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鸦片让我们沦为了被列强耻笑的对象;
今天,粉丝众多的一点点也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
无论是奶茶店老板,逛街的情侣,还是上班族和学生,对他们来说,一点点已经成了奶茶届的新宠,红遍大街小巷。
拥有众多顾客的一点点,不仅仅胜在了味道上;更胜在了它的营销策略上,一点点正是抓住了一个“瘾”字大做文章。
据媒体报道,一杯奶茶的热量等于5瓶可乐。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奶茶含糖量巨大,可还是忍不住喝上一杯,甚至在深夜也要买一杯。
不少网友调侃道:“冰是冷的,可以吸走热量,所以奶茶没有热量。”
可见,这奶茶比香烟还要吸引人。但无论如何上瘾,抵挡不住诱惑,奶茶还都只是一个饮料啊!
今天,网红奶茶一点点的官方微博突然发布了一条这样的信息:
(图源:微博)
这波操作立刻引发了网友的质疑,一点点怎么变成了“毒品”了?原本用嘴吸的一点点,变成了用鼻子吸?
并且下面还配上了一句话:“原本以为只试一次不会怎么样。”
网友表示:
“这不是缉毒广告经常使用的话术吗?一点点这是挣钱挣的不舒服了吗?”
吸奶茶和吸食毒品,都是相同的动词,但是,在使用对象上完全不同,一点点这波操作难道不是在误导消费者吗?
广受好评和欢迎的一点点,不仅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就连小孩子现在也开始喝上了奶茶,谁愿意让自己家的孩子和毒品扯上关系
一点点最开始是在上海发展,打着台式奶茶的名号,吸引了众多顾客,相比于一些高端价位的奶茶,一点点的确好喝而且不贵。
而且,经常会看到一点点外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小编第一次喝一点点就是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队,出于从众心理也排了20分钟的队伍
(图源:微博)
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这其中也是有小“秘密”的:
传统的台式奶茶店吧台一般都是一字排开的,力求快速出单,保证效率。但是一点点的操作线有些是“L”型,反其道而行。
“L”型的操作空间很大,工具分散,每个员工各司其职,所以经常看到一点点的员工跑来跑去十分忙碌。一个能用30秒出单的奶茶,在一点点这里需要等待大概1-3分钟。
(图源:微博)
经过社交媒体的反复宣传,自然成了一个十分火热的网红产品。
但是,一点点并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名声,在“网红”的名头下不知所以,竟然把吸毒概念也植入进了它们的文案中。
虽然有些人对一点点也是“上瘾”的,但仅仅是对它的口味而言,不是精神上的控制,奶茶和毒品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除了今天一点点踩雷引发众怒之外,其他公司的广告都是“谈毒色变”,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前阵子Big Bang团队成员TOP涉嫌吸毒,农夫山泉品牌紧急撤销广告照片。
涉赌前:
涉毒后:
但是,疯狂的粉丝并不买账,公然在微博下留言评论说:5-1=0,要求农夫山泉考虑粉丝的感受。甚至,还出现了引发了骂战。
还记得涉毒,介入别人家庭的说唱艺人PGone吗?
当时事情一出,无数的粉丝疯狂战队,给贾乃亮的家庭造成了莫大的困扰。在自己偶像面前,疯狂的粉丝永远不会停止她们追求的脚步,即使是吸毒,涉黄,一个普通艺人也会被他们拥向神坛。
一个公共人物的影响应该同他的社会责任相关联,难道那些被毒品拖累的家庭活该为垃圾广告和涉毒艺人买单吗?这些家庭本应该也有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我们的社会未免对这些事情太宽容了吧!
近日,美国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在某档非常火爆的直播节目中,公开吸食大麻,即便在美国这个对一些毒品持”合法“态度的国家,民众也未必会对毒品产生什么好的印象。
事后,特斯拉股价一度暴跌10%市值缩水近40亿美元,而高盛研报预测,特斯拉股价未来半年将会大跌30%
(马斯克)
就在马斯克公开吸食大麻的第二天,特斯拉公司2名高管辞职,包括人力资源主管和首席会计官。
对一个公共人物最有力的惩罚,最先是来自市场,而不是舆论
但在中国仍然会有人说是:小题大做,毒品的危害可能还未形成在这些人的认知中......
禁毒之路千山万水,记得纪录片《中华之剑》中说道:毒品不是一个人、一个警察局、甚至是一个国家能彻底根除的。
今年4月,《辛辛那提询问者报》由于报道了美国辛辛那提海洛因毒品泛滥问题而斩获了普利策奖
从这篇新闻报道中,记者用7天的时间记录了海洛因泛滥的现状:
周一 20人摄入过量毒品,4人死亡
周二 18人摄入过量毒品,2人死亡
周三 25人摄入过量毒品,3人死亡
周四 33人摄入过量毒品,1人死亡
周五 27人摄入过量毒品,3人死亡
周六 31人摄入过量毒品,0人死亡
周日 26人摄入过量毒品,5人死亡
在这里暴力和犯罪滋生,在街上发现已经死去的瘾君子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无数的孩子因为毒品而失去亲人流离失所,他们只能在福利院长大。
在辛辛那提医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母亲因为在怀孕期间吸食大量毒品,导致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瘾君子”,也被称为毒品婴儿
(图源:辛辛那提询问者报)
他们一出生便被毒品戒断综合征折磨,从出生就伴随着戒断反应,甚至会有毒瘾发作的症状——震颤,失眠,癫痫发作......
有人因为吸食毒品而骨瘦如柴,也有人因为吸食毒品皮肤被针头扎的千疮百孔,满是伤疤。
在辛辛那提的最后一天,在急诊室中,医护人员正在竭力抢救一个已经失去意识,马上停止呼吸的妇女。
(图源:辛辛那提询问者报)
医护人员不确定她的年龄,就连她在昏迷前究竟注射了什么也不清楚。可能是海洛因,但也有可能是卡芬太尼......
一般我们都听过的是海洛因,但是卡芬太尼比海洛因还要可怕,它的毒性是海洛因的40倍。因为它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主要用于动物的麻醉,一般人注射超过20毫克就会丧命
当医护人员尽力把这名妇女从死神手中夺过来的时候,她还在说自己只是喝醉了而已。
在美国辛辛那提,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上演,911的电话永远不会断
(图源:辛辛那提询问者报)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无数的缉毒警察过着隐姓埋名,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
他们确实是像电影中所演的那样,每天都要经历着生生死死,一不小心身份暴露,就会遭到毒贩的疯狂报复,全家都有可能受到灭顶之灾
在中国,死亡的禁毒民警平均年龄41岁,比我国人均寿命低32.5岁,比全国公安民警因公死亡平均年龄低1.8岁。其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68岁
他们看起来就和邻居家刚上大学的儿子,楼下卖冰棍儿的大爷一样,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中华之剑》中,缉毒警察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只是日常,夏天树林里的闷热、蚊虫的叮咬、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击垮他们的身体。
缉毒队员常见的一幕就是“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然而这还只是前奏。
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他们只需要拉响一枚自制手榴弹,就足以让好几名缉毒警当场牺牲。
为了缉毒工作顺利进行,很多缉毒警察通常选择便衣或卧底行动。很多卧底警察,考虑到安全原因常年不能与家人联系,家人甚至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有的卧底等到终于能和家人见面时,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年迈的老母亲看着被抬回来的儿子,上前去就是一巴掌:说好的我死在你前面的!随即哭晕过去。
也有的警员,在调查过程中不慎落入毒贩的圈套,被毒贩集团百般虐待后被控制沦为毒品的奴隶。昔日将毒贩按倒在地送进监狱的警官,最后变成了被曾经的同事抓捕的对象。
写在最后:
《门徒》有句经典台词:“生意是讲供求的,他们买,我们卖。我有叫他们吸吗?我有吗?我没有!是他们自己要吸!我又没逼他们!根本不怪我们!要怪怪他们。”
这么恶毒,这么现实!
在毒品面前,对所有涉毒广告都应该是零容忍,不为别的,为了千千万万原本幸福的家庭,为了那些牺牲在雨林中的缉毒刑警。
Ref:
https://mp.weixin.qq.com/s/qW87T90Sfc-EtiQtSu4Zgw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