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主流育儿观念的代表之作也是目前最畅销的育儿书恐怕就是《西尔斯亲密育儿法》了吧。
相信很多新手妈妈都人手一本,甚至人手三本(包括西尔斯配套的书)!
此书以“亲密”为自己的观点冠名,其他与该书意见不合的观点一概冠名为“分离式育儿”(此招颇为高明也颇为卑劣),倡导各种形式上的“亲密育儿”,比如孩子哭了立马要抱、要把孩子随时兜在身上、随时随地的母乳喂养、母子同床陪睡等等,并且各种暗示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将来心理如何不健全、安全感如何缺失。该书大力批判一切对孩子睡眠、规律作息的引导,指责其他育儿观点为“婴儿训练员”,倡导妈妈需要24小时全天候无时无刻不去满足宝宝的需求。
全书以一种充满感性与柔情的极具煽动性的“爱的呼唤”向妈妈提出各种要求。而到了需要严谨科学依据的时候就让妈妈相信“第六感”(可是第六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量化无法说对错的东西,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谈论育儿,相当有误导性。而如此极端又缺乏理论依据的一本书,竟然被很多妈妈奉为“圣经”,并且成为拒绝接受其他育儿观念的盾牌,也是相当可怕。
回归现实,育儿是一件需要我们用智慧和专业知识理智分析的技术活,绝不是靠“呼唤爱”“盲目爱”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很多新手妈妈在初当妈妈母性初泛之时,读过此书更是深以为然,追求形式上的“亲密育儿”,生怕自己的孩子成了书中作者所恐吓暗示的“安全感缺失、心里不健全、不聪明”的人,对妈妈造成了道德绑架,如果不“亲密育儿”就会陷入深深的内疚。但是一个人精力有限,有很多妈妈反映宝宝因为“亲密育儿”被养成抱睡奶睡哭闹不止的坏习惯无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而妈妈也被“亲密育儿”搞到身心俱疲还充满愧疚,每天心情都很差,根本没办法给宝宝营造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亲密育儿所说的对孩子安全感造成长远影响,更多指的是根本不打算把育儿当回事的家长,长期对孩子缺乏关注,才会造成心理伤害。
而能去买育儿书并认真阅读学习的父母,哪一个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和孩子亲密呢?又有哪个会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呢?
该看这本书的人不会买这本书,而买了这本书的人其实根本不需要看这本书。
在阅读此书前,父母们其实已然从内心对宝宝充满责任感和爱,而书中却还不断通过“灌鸡汤”恐吓父母,让新手爸妈活在战战兢兢的氛围内,宝宝哭了一下就吓得认为自己不尽责以后会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未免也太矫枉过正了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盛行,很多宝妈甚至提起育儿书只知道“西尔斯”,才导致了很多家庭全家大人都围着孩子团团转,一个团队带娃还觉得身心俱疲,并由此产生很多矛盾。
一妈想说的是,
育儿派系各家有各家的优缺点,并非“亲密育儿”所倡导的都是错的。但是“亲密育儿”也只是美国众多育儿观念中的一派
,不能一言蔽之,还有很多优秀的更有理论依据的育儿观念。在我们阅读育儿书的时候,也要辩证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不同派系的育儿观念,在合适的场合理性的选择合适的观念和方法,
针对自己孩子的特性和具体问题,吸收各派精华,去整理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一套独一无二的育儿方法。


有的妈妈说真的太忙了,根本没时间看书啊,而且有些育儿书写的太长太啰嗦,很多国外的育儿书因为翻译等原因晦涩难懂,更有些育儿书举的例子都是欧美的例子,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很难看下去。

因此从这周开始,我会从众多育儿书里挑选一些值得推荐的书提炼其中的精华,结合我们国家的现状和很多妈妈在后台反应的情况,写一写读书笔记。希望通过我的读书笔记,可以让妈妈们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到更多优秀的育儿观念,并且辩证的有选择性的吸取其中的优点。


当然,这里强调一下,我相信关注我公众号的爸爸妈妈都已然是发自内心爱宝宝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希望通过学习来给宝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优秀父母。在这个前提下,大家都是充满爱和责任感,
对于育儿需要的更多是一份理性的思考,而非各种煽情“鸡汤”。
所以后面一系列的读书笔记的定位更偏向于理性的分析,希望大家可以辩证的去看,有选择的挑选适合你的内容。
梳理一下现有欧美育儿派系,大致可以分为三派:依附派、训练派、温和派。
依附派
就是以《西尔斯亲密育儿法》为代表为我国爸妈所熟知,并广泛传播形成了现在国内育儿的大环境。

依附派强调:

*母乳

* 肌肤接触

* 用背带代替婴儿车

* 陪睡,母子同床

* 24小时全天陪伴
训练派
以《婴幼儿睡眠圣经》及“哭声免疫法”的残酷为很多父母所厌恶。导致很多父母一听到规律作息和睡眠引导就嗤之以鼻。

训练派强调:

* 孩子是可以训练。

* 从宝宝出生开始定点定量喂食

* 分开睡

* 以宝宝哭来训练宝宝睡过夜
温和派
在美国以《实用程序育儿法》《从零岁开始》为代表,台湾的妈妈则更青睐“百岁派”的《百岁医师教我的育儿方法》《超级保姆育儿通》,法国则可以参考《法国妈妈育儿经》里的描述。以“抱起放下法”“法伯法””EASY模式“”PDF法“等为人熟知。

温和派则在强调

* 婴幼儿需要引导

* 根据宝宝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作息表

* 需要关注宝宝需求但不用反应过度

* 采取温和的办法进行系统的规律作息、睡眠引导等。

* 宝宝需要独立的成长空间,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由于前两派过于极端,一妈的读书笔记主要以温和派的几本书为基础。
这一篇主要谈几点“团队带娃,要求妈妈全力付出”大环境下的育儿观念上的问题:
一、你更该关注的不是亲子关系,
        而是夫妻关系
两种育儿方法,可能影响育儿的成功,并导致家庭破裂:一是在育儿过程中忽略了夫妻关系的重要,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

你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并非你所扮演的父亲或母亲的角色,而是丈夫或妻子的角色。我们的社会已经遗忘或摒弃这样的真理。这种结果使得社会被“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所吞没——这便是自我中心的开始。

                        ——《从零岁开始》
这段话初读真的触动很大,经历了怀胎十月,满怀期望的盼着小家伙的到来,然而在这份期待中和宝宝呱呱坠地带来的手忙脚乱中,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了自己“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全心全意投入到“父亲或母亲”这样崭新的世界里,忘掉了自我。尤其是妈妈,更是被舆论灌输要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好多宝妈,生孩子之前还有自己的梦想与生活,孩子一旦到来,就已全然忘记这些,化身为“孩奴”。偶尔有些考虑到自己的想法,就会被批评称为“自私”“利己”“不负责任”。实际上当你忘我的全情投入的时候,这份沉甸甸的爱并不一定是宝宝真正需要的那份爱,反而会成为“爱的枷锁”。而与此同时,因为精力与爱都放在宝宝身上,夫妻、家庭需要的反而被忽略。
父母经常离开他们对彼此起初的爱,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他们美其名曰要把孩子养育好,但这却是家庭关系开始疏离、破裂的第一步。不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分子,而视其为家庭的中心, 这将危及成功地养育儿女。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亲,把养育儿女看为他们世界的中心,他们把整个世界带到孩子面前,而非把孩子带入他们的世界。因此,这孩子的权利无时无刻不被提高,他错误的行为也被加强。
                       ——《从零岁开始》
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态度非常危险,我们的本意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然而事实却是带来的并非“安全感”,而是“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给孩子健康的安全感,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展现出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的画面,一对恩爱的夫妻是如何相处的,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父母有各自的生活与追求,而孩子也有他自己的空间,他才能从中学会“什么是正确的人与人的相处模式”,“什么是独立健全的安全感”。
当一个孩子视他自己为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而非家庭的中心,他在 崭新且不断扩大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便能进出自如,并且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成为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分子,会培养出“我们主义”,呈现出我属于这个家庭团队的态度——给予别人像别人给自己那么多。这种人际关系是平衡的生活所必备的态度。
                        ——《从零岁开始》
让宝宝作为家庭新成员去适应家庭的节奏,成为家庭的一员,才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基础。“我们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家庭是团队”的精神。既然是团队,就需要有规则、有底线,并且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付出,包括小宝宝。团队作战就要讲求管理的方法,而家庭这个团队的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成员都尽可能愉快而高效的默契配合,而不是围绕其中一个成员打转。所以父母应该给宝宝做适当的引导,规律的作息不仅可以让他跟上家庭的节奏,更可以让他的身体生物钟与全家同步,进入良性循环。
管理家庭的一切关系的原则:

婚姻关系是首要的,其他的关系乃依靠着它而建立。夫妻关系必须视为家庭中首要的关系,所有其他的关系必须服从于它。
                           ——《从零岁开始》
其实这个原则对应到我们现在常见的情况有几层意思:
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家庭的核心成员应该是丈夫和妻子,而其他的一切关系都是在此之上衍生出来的,比如:婆媳关系、岳母女婿的关系、兄弟姐妹妯娌关系等。因此在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小家庭的婚姻关系。也就是说在长辈亲戚有观念矛盾之争的时候,丈夫和妻子应该是站在一个战线上的。如果因为衍生关系影响到核心关系,得不偿失,必然会使家庭走向分裂。
而对应到育儿上,亲子关系、婆媳关系都应该服从于夫妻关系。
让孩子知道爸爸爱妈妈,妈妈也爱爸爸, 这个的重要性远超过你能为他做的一切事及为他买的一切东西。孩子的安全感大多建立于他所观察到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当孩子看到父母彼此之间的爱,他就更觉得有安全感。

如果要有和谐及充满爱的家庭,父母必须担任领导家庭的角色,若将父母的权威挪去,不仅会造成家庭的混乱,也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从零岁开始》
这里也可看出在长辈帮忙带孩子的模式里,育儿总原则的事情上还应该是父母说了算,而不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横加干预,挪用父母的权威。现在国内政策机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经济压力迫使爸爸妈妈选择请长辈帮忙,但是,不能因为长辈全权代理帮忙就架空了自己父母的角色,长辈能做的只是一些简单琐碎的事情,在大的方向和原则上还是要夫妻二人共同把握。提前划清界限并确定好领导家庭的角色,摆正家庭的核心关系,可以减少隔代育儿产生的矛盾冲突
二、你要做的不是奉献一切的“伟大”妈妈,而是愉快满足的“自私”妈妈
即使是好妈妈也不应该时时服务于子女,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此感到抱歉。

当家长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应该占了这个人的其他角色。“妈妈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奴隶”。

                  ——《法国妈妈育儿经》
现在的舆论总是导向妈妈就应该全情付出,如果没有时时服务于子女、服务于家庭,就能被唾沫星子淹死。比如我之前写过一篇关母乳的回答,就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大肆批斗断奶早是“利己主义”,认为女人母乳天经地义,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母乳邪教甚至将母乳与否与养老捆绑起来,站在道德高地上逻辑却可笑至极。他们可以无视忽略一个妈妈母乳的过程有多艰辛,以一种伦理道德的胜利者姿态要求妈妈必须时时服务于子女。而评论里被舆论裹挟,因为种种原因在母乳上受到百般挫折感到抑郁、愧疚的妈妈比比皆是。我想这也是好多年轻女孩提到生孩子就非常不情愿的原因,也是女权问题经常在生育这个点上爆发的原因。
然而大家都忘了:
一个妈妈,
她,
首先,
是一个人。
她在扮演妈妈这个角色之前,还有很多其他角色,比如女儿、妻子、员工、自己。凭什么女人就该抛弃她作为人的其他角色而全情投入到妈妈这一个角色里?
为什么女人就必须要为孩子哺乳、哄睡、吃喝拉撒负责?而很多男人就轻轻一句“我上班很累,我又不能怀孕喂奶”+猛灌“妈妈就该为孩子付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母爱伟大你很伟大”这样的鸡汤把责任都推给女人?就因为女人胸前有奶,而男人没有吗?
其实,也有很多好男人想要尽自己一份力。但是有的女人自发的认为育儿就是妈妈的全部责任,大包大揽的把很多本该爸爸做的事情都夺了过去,对于男人的热心参与浇冷水,导致男人自讨没趣不再参与育儿,这时女人又开始愈发抱怨爸爸的不作为,感动于自己的伟大牺牲,为身边的男人不理解自己而潸然落泪,如此恶性循环,家庭矛盾油然而生。
多少宝妈感慨,生孩子之前还有自己的追求与事业,生完孩子之后整个世界就只有孩子了。多少人吐槽晒娃狂魔,却没有看见晒娃狂魔背后是一个个劳累迷失在“带孩子”这件事中的女人,她们的生活被挤压得除了孩子还能晒别的吗?
所以,妈妈们,我们也要偶尔偷偷小懒,学学男人的“自私”,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不仅给自己喘口气享受生活的机会,也是趁机给男人成长的空间。否则你的无时无刻的付出,只会让男人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而你自己却总是狼狈的在家务、带娃、工作、婆媳之间苟延残喘。
《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给人的触动就在于它让人去思考,我们在妈妈这个角色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身处法国的我,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更是感慨中法育儿观念的不同,感慨法国对生育方面政策和机构的支持力度之大,感慨两个国家育儿大环境和氛围的距离,在这一系列的差异之下法国妈妈们的潇洒和得心应手更映衬着我国妈妈的无奈心酸和不容易。
政策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是观念我们却可以改变。做一个爱自己的妈妈、有点点“自私”的妈妈并没有错。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妈妈,一个身心俱疲的妈妈,一个没有自我的妈妈,给孩子的爱又值几斤几两呢?
而一个妈妈应该有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书中也有写到:

愉快地担任着妈妈的角色,对新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和渴望,在‘危机状态’下表现出众,关心孩子,但不被完美妈妈的概念禁锢
                 ——《法国妈妈育儿经》
三、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空间以及高质量陪伴,而不是形式上的“亲密”
“让他们自己玩儿”应该让孩子自己安全地待着,四处摸索摸索,自己来解决问题。

母亲与孩子的需求过多地交织在一起,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小孩子,甚至是婴儿和学步儿,都需要在没有妈妈持续地干涉下完成内心的成长。

如果你的孩子成为你人生唯一的目标,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法国妈妈育儿经》
有种爱叫放手,这世间只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孩子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自成家的,而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时时小心呵护、什么都不敢让孩子尝试、带着孩子逃避阴暗与可能要面临的挫折,最好的爱是让孩子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阴暗面合理恰当的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有自我识别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形式上的时时“亲密”有时反而束缚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手脚,全家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反而削弱了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解决能力,为了“安全感”而随叫随到可能带来的并非健康的“安全感”而是“自我为中心”和不健康的依赖。
妈妈不顾一切的全力付出,可能是在侵蚀着本来属于孩子的成长空间。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孩子形式上的“亲密”,不如给孩子随时温暖自己点亮自己的能力。


写了这么多,不是在鼓励妈妈们都不要管孩子了,而是想告诉全力付出、神经时刻紧绷的妈妈们放轻松,不要过于敏感,把注意力转移一些到夫妻关系和自己的身上来。如果你已经是“放羊式”妈妈,自然不用再过多矫正,以免矫枉过正。
新手爸妈推荐书籍:
《从零岁开始》
《实用程序育儿法》
《法伯睡眠宝典》
《法国妈妈育儿经》
《游戏力》
《正面管教》
相关阅读:
天使宝宝养成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