月呢,就是3200--4000元,这还没算上交通费。
算完帐后,我默默的打开英语书,准备自己教孩子学习ABC......
道理大家其实都明白: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们减负,给家长们松绑,不好吗?
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3
疯狂的作业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
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
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
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
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
第四阶段《活着》……
太形象了,有没有?!
陪娃写作业比上班更累,无比同意对不对?!
作业,又是如何理直气壮的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
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
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
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
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作业变态):
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
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
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
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
作业,重在落实;
落实,关键在家长。
自从有了微信群后,想必每位家长敢于屏蔽任何群,独独众星捧月般的得时刻关注着班级的家长群吧。
谁谁谁表现的好了,谁谁谁表现的差了,
此刻已经不是在考验学生的成绩好坏了,俨然置家长于无形中的竞争也在无时不刻的上演着。
作业不仅是检验孩子们掌握了多少所学知识,更成了家长们暗中使劲的作秀舞台。
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
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
但依旧,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
4
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
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苦太累了。
熬夜到十一点十二点的小学生并不罕见,通宵写作业的中学生也不乏其人。
至于传说中的双休,不是在作业中度过,就是在补习班之间穿梭。
可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
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
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
你还能指望这一代人有什么创新精神?
依旧拿我的孩子举例。
在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和中班时,每天一放学,班里90%的小朋友都会跑到小区的游乐场玩耍,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也会聚在一起唠家常,
即便于我,每每想起那时那景,依旧无比怀念。
但当孩子们上了幼儿园大班后,每天放学后依旧能到游乐场玩的小朋友,立刻骤减至10%。
那别的孩子都到哪里去了?
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了。
中国的家长们焦虑到,
要把孩子们的童年,无情的缩减到幼儿园时期,就戛然而止吗!?
可是,家长们也会说:我们也是受害者。
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
成功者永远是少数,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
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
无穷且单调的作业耗尽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无止尽的课外实补习班占据了最美妙的亲子时光,
就算是,有少数的孩子们靠着分数出人投地,
但这中国式的“成功”经验,是否会继续变本加厉的兑现到下一代的成长上?
老师们也逃不过。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老师的周工作时间较长,平均达到54.5小时。超过国外中小学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
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主科老师们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
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
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思想等方面并无建树。
从本质上看,“剧场效应”绑架了教育。
在恶性竞争中,教育实现了自我异化。
5
谁制造了“剧场效应”?
是学生吗?可是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并不是错啊。
是家长吗?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算错啊?
是教师吗?提升考试分数,就是教师的责任啊。
是学校吗?学校在种种压力下,要生存啊。
秩序的破坏是集体合谋的后果。
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坏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
人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凶手。
评价尺度的单一,过度恶性的竞争,监管的缺位,相对匮乏的资源,生存的焦虑,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
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
家长和孩子们,是被裹挟到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无力制定政策,无力甄别信息,无法改变规则,只能在洪流中挣扎自救。
他们的每一次自救都无意中加剧了洪水的泛滥,大部分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无助于自己。
6
梦想:学校的未来
除了写作业,除了考试,学习还有别的含义吗?
除了刷试题,除了上课,学校还有别的教育吗?
......
欢迎留言,描述出你梦想中的学校的未来。
END
每周兩篇,中西教育定期分享
与你一起,关注下一代成长
微信公众号ID : ctcleo_educatio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