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适合正在崩溃边缘迷茫的新手爸妈、已经初步开始规律作息却发现有难度而纠结犹豫的爸妈。规律作息进展顺利、睡眠引导心中有数的宝妈们可以跳过此篇~


“西尔斯说了,宝宝哭了要随时喂,按需喂养,要随时把宝宝兜在身上肌肤接触,不能听信婴儿训练员的话!按需喂养拉近母子间的亲密关系。你怎么忍心让孩子哭了不喂?孩子好可怜!这么小的孩子就制定时间表军事化训练,孩子会有心理阴影的,会导致不安全感!作为妈妈应该相信“第六感”,最原始的方法才是最亲密的方法”
这是某几位妈妈在知乎上留言的综合体,我也不一一反驳了,关于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上一篇已经说过了。如果仍然觉得“西尔斯的按需喂养对孩子好、母乳拉近亲子关系、不安全感建立来源于规律作息和睡眠引导”确实有道理,也无可厚非,毕竟育儿观念不是一言堂,每个宝妈都有选择自己方法的权利,可以尽情尝试自己认同的观点和方法。不过如果你发现用了西尔斯的方法一段时间后身心俱疲,也请记得还有这么一种观念与她截然相反,不如转过头来尝试一下,反正试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多尝试多对比才知道哪个是真正适合自己和孩子的。

而已经身心俱疲濒临崩溃边缘、处于按需喂养与引导式喂养选择岔道口的妈妈们可以来看看这些育儿书是怎么说的。


按需喂养or引导式喂养?

现在主流的育儿观念基本都是美国流传到我国的,所以我们先看一下,美国育儿观念的历史变迁。
(以下内容精选自《从零岁开始》)
早在20世纪,美国就已经在育儿上分为两个极端,一派以控制外部行为控制情感的严格时间表的训练派而闻名于世,另一派以弗洛依德的依附理论为基础的以孩子为中心的需求喂养育儿观念为主。而到了50年代因为长期的按需喂养搞得父母筋疲力尽,依附派被父母们弃用,又开始流行无特定模式的无规则养育。如此过了25年,社会又在反思无规则养育的缺点,“按需喂养”又包装成“亲密育儿”重新上市,由于“亲密”二字迎合了急于建立亲子关系的父母的心理,在市面上大为欢迎,也因此书引入中国推广营销的成功,成为我国目前主流的育儿观念。
然而,目前在欧美的主流观点却已不再是依附式的“亲密”育儿。依附式育儿带来的不健康依赖以及母亲的过度劳累和家庭的不稳定,使得领域内的专家开始反思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并且依附式育儿的理论依据非常薄弱,观点犹如“鸡汤”,虽容易为人接受却毫无科学依据。因此,医学、心理学的专家纷纷通过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及反复试验从睡眠、规律作息等多方面入手系统论证,给父母探索出一套有弹性的兼顾孩子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的“引导式育儿方式”。
所以“按需喂养”已然过时,然而在国内却仍然受到热捧,无非是因为,这样的观点颇受以下几种人群的喜爱:要求妈妈全情牺牲奉献的旁观者、偷懒给妈妈猛灌“鸡汤”的爸爸、心理上受创伤的母亲(尤其是孩童时期被忽视或是她在怀孕过程中有过心理创伤的母亲)

忠于依附理论的母亲们为何会不断地对孩子的哭有响应,即使在20分钟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哭了。母亲这样做是在证实她的宝宝在给她信号,告诉她:他情绪不好,需要妈妈来处理,并且也只有她能够处理,且满足她的宝宝。


依附理论的学者说:拒绝这理论的女人乃是在情感上从孩童时期抽离出来。
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被冠上此罪名
,然而这些理论学家首先
让为人母者及准妈妈害怕她们没有正确地爱自己的宝宝
,然后很快地把她们导入可以解救她们的理论。


他们灌输母亲们一个思想:如果她们没有无时无刻地陪在孩子旁边,或是没有在孩子们哭时随叫(哭)随到,孩子将无法拥有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信任及依附的需要感。喂母乳可以使宝宝立即得到满足、快乐,所以它是依附理论主要的一部分。

他们事实上在训练妈妈们误解宝宝给的信号。
————《从零岁开始》
“需求式的喂食”有两种假设:

第一,父母假设“孩子最知道”,所以
拒绝任何形态的父母引导的规律作息。
第二,宝宝需要食物的信号便是哭,并且父母
假设宝宝每一次哭,都是要吃

———《从零岁开始》
而对于因为受到“依附式育儿”误导的父母面对混乱的局面疲惫不堪的时候,该理论的倡导者创造了一个名词——“高需求宝宝”。告诉爸妈“我的方法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的宝宝,你的宝宝“需求高”,所以你更应该加倍的给他依靠”,以此更加加深宝宝的不健康依赖。
等到妈妈们反应过来,坏习惯已然养成已久,想戒掉很难,只好忍耐,盼望宝宝长大一些,自己可以变好。但其实是陷入了“毒鸡汤”的恶性循环里。
这些妈妈们真诚的牺牲,盼望迎合心理上脆弱的孩子,但结果反而制造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
   ——《从零岁开始》
与这个理论息息相关的,也是极为常见的,是很多老一辈的人拒绝接受一切新鲜的科学的事物。比如科学育儿观念、安抚奶嘴、安抚巾、电动摇篮等等。总之,只要是没见过没听过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想一下其中是否有道理、是否可以去尝试,而是选择本能性拒绝,并且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论证这些可以让妈妈不用那么辛苦的现代工具都是坏的不好的。如果道理上说不通,就将“我们以前还不是****,都这样过来的”为口头禅,倡导原始的育儿方式。
也许是人力资源不值钱,能用更省力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总是更愿意选择用人力解决,并以此彰显自己的牺牲奉献。这种行为就犹如:有洗衣机不用,偏偏要手洗,还要边洗边骂洗衣机的不好,感慨自己的辛苦付出一样荒谬。
而在“依附式育儿”(“亲密育儿”)理论里,倡导“背巾、同床睡、不能让宝宝哭”等原始的亲密关系建立的形式其实也是荒谬的弃现代生活方式不顾,回归原始社会。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妈妈还顶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在事业和家庭上要兼顾,再作出如此“原始”的要求,实际上是在退步
在一些较古老、原始的地方,妈妈把宝宝背在背带里,不让宝宝哭,并且与他们同睡。

在许多原始的地方,妈妈们经常与宝宝同房睡,乃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房间,在那房间里只有一张床或一个床垫。这根本与心理因素无关。

在一些非洲国家,他们相信魔鬼会附身在哭的宝宝身上,而使他们不敢让宝宝哭。

                        ————《从零岁开始》

结论
婴儿刚出生时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他需要父母给他规律且可预期的互动,使他的身体能平衡地运作,直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全,可以接管这样的工作。相反的,缺少规律便会给宝宝的身体送出负面的信号,造成他新陈代谢的混乱,这对宝宝的饥饿、消化、清醒及睡觉的周期循环有不良的影响。
它是以24小时为单位设计来配合宝宝及全家人需要的计划。给宝宝提供且维持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宝宝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更加稳定。同时有足够的弹性,可以满足孩子日渐增长的情感上的需要。
——《从零岁开始》
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尽快建立
稳定的生物钟
,使他的身体作为一个系统有规律的运作起来。但是这个规律绝非是以父母的心血来潮或者是生搬硬套指定的严格的时间表,而是以
充分观察宝宝
为基础,
尊重宝宝自身特性
,结合宝宝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
随时灵活调整
的规律作息。爸爸妈妈的角色不是主导者,而是辅助的引导者,
弹性
是引导式育儿的关键一环。

下一篇将带大家深挖宝宝睡眠问题的本质原因,从源头入手解决小睡短、夜醒频繁、哭闹等问题。欢迎关注。
往期回顾:
天使宝宝养成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