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留言、赞赏,都是对我的支持!
公众号: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

关注
2岁以后的小朋友逐渐发展出社交需求,不可避免的会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争执和冲突。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目前主流的育儿观点是3岁前父母要干预,教会她们基本的社交规则,保护孩子不受伤;3岁后父母尽量不干预,让孩子自己处理,如果处理效果不好再干预。

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社交既是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迷思,很多时候没有绝对正确的处理方式,家长的性格、孩子的性格、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同一个冲突的解决方式。我目前也在摸索学习,但是把握下面两个原则一般心里就有了相应的处理方案,今天就来仔细聊聊。
1. 处理方式仅为解决这次的问题,还是能够避免以后发生类似问题。 
2. 冲突不是竞争,没有输赢一说,处理方式能否促进双赢。
这两个原则都是针对正常社交冲突,对于有些明显带有恶意的攻击和霸凌(Bully)行为暂不在此讨论。文中涉及的具体事例来源广泛,不一定发生在我及周围的朋友中,大家不要对号入座^_^。文末会分享几本我读了比较有收获的书,强烈推荐家长阅读。
如何干预
虽然前面说3岁前的孩子遇到社交冲突父母要干预,3岁后的孩子遇到社交冲突尽量不要干预,但这都不是绝对的,是否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和每个孩子的社交技能及情感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刚开始接触他人、还不懂社交规则的孩子,冲突发生时大人是肯定需要干预的,一方面是处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所属的概念:哪些是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哪些不是自己的,需要征求所有者的意见;哪些是公共设施,大家要遵循先来后到的规则。这是一个长期引导和实践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要到3岁才能完全理解。
其次是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共情)。教会孩子共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孩子会观察大人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和表情,日常生活中反复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情绪和鼓励共情,让她成为孩子行为的一部分。
最后就是干预的时机和方法,这个在我看来没有统一的答案,我的主要考虑就是有没有人身伤害以及能否有助避免下次发生。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A,B,C,D四个小朋友年龄差不多而且四家人关系不错,会经常在一起玩,但是C的性格比较强势,经常会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其他三位小朋友都有点“躲着”他。有一天四家人聚会,A,B,D凑在一起画画,C也想一起,但其他三位小朋友显然不是很愿意,都没有让出空间给C,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家长,会怎么做呢?
如果只考虑解决这次的问题,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没有冲突就不管,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C又一次为了争位置和其他小朋友闹的不欢而散,然后各自的家长过来安抚孩子。

孩子们画着画着没有纸了,有位家长拿着纸过来交给C,让C分给其他三位小朋友,小朋友见状都给C说“我要一张”,“我要两张”。。。C感觉到被需要,也积极的担任起分发任务,发完以后就自然而然的和大家一起画画了。
干预不一定是讲道理,也不一定是分出谁对谁错,有效的干预可以把可能爆发的一场冲突化解于无形,转化其他孩子对C的敌对情绪,下次再遇到的时候气氛应该会融洽很多,我认为这是干预的最高境界。
冲突 ≠ 竞争
大部分的冲突都发生在孩子之间的观点相左或者需求一致时,比如想玩同一个玩具,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开始都认为冲突的解决方案就是比手速或者比劲大,换言之,就是看谁能赢。想要获胜的孩子试图掌控他人,而认为自己无法获胜的孩子会主动避让。
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可能短期内有用,但是当孩子使用暴力在冲突中获胜时,很容易形成单一的处理冲突模式:自己主导,欺凌他人;另一方面,经常放弃或者避免冲突的孩子也可能形成惯性,容易被他人控制或者欺负,并对社交感到焦虑。
靠体力获取资源是人类在竞争状况下的本能反应,也是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还未发展时的必然反应,而大人的干预就是在帮助她们重新认识冲突,一旦化解了非赢既输的认知,非暴力的解决方案就不是不可能。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场景:
孩子B到孩子A家做客,A已经用红色的笔画了一会了,B这时也想用红色的笔,上去就抢,两方家长闻声过来分别教育起孩子:
A的妈妈:我们要懂的分享,你已经画了一会了,该让B用用了。
B的妈妈:画笔是A的,你要经过A的同意才能用。
我最开始解决类似冲突的时候也像A和B的妈妈这样,会用我的是非观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应该怎么做,但是到了某个阶段后,孩子其实已经知道玩具属于谁,但是就是想要,这个时候A和B的妈妈用的这种法官式说法基本不会奏效。到了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考虑到双赢,换一种方法,对于孩子以后自己独立解决类似冲突会更有帮助:
大人: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A:我正在用我的红笔画画,B过来要抢走。
B:A已经画了好一会了,我也想用红笔画画。
大人(陈述,不评判对错):哦,所以你正在用红笔画画,你在画什么呢?(对A)
A:我在画太阳。
大人:你也想用红笔画对吗,你想用来画什么呢?(对B)
B:我也想画太阳。
大人: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让你们都能画太阳呢?(开始可以大人提出折衷方案,逐渐过渡到让孩子提出解决方案)
大人:太阳下面你要画什么了?(对A)
A:我想画大海,我最喜欢大海了。
大人:那你要用什么颜色画大海呢?
A:蓝色!
大人:那我们可以让B现在用红笔吗?
A:可以。
类似的场景最近经常在小叶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发生,但是她还不能提出解决方案,需要大人引导,如果对方是大孩子,她们一般能接住大人抛出的问题,这时大家再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有时候一个方案不行,可以重复讨论。游戏并不只是玩,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良性社交方式,发现和维护高质量的友谊。
好书分享
最后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书,中文的三本在喜马拉雅可以听到:
<Raising a Thinking Child: Help Your Young Child to Resolve Conflicts and Get along with Others>
<游戏力>
<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妈妈,他们欺负我>
猜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