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站在实验台前,她是专注的科研人员;在学生面前,她是温和又不失严厉的导师;在学术会议上,她又变成了光彩照人的学者;在成堆的参考文献中,她是传说中不修边幅的第三种人;在家庭中,她是贤惠的妻子和温柔的妈妈。
就是这样一群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女性,她们和男人一样,站在科研的制高点,探索着科技的无人区。然而,“物以稀为贵”的法则似乎在学术界并不通行。女性科学家作为学术界的稀缺群体,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呵护与眷顾,反而因为性别的原因,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与付出。
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界,人们往往认为,在科学的天赋和创造性方面,女性是不及男性的。同时,和男性相比,她们也背负着更大家庭负担,这使得在学术道路上,女科学家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女性科研人员的数量也远远少于男性。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男性科学家有435位,而获此殊荣的女性只有10位。
在我国,这种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国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也很少。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所选聘的175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有8人,占4.6%;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聘请的537名“长江学者”中,女性仅21人,占3.9%;在前十四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获奖的1385人中,女性140位,占10.1%;在167个全国性自然科学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女性仅占8%。我国自1955年评选院士至今,共评选出两院院士2133名,包括130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82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女性院士分布为69人和41人,占相应比重为5.2%和4.9%。
而“863计划”包括6个领域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和19个主题专家组组长竟然没有一个女性。我国自1955年评选院士至今,共评选出两院院士1825名,包括112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0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女性院士分布为52人和39人,占相应比重为4.97%和5.5%。
女性在科学领域的缺席,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根源[1]。事实上,直至20世纪初,女性都被禁止踏入科学界。甚至当寻找居里夫人的替代者时,也普遍认为他可能是一位男性。在遭受全社会轻视的背景下,女性科学家甚至会变得过于保守,以至于不敢抓住微弱的证据去发现很多重要的成果,毕竟当时的女科学家在那样的环境中是经不起犯错误的。
在中国,很多女性求职会听取家人的意见。在父母的观念中,科学研究不是一个适合女性的职业,所以他们会给女儿们不要从事科研的建议。很多女性也都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共识,在某一阶段主动或者被动的放弃科研,远离本来很有发展天赋的科研世界。众多女性在博士阶段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主动放弃走科研道路。
Concordia University大学Gita Ghiasi等人[2]研究了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女性研究人员的表现力。他们分析2008-2013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工程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的679338篇论文为样本,研究了974834位作者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关于男女科学家学术成果的一些研究结果:
(1)在工程领域,男性作者发表的论文占80%,而女性作者仅占全部论文的20%,在某些特殊领域,如航天技术领域,女性作者的论文仅占14%。
(2)然而,相对于男性作者,女性作者的论文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会更高,但是她们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却比男性作者的论文低,说明她们难以获得同样的关注。在多数学科中,女性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要远低于男性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3)有38%的女性学者与50%的男性学者,仅仅选择与男性学者合作发表论文,也就是说,有一半的男性学者和多数的女性学者,完全没有和女性学者合作的经历(或倾向)。
(4)最为有趣的一个发现是,通过分析合作网络发现,虽然女性学者研究成果的数量难以和男性学者相提并论,但她们更多的占据合作网络的中心显著地位。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Gita Ghiasi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优胜劣汰”法则在女性科学家中表现的更为显著:要想不被科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学者所淘汰,做科研的女性就必须做到极端的优秀。
毋庸置疑,女性学者在迈向科学之巅的征途上,的确存在来自生理、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压力。在科学的世界里,她们比男性面临更多的艰难险阻,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毅力和坚持。
今天,我们应该代表女性科学家自豪地说,她们是一个比男同事更优秀的群体,理应得到这个社会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参考文献
[1] 李敏:成功女性科学家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2008
[2] Ghiasi G, Larivière V, Sugimoto CR (2015) On the Compliance of Women Engineers with a Gendered Scientific System. PLoS ONE 10(12): e0145931. doi:10.1371/journal.pone.0145931 
如需转载或者合作请看下方↓↓↓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