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饮食文化。
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其他国家的佳肴纵然新奇却无法长久地适应,我们还是怀念热腾腾的火锅、经过复杂调味的小龙虾、麻辣鲜香的串串、和肥宅快乐茶(珍珠奶茶)。
为什么我们很难适应异国的食物?
在美国,经历了工业化发展的时代,食物经过层层工厂加工之后再进入到美国人的胃中,快餐对美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中的一部分。而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肉类、果蔬、奶制品、面包和鱼类为主,烹饪方式多为油炸或生食。
而英国人则习惯一天四餐的生活,午餐简单下午茶却有丰富的糕点,英国人烹饪时的不喜欢加入过多调料,更习惯在食物熟了之后配合蘸酱一起食用。
在另一个东方国度,印度人喜欢在他们的料理中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而因为宗教的缘故,印度的饮食中素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主、副食的划分,主食以米面为主,副食为各色菜肴。而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各个地区的人民巧妙地利用当地的食材,创造出了富于地方特色的美食。
在中国,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而煎炒蒸炸等烹饪方式也激发出食物最美妙的味道(2005,赵荣光)。
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胃,因为习惯了中餐的饮食结构而难以长期享用其他国家的美食佳肴。中国留学生们面对食堂食物早已腻烦,在外工作的人们为了改善伙食也在家开起了小灶。
不同饮食结构让我们很难长时间地享用异国风味,我们很难每一顿都吃汉堡热狗,也甚是思念那一日三餐的米饭和面条。
另一方面,吃饭并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你可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学会了怎么做红烧肉,但是却总觉得没有当年奶奶做的那么好吃;或许你在华人超市里买到了榨菜,却发现不像妈妈腌制的那么美味。
如何适应不同的饮食?
饮食适应其实也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Hartwell,Edwards和Brown(2011)发现,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人对家乡的思念程度是影响饮食取向的重要因素。
如果想要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美食的话,就需要学会降低一点点对家乡的念想啦,来到异国他乡的我们更重要的是关注当下和身边的人和事,享受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
Tip
#1
乐于享受异国他乡的美味佳肴,不过分纠结于家乡的饮食。

既然不能立马买张机票回家吃吃喝喝的话,也可以尝试去寻找当地的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但是在国际化的影响下,很少有国家完全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文化交融也会对饮食习惯产生不少影响,许多创意的厨师开始融合各个国家的口味,制造出各个种族人民都喜爱的菜肴。
比如在美国,美式中餐成为了年轻一代的聚餐首选。符合不同种族和文化口味的饮食,让异国他乡的我们不仅仅满足了自己的肚子,也让我们与当地朋友共同度过许多美好时光(Ishak, Zahari,  & Othman, 2013)。
Tip
#2
寻找融合了当地饮食和中餐的食物,或者在自己的厨房里探索不同风格饮食的碰撞。
而与当地的好朋友一起去享受美食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养成新的饮食习惯,我们吃东西时的情绪和社会环境会对食物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Köster, 2009)。当我们与朋友愉快地聚餐时,我们会更愿意尝试来自异国的食物,调整我们的饮食习惯。
Tip
#3
与朋友一起创造关于食物的美好记忆,为异国的佳肴增添熟悉的味道。
其实就算来自相同的文化,每个人也都会有不一样的食物偏好,这与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有一定关系(Keller, & Siegrist, 2015)。
外向(extraverted)的人更倾向于食用甜食、肉类和汽水饮料,开放性(openness)更高的人则不太喜欢肉类和汽水饮料,而更喜欢水果和蔬菜,服从性(agreeableness)更高的人也不太喜欢肉类,情绪化(neurotic)的人很喜欢甜食。
如果了解与自己性格有关的食物偏好,也可以在当地寻找这一类的食物,来温暖自己空虚的胃。
Tip
#4
根据自己的性格去探寻食物偏好,在不同的地方亦能寻找到相同的感觉。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你是否在异国的土地上品尝到家乡的月饼呢?即使没有吃到月饼也不用担心,异国的土地上也有万千种食物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品尝,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味料理。
Reference:
Hartwell, H. J., Edwards, J. S., & Brown, L. (2011). Acculturation and food habits: lessons to be learned. British food journal, 113(11), 1393-1405.
Holtzman, J. D. (2006). Food and memory. Annu. Rev. Anthropol., 35, 361-378.
Ishak, N., Zahari, M. S. M., & Othman, Z. (2013). Influence of acculturation on foodways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common acceptable food.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05, 438-444.
Keller, C., & Siegrist, M. (2015). Does personality influence eating styles and food choice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Appetite, 84, 128-138.
Köster, E. P. (2009). Diversity in the determinants of food choic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0(2), 70-82.
Lupton, D. (1994). Food, memory and meaning: the symbolic and social nature of food event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2(4), 664-685.
赵荣光. (2003).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编辑|M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