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开学了!
上周末微博一片哀嚎,大概许多学生都觉得读书非常痛苦。
但在80年前,能继续读书是一件重要且幸运的事情。
如果能考上这所学校,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闻一多、钱钟书这些大牛将成为你的老师,杨振宁、李政道、殷海光、许渊冲、穆旦、汪曾祺这些俊才将成为你的同学。
这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仅存在了八年,但它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那么,谁是西南联大?
我们用A to Z的字母,串联起关于它的关键词。
A is for Associated
七七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为保国家文脉,奉命南迁至后方联合办学,并由原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
▲西南联大校门
B is for Books
战争时期,物资匮乏,要是有了新书,教授们会轮流誊抄钻研。学生们要得了新教材,也会互相抄写传阅。
在课本稀缺的情况下,剑桥才子燕卜荪便凭记忆默写《奥赛罗》,为学生讲课。后来赵瑞蕻回忆这事说:「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儒士背诵整部经书授徒。」
所以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里才说:诗书丧,尤有舌。
C is for Colleges& Departments
联大设立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
文学院如一个缩影版的西南联大,教授们思想多元、风格各异。师范学院为文化传承输送了大量人才。法商学院汇聚众多外来学科,几乎所有教授都是海归。理学院与工学院标准严格,淘汰率高,尽管是一所战时大学,然而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师生们在南迁时都尽力搬了过来,教授们甚至自己就地设计实验器材。
弦诵不绝,复兴有望——只要文化不死,钻研学习的精神不灭,国家复兴和重建就还有希望。
D is for Democracy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对联大的评价。
作为抗战后方的「民主堡垒」,联大独具兼容并包之精神,无论是什么政治立场、什么学术观点,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平等辩论发声。
▲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书籍
E is for Examination
联大考试极难,据电机工程系校友回忆,大二时每周日都有小考,一场考试下来可能半个班都不及格。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老师想出了「开方乘十」的办法来调整分数。比如学生考了36分,开方乘十后正好是60分,这样一来,总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及格。
F is for Freedom
联大偏安昆明,远离政治中心享有高度自由,学术与言论既不受校方干预,亦不为国民党所控。
老师们讲课不受所谓标准与大纲限制,学生们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哲学家何兆武就在联大读过四个院系,才终于找到兴趣所在。
所以多年后当有人问起,为什么联大条件艰苦,但所培养的人才却比三校加起来都多时,校友直言:「自由。」
G is for Graduate
西南联大仅存在8年,8000余名学子中,共计毕业3000余人,其中不乏众多两院院士、两名诺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六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知名毕业生有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穆旦、汪曾祺、殷海光等等。可以说,在联大,毕业是比入学还难的事。
H is for Hardship
联大办学条件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物资不足,房顶漏水,饭里有沙,师生住在茅棚土屋里,还得随时「跑警报」。昆明警报极多,有时候每天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天两次。
没有宿舍,新生可能到饭厅混上几夜;没有教室,就借地方上课,蒙自法国领事馆、周家宅院等都曾借给联大学生使用;雨滴落在铁皮屋顶,甚至会盖过老师上课的声音。
《无问西东》告诉你的联大,是真实的联大;但还有更多的真实,是《无问西东》来不及告诉你的。
▲西南联大校舍
I is for Independence
联大提倡独立,不仅仅是学术的独立,还有人格的独立。
在联大,照本宣科的教师会被耻笑,不知变通的学生难以毕业。联大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这或许也是考试难通过的原因。
J is for Join the Army
据闻一多先生回忆,战事刚起时,大家都一样地紧张和愤慨。学校虽然照常筹备开学,但不少人却幻想着能投身前线或后方,为抗战尽力。
八年间,不少年轻联大学子在烽火中毅然参军,联大纪念碑上有记名者多达832人。
K is for Kunming
联大曾于长沙、蒙自落脚,主校区后定址于昆明。
1938年,联大在昆明的第一个学年在混乱中开始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昆明与陪都重庆一样,都是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全体师生在这里经历了共同跑警报的日子。
如今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保留有联大旧址。
L is for Literary
文学社团是联大影响力最大的分支之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在西南联大的100多个学生社团里,属于纯文学社团的有10多个。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导师是闻一多和朱自清。
M is for Migration
联大南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平津迁移到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而后因战火延烧,临大又从长沙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早一点儿南下的师生走的是常规路线,但很快因为南京沦陷,大多数师生不得不选择更为复杂的迁移路线。
他们如同百川汇海,最终在昆明会师。在这段漫长旅途中,许多人都写下了「长征」日记,路途虽艰苦,但趣事也颇多。
▲西南联大旅行团
N is for Nation
西南联大的南迁壮举保留了国家文化火种,不论投笔从戎者,或是文化救国者,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体现。
无论后来师生们路途如何,在国难面前,三校始终联合在一起抵御侵略、建设国家。
O is for Openness
联大师生不仅思想开放,课程设计也十分开放,真正讲究「和而不同」。
不同教授可以同时开设同一门课,观点对立亦可辩论交锋,隐隐形成一种「摆擂台」的架势。
一门极为基础的中国通史,吴晗、雷海宗、钱穆就有截然不同的讲法。
P is for Professors
联大提倡「教授治校」,这也是梅贻琦的治校观点。梅贻琦在就职演说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授在校长梅贻琦心中的分量。
对于联大教授的品质,文史学者刘宜庆评价道:「西南联大教授将双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风骨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完美结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联大的179位教授中,有97位留美,38位留欧陆,18位留英,3位留日。师资堪称「奢华」。
▲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合影
Q is for Quality
联大注重基础课的教育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基础的课程往往由最具资历的名教授执教。
在联大,理工学生要修一门社科文化,文科学生也必须修一门自然科学。这也是梅贻琦的「通才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读书之礼」「周见恰文」的士人与新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领袖」。
R is for Return
抗战胜利后,三校决议复员北归。学生们的日常寒暄从「吃了吗」「还好吗」变成「怎么走」「有东西要卖吗」。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了校史上的最后一次结业典礼。
S is for Student Movements
从「打倒孔祥熙」的「倒孔运动」,到因反对内战而起、最终酿成的「一二·一惨案」,在当局与强权面前,联大的学生从未妥协。
联大学运是国难阴影中的星星之火,最終点燃了全国范围的反内战运动。
周恩来在延安的群众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未完成的任务,由一二·九运动继承起来,一二·九未完成的任务,由今天的青年运动继承起来,青年是争取和平、民主的先锋队。」
▲联大学生游行
T is for Teahouse
学校的图书馆座位有限,学生们便到昆明茶馆中自习。
联大学子汪曾祺曾在散文《泡茶馆》写到一位联大茶客——每天清晨睡醒就去泡茶馆,连洗漱用品也放在茶馆,每天早上点一杯茶坐到中午,中午再点一杯茶坐到下午,待晚饭后再点一杯。
茶馆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休闲和学习的地方,他们也在这里讨论时局,了解人生百态。
U is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并不是唯一被迫流亡的战时大学,也不是唯一的联合大学。
其时,国立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高校也进行了文化转移,除西南联合大学外,还有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等。
V is for Voice
演讲、壁报、校刊、学运,这一切的出现与联大的民主自由相辅相成,或者应该说,敢于发声本就是联大精神的一部分。
西南联大的教授是真正的大师,他们坚守人格与学术的独立,不党不群,为社会代言,为人民请命。
他们用自己的笔与舌对抗黑暗,为国家探索出路。联大学子勇敢无惧,面对来势汹汹的镇压武装依然高呼自由和民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都必须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即便同政府主义有所冲突,也必须为他们所见不平之事而发声。」
W is for Wartime
「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探讨西南联大,不能脱离它的战时背景。
联大的建立是因为抗战,联大的许多特质,或许也唯有在战时背景下才可以实现。就如易社强教授所说:「挣钱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读书这件事中还蕴含着其他的重要价值。」
这些价值,在联大的战时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Y is for Yiqi Mei
梅贻琦是清华校长,他强调「通才教育」与「教授治校」。作为联大校政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梅治校理念的贯彻,张、蒋的信任与让权,是最终联大得以同舟共济、走出抗战八年的关键。
「自从联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了。」
▲梅贻琦教授
Z is for ZHICHINA Issues
知中ZHICHINA第16本特集《西南联大的遗产》,逾百张联大历史资料图片呈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更多细节!
本书从联大建校、发展、办学、生活条件、知名人物及其成就等等方面进行介紹,向硕果累累的联大八年致敬。
当然,这些并不是联大的全部,但我们希望这本特集能从尽量多的角度介绍它,让更多人了解它。
▲参考联大师生长征日记,整理联大迁移路线,一图了解联大文化长征线路及交通方式
▲完全呈现联大八年历史、四个阶段
▲从联大课表、考题一窥联大办学理念
▲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校校长如何影响联大,成就联大
▲联大各学院名教授小传
▲文学与诗、学生演剧、民主运动,了解联大师生的课余生活
▲民国大学什么样?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大学,对比呈现民国多样的教育环境
名誉校友易社强谈联大之民主自由
西南联大博物馆专访,了解老物件背后的联大故事
闻一多先生长孙闻黎明谈五四精神
联大研究者吴宝璋讲述战时高校南迁与民国知识分子的出路
🔉 新 书 福 利  🔉
说说你印象中的西南联大什么样?
你觉得所谓「西南联大的遗产」指的是什么?
点赞前三的评论,我们会送出这本新书!
9月13日晚22点开奖!
文/编 | 陆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请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作为现代“陶渊明”,他究竟有怎样的人生哲学?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
快速获取知中最新特集《西南联大的遗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