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些有关安全座椅的强制性法规出台以后,安全座椅在国内也逐渐变成了宝宝出行的标配,其实,安全座椅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我也在去年展开写过如何选购安全座椅的专题,其中有提及到一些常规知识,比如ISOFIX、LATCH以及安全带这三种安装方式的区别、如何根据宝宝年龄选择安全座椅类型、五点式安全带和前置护体应该怎么选等话题,同时也对市售热门产品进行了对比点评,相信看过的家长已经对安全座椅有一定了解,如果没看过的,可以戳下面的链接回顾一下。
其实,自去年给大家推荐安全座椅后,我一直还有持续关注安全座椅这方面的信息,也了解到不少关于安全座椅的新状况和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隐患,而这一篇,我将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特别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
反向安装
如果你之前对安全座椅有所了解的话,相信你也知道市面上有一种可以提供正反向两种安装方式的安全座椅。
然而,由于大家同时也看到大多数的安全座椅是宝宝9个月就能正向来坐,而且还能坐到12岁,使得部分家长认为反向安装可有可无,选购安全座椅时也不会刻意去选择双向安装的款式。
但其实,反向安装的安全系数要比前向安装高5倍,对椎骨还在发育的婴儿极为重要。婴儿的身体和我们成人不一样,成人头部重量约占整个体重的6%,而婴儿的头部重量接近25%,婴儿的头部相比其他部位都要重。

加之颈部和脊椎尚未完全发育,这样的头部重量与未成熟的骨架相结合,发生正面碰撞时是无法像成人一样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冲击力的。
正面碰撞时,乘坐正向安装座椅的宝宝,五点式安全带虽然能牵制住身体,但其反作用力会将受力集中在宝宝的肩部、髋部及裆部上,让脊椎承受巨大的拉扯力。婴儿头部惯性本来就比我们大,加上没有安全带的固定,头部、颈部会因此往前冲好一段距离,极其容易导致头颈部受伤。
而同一状况下的反向安装,座椅的靠背能首当其冲地帮助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剩余的冲击力会沿着宝宝的背部、颈部以及头部进行局部分散。头部因惯性始终靠在后背上,受伤风险比正向安装时降低了接近80%。同理,颈部、脊椎也因为有靠背的承托,增加了受力面积,使得落在颈部、脊椎上的冲击力得到了分散,更好地保护起宝宝最脆弱的部位。

有研究证明,反向安装可以有效降低75%在撞车事故中导致的死亡或是严重受伤的可能性。因此,欧盟的i-Size标准建议反向安装到15个月,美国儿科学会AAP在近日还将之前提倡的反向安装使用到2岁的说法调整为尽可能长的使用反向安装。

美国一些州更是把1岁以前不使用反向座椅视为违规行为,让反向安装从自发使用转变成强制使用。

要知道,反向安装调整到正向安装其实是一个安全的降级,因此不要为了方便和宝宝沟通,或是为了让宝宝有更充足的舒展空间,过早地采用正向安装。另外,反向安装用到什么时候并没有一个确凿的数据,不同品牌的安全座椅对反向安装的体重上限都有不同规定,实际使用时还是要按安全座椅的说明书建议来规范操作。
理论上,只要宝宝没有超过反向安装的承重上限,就可以一直使用反向安装,直到到达体重上限。当然,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宝宝比较高,反向实在没地方搁脚,可根据其实际身材选择正向安装。
2
ISOFIX承重上限
接下来说说ISOFIX,不少家长会认为,ISOFIX的固定方式会比安全带固定更为先进,因而其安全性也会比安全带要好,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论安装便利性,ISOFIX确实远超安全带,然而在安全性上,ISOFIX不一定比安全带更好。
而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安全座椅,而在于汽车本身。汽车的ISOFIX接口一般是安装在座椅底架上的金属部件,尽管局部已经用高强度钢板做了加强,但它终归与车底架不是一体成型,这样的结构自然限制了ISOFIX的承重强度。

这里的承重强度指的是施压在ISOFIX接口上的安全座椅以及儿童的总重量。如果安全座椅重量+宝宝重量>ISOFIX承重强度,而且安装时只是单独使用ISOFIX安装的话,那长期超负荷使用会导致ISOFIX支撑不足。当遇到剧烈撞击时,过猛的冲击力可能会使汽车的ISOFIX环扣断裂或脱离,使安全座椅连同宝宝一起飞出去,那这时安全座椅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成了伤害宝宝的凶器。
尽管汽车的ISOFIX环扣有局限性,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国家忽视了对汽车ISOFIX环扣的承重强度的规范,包括我国和欧洲。
而在美国,与ISOFIX加上拉带固定方式相当的LATCH装置是有明确规范的,汽车座椅或是汽车说明手册上都需要明确标明该车LATCH安装的承重强度,以此让家长知道自己宝宝当前体重加上安全座椅的重量会否超出该车LATCH的承重强度。

所谓的LATCH接口,就是在软连接的ISOFIX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上拉带,形成三角固定。
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LATCH的最高可受重重量提出了限制,将设定为65磅(约29.5kg),一旦宝宝加上安全座椅超过这个重量,就不能单独使用LATCH了。

反观我国,在这一块是有欠缺的,一来没有法规规范汽车上ISOFIX接口的承重强度,二来没有要求在汽车手册上标明其承重强度,因此国内汽车上这个ISOFIX接口的承重强度如何,真的是全靠汽车厂商自觉了。而且,现实上也确实很少厂商会像美国那样把接口具体的承重强度标识出来,让我们家长无从判断其在出现碰撞时,能否承受得住自家宝宝加上安全座椅的重量。
即便有些车主手册上有写到这个问题,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大多数车主手册关于ISOFIX承重大都表述得很含糊,一般不会直接表明ISOFIX的承重上限,只会提到儿童体重上限,例如只表示ISOFIX适合22kg以内的儿童使用,而安全座椅的重量却并未提及。
要知道,儿童座椅的自重范围大多在8-15kg,不同座椅的重量相差甚远,如果买到的安全座椅自重15kg,按车主手册22kg的宝宝体重上限去使用的话,相当于ISOFIX接口需要承受37kg的重量,这种重量哪怕是国外标准规范下的ISOFIX接口也难以满足。
所以,鉴于国内在ISOFIX承重强度这一块规范不足,优先选择更有保障的安装方式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而一开始提到的车载安全带的安装方式,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或弥补ISOFIX承重强度不明确这个问题。因为车载安全带作为成人最主要的保护装置,连成人的体重都能保全到,自然扛得住比成人轻得多的儿童以及安全座椅的重量了。
因此,我们选购安全座椅时,尽量选一些可以提供ISOFIX和安全带同时安装的产品,这样即使我们不明确家里那台汽车的ISOFIX接口的承重强度,也可以通过车载安全带来作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3
安全带锁扣
最后说说安全带安装的问题,一些老式的车型,或者部分安全座椅,由于没有ISOFIX接口,所以安装安全座椅时只能使用车载安全带来安装。
而安全带一般有紧急锁止安全带(ELR)以及可切换锁止(SR)两种,而国内基本上90%以上的汽车都使用ELR。两者的区别在于,紧急锁止的安全带只有在汽车刹车、急转弯或者碰撞时会收紧,其他时候是可以随意移动的。

而可切换锁止安全带,在全部抽出后会启动它的锁止装置,这时安全带只能缩短不能再伸长。

SR锁定就位后,由于无法调节,乘客会感觉紧绷不舒服,因此此功能也被称为童锁装置,非常适合用来固定安全座椅,安装起来非常牢固,可以有效防止安全座椅发生位移。
而ELR可以自由伸缩,只有在快速拉扯或发生碰撞时才会锁止。虽然为乘客带来了更好的舒适性,却不适用于安全座椅,即便安全座椅正确安装也会较大幅度晃动,固定效果不理想。

尽管单独使用ELR安装安全座椅并不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但由于ELR的锁止功能主要依靠卷收器的灵敏度,五花大绑上安全座椅后,灵敏度会随之降低,在第一次碰撞时虽然能感应锁止,但如果遭遇连续碰撞就未必还能这么灵敏了,可能感应到锁止的那一刻,儿童座椅已经发生大幅度的位移了。因此,一些车主手册和安全座椅的说明书上都会特别提到ELR安全带并不适用于单独安装。
对于ELR,选择配有安全带锁扣的安全座椅是最好的,如果安全座椅没有锁扣,单独配个锁扣也是没问题的。锁定夹主要用来夹紧ELR安全带,固定其长度,既能防止安全座椅晃动,发生碰撞时也能避免座椅往前冲,进一步保障宝宝的安全。

对于单独搭配的锁扣,国外有严格的标准,必须使用特定的钢制夹,才能保证在碰撞时有足够的硬度和韧性承受巨大的撞击力,并不建议大家采购塑料夹。
而安全座椅自身的安全锁扣,不同的座椅其位置也不大一样,有的两侧都有锁定装置,有的在背部正中藏一个,有些可能单独一侧有,如果不提前了解,很容易与其他夹子混淆,因此,安装前最好先阅读安全座椅说明书,确认好锁扣的位置再进行安装。

.....
总  结
选购安全座椅时,只确定汽车有没有ISOFIX或LATCH装置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了解ISOFIX承重能力,以及汽车的情况最好是选用能提供哪种安装方式的安全座椅。
对于低龄宝宝,要优先选择可正反向安装的安全座椅,只要宝宝仍在反向安装的适用体重内,尽可能长时间地选择反向安装,直到体重到达反向安装的承重极限或是身高已经长到无法再反向乘坐时才调整至正向安装。
打算单独用ISOFIX来固定安装的,最好查阅车主手册,了解一下ISOFIX的承重上限,再结合宝宝的体重去挑选重量适中的安全座椅。
如果是打算单独用安全带固定安装的,则需要先检测一下后座安全带是SR还是ELR,如果是SR的,直接安装就可以了。但如果是ELR,更建议单独配个金属锁扣,或选购一款自带锁扣的安全座椅,确保安装后的稳固性。
明晚,我将给大家开团今年从大量产品中新挑选出来的安全座椅给大家开团,这篇文章提到的问题当然也在选品时给大家考虑进去的,有需要的同学敬请留意哦~
.....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