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青年写在前面的话]
此文来自2017级北大工学院一位学生的母亲。寒假前后,看到她用心尽力鼓励很多中学生和家长,我很感动,顺口跟她说,记录一些文字吧,我分享给更多人。今天6月6日,高考前夜,她发来这篇1万2千的长文。逐字逐句读完,感慨万千。
我的孩子还在小学一年级,我们还没有经历如此惊心动魄的时刻,所以我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中每一个做法(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同为父母,读后感到深深的震撼。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考出自己的状元。谨此祝福今天走进考场的每一位追梦少年。
以下分享这位母亲的原文,值得耐心读完。
高考 札记
——写在2018高考前夕 
作者:陈华
梦……想
又在莫名的梦中惊醒:高考倒计时一周,该背的政史地都只背了一半,怎么办怎么办?不过我居然会孙猴子的把戏,拔一根寒毛变成数个我,然后给每个“我”派任务,这个背近代史,那个背世界地理,最厉害地背辩证法,但是!我手脚冒汗地坐在高考教室里,面前却摆着一张空白的理综试卷······英语考试,梦里很清楚是第一年用2B铅笔填答题卡,英语老师不知道强调多少次,我却连选择题都没看完,就手忙脚乱地在答题卡上胡乱打勾,完全忘记有涂卡这回事;数学考试,旁边有人偷偷塞一张纸条过来,欣喜若狂,偷偷展开,大大的几个字:你想上北大吗?考语文连作文题都没来得及看,老师已走到我面前收卷,我崩溃地大哭,在梦里歇斯底里。醒来,老师远走的背影很是清晰,悲痛欲绝的感觉仍在,却是“记得少年骑白马,转眼已是白头人”。
经常做这样的梦,不一定是在六月,要么总是迟到,总是找不到去考场的路,要么打开试卷,一题也不会;要么钢笔没水,要么黑墨水流出来弄污了整张试卷。梦中,高考从没顺当过,总是伴随沮丧、懊悔、紧张和伤心。有人说,做这样的梦是提醒你不断后悔过去的不完美,在潜意识里可能抱怨考试结果的不同而导致命运的不同。有时想,所以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倒流,重来一次18岁,重来一次30年前的高考,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想想而已,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现   实
进了六月,高考的样子越来越清晰。
先于高考来临的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六一。时间真是过得快,昨天还沉醉在六一的欢声笑语,今日就要面对升学的压力。不得不感叹,成长真的是一段猝不及防的经历,没有一点点准备,就要奔赴高考的成人礼。
樱花季的粉色许愿卡还在树下迎风飘摆,毕业典礼上的深情和不舍尚在眼前,可是,电台里的给高考生送祝福,朋友圈的接力倡议,小区里的温馨提示,“爱心送考”的志愿车队,各部门具体而微的服务,都在不停地提醒人们属于高考的六月实实在在地来了,孩子和家长们最不淡定的时刻也到了,都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比硝烟弥漫的战争更加残酷;这是一场没有鲜血的战争,却比血流成河的战争更加血腥。从去年六月那场战争中走来的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今年这份山雨欲来的失魂落魄和惊心动魄。
中午在食堂吃饭还跟同事们笑谈,不论孩子是怎样的成绩,家长们都绝不淡定,二本边上希望能冲下一本,一本线附近的想冲下211,211的想上985,985的想上北大清华,北清实力的怕失误,拿到北清保底分的怕考不到全省前列,自己的紧张只有自己懂,考场外的岸上人绝对不会比考场上的船上人轻松。作为过来人,我实在太了解家长们内心的电闪雷鸣,小心脏差一点的真的就hold不住了。
事隔一年,还是准备把那些充满焦灼和期待的日子记录下来,下面这些就是我作为一名2017考生家长的心路历程(流水账)。
“全能”老妈
回顾陪伴儿子一起走过的高中三年点点滴滴,觉得自己也在成长,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成绩和排名,也学会了从苛责到理解。但是高考毕竟不同于任何一次考试,从30年前自己参加高考到去年儿子参加高考,这种感觉越演越烈,高考已经不只是属于多少万考生的青春梦想,好像全体社会人都和考生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中国的“高考精神”,无论我们怎么以过来人的视角,站在怎样的高度,都不能否认,高考是一个阶梯,高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考试。在过去的40多年里,无数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奔向高考的路上,我与他并肩齐行,无问西东。时间排的满满,身兼数职,司机、保姆、厨师、陪读、家教、心理辅导师等等,就跟开了外挂、打了鸡血似的,简直所向披靡。“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说的不就是我么?
司机:可想而知,每天负责早送晚接。很多家长选择在一中旁边租房,我们觉得还是家里自在舒服,孩子学习起来也顺手,再说上下学也不是像大都市那样了不得的路程。我们就选择了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吃过饭在学校宿舍休息,晚上回家的这种模式。高三之后,觉得一个宿舍七八个人,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便在学校附近寻了家宾馆,每天中午去宾馆休息,下午放学还是接回家。
厨师:平常早晚两顿在家吃,中午吃食堂,但有时老师拖堂食堂饭菜没了,只有出去找小饭店,既不卫生又耽误午休时间。高三想着让他放学就能吃上,我就中午下班提前一点过来,占好位置,听着下课铃声马上打菜,等他到了食堂就可以吃,弄了几天,真心觉得学校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儿子倒安之若素,我很自责,初中高中天天在食堂里糊,高三都不能让孩子吃点可口的,即便是上班妈妈也算失职了。
我思索,要是接回家的话,上下学高峰期花在路上的时间都有一堂课了,且不说回家还要现做饭,那又拿什么时间休息呢?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中国最好的宾馆老板,宾馆里有一个闲置的厨房空间,他同意让我们使用。从家里带来电饭煲电磁炉消毒柜等,于是,我家的宾馆小饭桌就顺利开张了。后来先生说,儿子高考的分数里,起码应该有宾馆老板小苏叔叔的10分。高考出分那天我们特地去宾馆报喜,小苏叔叔也兴奋得很,搓着手不知如何表达,只会说“好好”。实际上儿子的高考分数里,又饱含着多少人的努力和坚持?一直跟他说,能考入北大,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自身的努力固然占了很重要的比重,但请别忘记成长阶段为你付出无数心血的课内外的所有老师、为你从小到大无私奉献的爷爷奶奶,如果没有他们,你将一无所是。当然还有和你一路风雨兼程的小伙伴,家门口每天为你“加油”鼓气的邻居,还有众多为高考“让路”的好心人……
每天早上先生送他上学,我到菜市场买菜,回家洗好切好备好料,装在保鲜盒里带着上班,中午11点半左右赶到宾馆,火速进入冲锋模式,儿子大概12点到宾馆,马上开饭。他不爱吃油腻大荤,鸡鸭鱼什么都不吃,所以我们家都是以快手小炒为主,为了营养搭配,我的小炒菜里品种众多,颜色丰富,比如一道韭花炒牛肉丝,除主材外,还有青红椒、干丝、木耳、香菇、虾仁、黄花菜等等,每天中午不同的三菜一汤,摆一摆,拍一拍,简单的日子也可以有仪式感。30分钟的打仗式简易中餐意不在炫技臭显摆,而是想昭示给孩儿一种做事的态度: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有志者事竟成。娃放学回来看到一桌子的椒红葱绿就眉开眼笑,故意配合做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模样,想来这也是他艰苦高三生活里的一抹温暖吧。我们曾经认为最难熬的时光,后来便成了最难忘的美好。
就这样,他的生活和学习没受到任何影响,早上起来有“司机”送,中午放学走几步就到宾馆,马上能吃到爱的美味,吃完还可以睡1个小时以上。下午再由“司机”接回,累了可以在车上打个盹。
陪读:不知什么时候起,儿子养成每晚八九点钟必须要睡一觉的习惯,趴在桌子上睡,然后少则一小时,多则两小时,叫都叫不醒,到半夜12点精神抖擞,凌晨两三点钟睡觉是常有的事。这样做的后果当然是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如此反复,每日循环。到高三后,他主动说妈妈我在你房间学习吧,你看着我不要我打瞌睡。哦,确定么?我的小书桌很小啊,你是一个人苦战太过孤独,还是想把奋斗的背影永远留在妈妈的记忆里?
好吧,儿子,我会是尽职尽责的小书童哦,重点时段死看硬守是必须的,看他有那个点头的意思时,马上叫醒,去练下平板撑或者刷牙洗脸。后来也许是中午睡足了,也许是我监督得力,他在高三时终于改掉了这个我们老家叫“上顿瞌”的毛病,晚上12点之前睡觉,每天睡眠时间近8个小时,比以前学习效率高多了。(题外话:目前进入大学发现他老毛病又犯了,晚上黄金时间睡觉,半夜又容光焕发)
家教:儿子前两年所谓搞竞赛把时间都花在数学和物理上,语文和英语靠天收,上课时间都拿来刷题,到最后竞赛没取得好成绩,但语文和英语也实实在在地荒废了。
英语本来是强项,口语和听力都还不错,出去比赛也拿到几个国奖,但是到高三前期考试成绩却一直不理想,只在130边上,突破不了。他也很苦恼,说是高中语法基本没听,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也从来不写,考试都是啃老本。原因找到了,当务之急是把语法过一遍,我没有在本地找老师的习惯,因为儿子从小到大也没有上过学科内辅导班。没关系,我有法宝,这个年代不是我们上学的那个时代了,手机和电脑可以解决一切难题,通过不断地找寻比较,我选择了新东方李辉高考英语十五天的系列教程,李辉老师讲语法不枯燥,有激情,很有煽动力。虽然官网还是收费的,但我还是get到了免费版本,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李辉的大部分语法视频,每天半小时左右,配合视频我在书店里又寻觅合适的语法训练,比方说看到定语从句部分,就配套做定语从句的语法作业。这个训练既不能太厚,又要有一定难度的,太厚做不完,太简单的起不到作用。记得高考后在一个一中准高三学生家发现了同样的语法训练,她说是英语老师推荐的,非常好。我简直佩服死自己了,书店里那么多浩瀚的资源,我的眼光就那么精准。在复习语法时,我固执地停了学校所有的英语卷子和作业,只做我买的配套练习,因为在地基不牢的情况下盲目加瓦是白费劲。等到所有的语法看完做完,也没有急着做整卷,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各个击破,比如说今天晚上做完形,就必须要做到一个不错,运气好可能第一篇就全对,运气不好五六七八篇。明天做阅读理解和七选五,后天做填空练改错,有针对性的逐个找问题逐个完善,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语法体系,在此基础上辅以“百词斩”背单词,还有适度的作文练习。这样分类训练了一个月,到寒假过后,他的英语成绩就稳定在年级前十了,我们开始做老师发的整卷,做整卷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薄弱点再分类练习。
再谈谈语文,语文一直是很多优秀理科生的硬伤,实际还是投入得少,但高考在即,数理化必须是多刷题的,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花在语文上,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像他这样基础薄弱的孩子,妈妈我只有出狠招放大招了。
我说的这些“偏方”不登大雅之堂,只能说高考冲刺阶段临时抱佛脚,还是建议孩子们从小老老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走正道才是王道。在我做陪读的时间里,我从高考题型着手,从网上下载了几百份资料,苦心钻研,终于打造出一套“家常版语文高考复习大纲”来,拿孩子们比较怵的诗歌鉴赏来说吧,网上一搜都能搜到各类诗歌的答题公式,复习资料上也有不少,但还是读起来不够系统,以前我让他记过,效果不佳。这次我把高考古诗鉴赏分成八大类也就是八个专题,比如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怀人诗等等,分类整理好答题模板,同时每个专题都找一定题量的练习,比如今天“咏物诗”做个七八首,是“托物言志”是“借物抒情”还是“借物喻人”?明天“咏史诗”又来个七八首,是“借古讽今”是“忧国忧时”还是“怀古论事”?亦或兼而有之?我在整合好多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扬弃,在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整理更新,把厚书读薄,他读起来简明易记,答题时击中要害,这也等于是把薄书读厚了。
就这样拿我的分类击破老套路,做着做着,各种答题公式就熟练了,下次碰上同样的题目就能直接排除或者直接带进,同时各种诗歌不断刺激也越来越有感觉,出题点都能一下子get到了。除了诗词鉴赏,其它类比如小说和人物传记类的答题模板复习资料上也有不少,大都讲得太繁琐,还没看就觉得头晕,我经过多次地充实、比对、研究、精减,最终版本只有两张纸,基本可以通杀所有的现代文阅读。
高考冲刺时我们做语文题是非常规的,没那么多时间一题一题地书写,一般都是他拿着题目,我看着答案,他说我听,我们再一起对着答案分析。至于文言文、古诗文情景默写等需要背诵和记忆的部分,推荐一个手机APP“高考蜂背”——高中知识听着记!这也是我无意中搜寻到的,像古诗文背诵这些,在熟背课文的基础上,洗澡、睡前选择单曲循环或者按序播放,不用刻意就逐渐巩固了。后来,我把这些资料也分享给了朋友们,别人觉得我很牛,什么东西都能找到,为什么?是我天生自带搜索功能吗?就像孩子手机里的海量游戏们,实际上很简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而已。
利用妈妈牌搜索功能,一个文科生天天在网上寻寻觅觅,顺便也找了许多理综的干货,一般是自己先过一遍,把好的筛选出来,他没事的时候用手机给他瞅瞅,好的小窍门及时记下。实际上在理综的学习上,许多方面和文科也是相通的,先分类再聚类,先攻各个模块,再做套卷,做套卷发现薄弱环节再分类刷题,强化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做题时不断积累大大小小的易错点,把错题的原因和不扎实的知识提炼出来,每次考试前快速过一遍。
理综最值得一提的是时间,他按照各科做题能力和做题习惯把考试时长分3个节奏,分别是快节奏、正常节奏和最慢节奏,我帮他做成时间分配表贴在案头,提醒平常训练和考试中按照时间表来做题,每次都把手表调到9点整(因为高考理综是上午9点),这样时针转动的顺序更熟悉,快节奏的120分钟,正常节奏135分钟,最慢节奏145分钟,怎么的也要留一点时间看选择题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再扫一眼自己的答案,是否匹配。
除了各类“屠龙宝典”,我还在淘宝找到了高考摸拟考试答题卡,平常在家做题用这个直接摸拟高考,跟高考答题卡稍微不一样的是,各大题答题区是直接留一大块空白的,所以每次他做题前,我就对照他准备做的那张卷子,把各大题的小题、答题线都用尺子画好,分值标好,这样妥妥的一张高考答题卡就诞生了!有没有很厉害呢?实际上直到高考,他的家庭作业和试卷都是我批改的,有许多家长说看不懂啊,其实对照答案没什么难的,孩子们很辛苦,家长们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有必要的。我们之间有个默契,他习惯不确定的题,就在选项前画个点,点越大越不确定,我就在答案上把对应的部分用红笔描出来,这样,他最后改错时就能一眼看到问题所在,节省了不少时间。
妈妈版答题卡
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就这样,我们一步步离高考越来越近,进入了六月。
棕子pk葱油鸡蛋饼
网上关于高考那些天吃什么穿什么的段子也多了起来,高考饮食注意事项上说,吃东西不要临时吃新东西,应该提前多少天吃,让胃有适应的过程。我先是看到“端午吃棕,高考必中”,说吃棕子有“正中”之意,正好棕子也是他爱吃的,我就狠狠地在莎莉文买了60个蛋黄肉棕,想着每天早上让他吃2个,正好吃到高考,希望他吃爽了,每天都能量满满。可是还没吃到3天,问题就来了,肉棕偏咸,吃后嘴干,要不断喝水,喝水多必然厕所也上得多。这时朋友圈里又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说高考时不要吃棕子,不利于消化。(当然我不会说我一个夏天的早点都是棕子了)
那早点应该吃什么呢?事实上儿子从小喜欢睡懒觉,睡懒觉的人早上起床迟,吃什么都不会香,也吃不下去,起床气还不小。早上不管给他吃什么,都是皱着眉头囫囵吞枣,所以这也是我前面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都要把中饭吃好的原因。
经过不断的试验田,蛋炒饭、面包、水饺、面条等等,最后他钦点了小葱鸡蛋摊饼加牛奶,确定后就延续到高考。
6月6日
进入六月,开始半天去学校答疑,半天在家,我的焦虑也逐渐增加,白天在单位表面淡定,还和同事们吹吹牛,也是说给自己听的,说有意瞄准无意击发,高考稍微看淡一点,或许会更好。但私下里神经都是紧绷着的,潜意识里还是恐惧——害怕他会答错一道不该错的题,比如一道英语听力就可能导致和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学无缘相见。
但再害怕日子还是要朝前走,6日的上午我们特地去墓地看望了外公,也是希望天堂里的父亲能给予我们力量,保佑他最爱的孙儿一帆风顺,儿子虔诚膜拜,约定拿到录取通知书再来汇报。
下午去看考场,考场在九中。说到考场,不得不说到中考,中考考场在五中,看莫言陪女儿高考的文章中写到看车牌号的段子,真是和我们中考时一样的心理,因为我车子尾数是717,我们一路看到7结尾的车牌就莫名的欢喜,都跟孩子一样叫:“看,前面又是一个7!”途中还看到了一个尾数也是717的,把我们那个兴奋哟,击掌庆贺!
先生知道考场在九中后,神秘兮兮地说,高考九中,中考五中,“九、五”是个很吉利的数字啊,然后九中在我们家的北边,说明大宝的意中“校”在北边,我说北边学校多了去了,他说以北京命名的大学只有那一个啊,这还是一个近三十年党龄的布尔什维克应该说的话吗?都走火入魔了。
我们在九中门中和儿子郑重合照留影。
当天有个小插曲,下午看考场时发现九中的桌子都是有坡度的,正常情况孩子书写时的角度正好坡度向内,但右上角贴好准考证号码的桌子却抽屉向外,这样写字时就很别扭了,我们有家长马上跟教育局的领导反应了,晚上家长群里还在说这件事,不知道第二天会不会调整,心里有疙瘩一晚上,还有希望明天早上不太热,希望考场路上不堵车,希望发挥正常,笑着走出考场。心里翻江倒海,表面轻松愉快,生怕影响到他。
6月7日
虽然昨晚上了闹钟,但肯定是提前醒了,早上弄好鸡蛋饼开始叫他,但我家的这位睡神直到八点才起,起来后照例闭着眼睛吃完,出发时都快8点20了。上车后,我体贴地甩给他一本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心里想着还可以抱下佛脚,哪承想他看都不看,随手丢掉,又继续睡。这小子,还是延续了以前早上上学的模式,一上车就睡觉,每次到学校门口都催着起来。从小到大,不管是本地还是去外地的各类比赛考试,都是在车上一路睡到考点。可今天是高考,糊涂小子心真大啊,你是胸有成竹还是没心没肺?想起我当年高考,考历史的那天早上,不到五点就醒了,心慌得很,拿着书觉得好多知识点都是模糊的,可能就是那个夏日清晨的记忆,直到现在还老是做书没背好就上考场的梦,每次惊醒都是一身冷汗。
进考场前,我还想多跟儿子念叨几句,姓名要记得写,水杯不要放桌上,实在要上厕所也不要憋,但又怕扰了他的步调,乱了他的方寸,到嘴边的话还是吞了下去。最后我们仨做了每次考试必做的许三多式挥拳加油,剩下的就只能对着背影祝福和期待了。
都说要等到开场后30分钟家长才能走,怕孩子有什么突发状况。考场外也有许多相熟的家长,有人说课桌调整过来了,心里那个结算解开了。家长们见面都笑逐颜开,但大家都清楚外表的嘻嘻哈哈掩饰不了内心的焦灼紧张。
高考第一天的重头戏应该是作文了。我开始不断地刷手机想一睹为快,实际上“一睹为快”用词不准,我就是想看看作文题对不对他的胃口,好不好写,平常准备的素材能不能用上。以前每次考试过后,他都马后炮地遗憾应该用这个素材用那个名人名言,一出考场都想起来了。确实,在45分钟内写完1000字,且不谈文采斐然,就是做到思路清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怎么办呢?在摸索中我们也是先分类再聚类,把高考作文进行主题分类,比如说美德、大国精神、励志圆梦等,在自己的素材库里找好的素材和名人名言一一对应,熟练后一敲定主题就能想到哪个素材,理想的素材当然是能一材多用的。
关于素材,一定是杜绝陈词滥调,小众点更吸晴,万能选手司马迁、陶渊明已毫无新鲜感,有网友笑评,“一到高考,司马迁就会被宫刑千万次,屈原投江无数次”;也不要写敏感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今天是国民英雄明日就可能就是阶下囚。写到这里,有点惭愧,我是太教条和功利了,早上才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说,高考作文还能不能呈现写作的浪漫?高考作文还能不能自由的挥洒?身处严峻、严酷的红尘,我无力也不能免俗。唯愿孩子以后的写作能变得美妙,变得浪漫。
快十点了,2017高考作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看到微薄上有人吐槽什么《一种美味》,我吓坏了,后来看清是浙江的阅读啊。全国卷的作文是从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共享单车……”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我的心放下一半。这个任务型作文时代感强,可操作性强,比如长城+京剧,可以讲述中国文化的悠久厚重,我们准备的大国工匠的素材可以用得上;大熊猫+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可以谈环境保护,也可以运用批判思维,以忧患意识来未雨绸缪,体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带一路+中华美食,可以写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共享单车+美丽乡村可以深入下,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到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都可以写,这个素材高考前用过几次了,他应该可以信手拈来;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可以写道德素养,承担意识等;特别是对于农村考生,可能写不了“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等,但对于“美丽乡村”、“广场舞”等还是有话可说的。
一眼望来,今年作文立意的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原则上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话题,关键在于把握所选关键词的内在联系。
我这边飞速模拟、排兵列阵,但熊小子在那厢是怎么组合的呢?他会不会只选了某一个关键词?会不会是选了两三个,但是又对他们间的有机关联理解不准,把握不透,导致内容松散呢?
11点30左右,学校门口人头攒动,家长们的眼光都聚在一块,目不转睛,生怕露掉自家的娃。终于出来了,先看脸色,还好,笑嘻嘻的。先生警告:“不要问他考得怎么样啊”,开玩笑,我怎么会?从上高中后,我基本不会这么无知了,小学的时候倒是放学一接上,就问考哪些了,小朋友会非常认真地扳着手指头说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全套说下来都记忆无差。长大了有时无关紧要的考试,故意问他怎么样啊?他狡猾地说不记得了,刚考过就不记得了,唬谁呢?摆明了就是不想说嘛。
回家路上,除了递水给他,问热不热,课桌调没调这些云淡风轻的话,基本一路无言,下车上楼的时候,他回首故作亲热对我笑了笑,虽然内心一万个问号,作文选了什么关键词?注意体裁和格式了么?但我还是什么都没说。
下午数学,每次考试时数学都相对紧张度稍低,首先不是第一场,第二不像理综容易出状况,但没想到,考完数学他是黑着脸出来的,坐进车里一言不发。后来班级群里老师发了信息,说数学题量大,难度大,让孩子们不要多想,继续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各类QQ微信群里也都在说着今天的考试,大家都众口一词地说数学不容易,我像拿到尚方宝剑似的,把手机递给正在案前伏着的他。不说还好,哪想着他红了眼圈叫了起来,你们懂什么,我本来可以都对的!
我再不说了,他自己默默地看理琮错题本。
6月8日
今天的重头戏当然是理综了,昨晚各个预备群里就在说,昨天数学难不是坏事,因为数学难,我们今天绝对会迎来李宗盛(理综胜)!早上一起来,照例在pku预备群里发了许多高考QQ表情包,比如考的都会蒙的全对,高考必胜等等,当然红包也是少不了要发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拼人品,求心安。这就像一场军备竞赛,现实的拼完了,就拼超现实的吧。如果考试因此而超常发挥,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家庭对高考有多么尊重,多么信任。
放眼望去,今天着绿衫的家长似乎明显增多,真真契合了“高考穿衣宝典”上第二天要穿绿——必过的美好期许。无论穿红着绿,旗袍马褂,不管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还是一路过关,红红绿绿的衣衫下跳动的都是一颗颗拳拳的爱子之心。等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一定会懂得家长的良苦用心。
临下车时,朋友圈又蹦出条消息说,高考宜穿耐克鞋,低头看见儿子脚上的大对勾,心里窃喜了一下。
又到11点半,家长帮们又聚在一起翘首以盼,有眼尖地先看到了:“理综貌似考得还不错啊,孩子们都在笑啊”。我马上看到了儿子和他们班的四五个同学一起谈笑风生的往外走。接到后,忍不住地问:“为啥这么开心,很容易么?”他回了句:“我不知道普通学校的孩子做这样的卷子是什么感受,太难了。”啊?这么难还这么开心?那你做完了么?“肯定没写完啊”,是在故意吓我么?好吧,我不问了。下午听家长们说,孩子们开心是感叹卷子太难,但大家都难就不叫难了。
中午回家后,各个群的小段子又出台了:本以为今天上午李宗盛会来,结果李宗盛太忙,派堂兄李宗男来,但李宗男因为档期不凑巧,也不能来,派日本亲戚礼宗太郎来了。目前形势看来,下午要迎接蔡英文!
高考已经接近尾声,各个群里都是一片放松,尘埃落定的样子。好像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默认为文理综考完,考试就差不多结束了,英语算附带品?我家睡神一直睡到2点10分都不起,要知道下午英语有听力要提前进场的呀,果真都当作是“菜”英文了么?
英语考生进场后,有一个画面近几年据说全国各地都会上演。我也亲眼目睹过,儿子在16年提前考科大少年班的那次,3点不到,家长们就特别默契自发地在马路上组成一道人墙,在听力30分钟时间内不让任何车辆通过,我看见不断地有家长在和驾驶员发生冲突。从去年开始,交警部门开始对各考点周边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摩托车、电动车下车推行,确保英语听力不受噪音干扰。人人关爱高考,为高考让路,这也体现了我们对知识的尊重,体现了更高级的人文关怀。高考不只是对学子十二年苦读的一次大检验,似乎也是对社会文明的一场大考,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陪考。
快五点时,考场外好不热闹,交警、辅警、志愿者们穿梭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送考的老师在校门口前笑迎弟子;家长们手捧鲜花期盼凯旋的战士。结束了,大家蜂涌出场,有孩子收到鲜花一下子有点懵,抱着花羞涩地笑着,但他心里一定明白,父母送的不仅仅是花,更是无尽的爱和恒久的祝福。
儿子出来了,我们拥抱。我以为,这一场考试过去,孩子会欢呼,会雀跃,可他说,没有如释重负,也没有欣喜若狂,高考果然只是一段人生的结束。
在九中门口,为他和发小拍了张合影以示纪念,纪念这场如约而至的青春洗礼,我们又看见远方有夏天,正来临。
 6月以后的日子
8号一考完,我们就到了北京,参加各类自招考试,8号晚上,班主任就在群里发答案说让估分,儿子有点犹豫问要不要估,我斩钉截铁地说不要估,还有好几场自招还没考呢?他也很开心地就不估了,看来都不愿意那么早地揭开面纱。
很多人都说高考前紧张,高考结束就好了,一切都收锣罢鼓。可是我怎么觉得我高考后更紧张呢?数学的阴影尚在,语文本来就是弱项且不稳定,偏偏还有“礼宗太郎”,前狼后虎的,叫我如何能淡定?高考以后,朋友圈里班主任、年级组长都在不断地发考卷和答案、名师评试卷等等,高考爱好者们也在不断地推出高考同题作文,“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的浙江题也在不断刷屏。是近乡情怯还是心里发虚?我的眼睛自动屏蔽了所有跟高考有关的东西,我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就不要想。拿语文试卷来说吧,除了7日上午的作文题,17年语文全国卷我一无所知,我不知道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是哪几篇?不知道现代文阅读是否像浙江那条草鱼一样变态?你能相信17年之前5年的语文卷每个题型什么题我一本全知么?
在考自招的过程中,送考的家长们在一起聊天,一提到高考,特别是数学,我马上就不好了,7日晚上他通红的眼圈一直让我不敢触。考博雅时碰到同班同学王小华的爸爸,王小华拿到清华领军优秀资格。他爸爸却一脸沮丧,说王小华要创造奇迹,就是拿到领优加分也考不上清华,咋回事?他爸哭丧着脸,说儿子把答题卡填错了,估分只有630多,我忍不住问了句:“数学估多少?”“数学还行,145”。数学145,还只估了630?搞得我们心里更没底,慌忑忑的。成绩发布那天,“创造奇迹”的王小华是创造了奇迹,直接拿了市高考状元了。
自招结束回宜的火车上,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给他报个港大澳大保个底?正在研究港大的招生简章呢,他在旁边说,“我没事是不是把分数估了呀”。我第一个反应还是不要!感觉撑到现在,为娘已经是强弩之末,我说还是等到回家,我上床休息你再估吧,好歹家里那张床能接住我的疲惫和脆弱。他讪讪地去了。
又过了一会,他又过来说:“我好象没那么差唉,数学是不太好,但语文选择只错了半题,理综选择题全对哎!(理综出分时选择还是错了一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啊,真的吗?你再仔细看看,好几天了,有没有记错?”“怎么会?”好吧,只有数学一门出状况,为娘心里好受多了。
6月21日傍晚,我们正和朋友在饭店里吃饭,高老师又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自招获加分30分!我激动地把短信大声读出来,朋友们也都兴奋地鼓掌,但鼓掌之后,都有点遗憾,要是再多点分多好,万一加30分还是不达线呢?哪怕再加10分呢?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6月23日,虽然有通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去学校看出分,是想让我们和孩子共同见证那一刻么?但我还是选择在家里、在床上看直播。这个时候只有家里那张床才能安放我紧张的灵魂和瘫塌的身体,电视上各路专家正在进行各类高考咨询,我怎么越看越慌呢?中间儿子打电话过来,说妈妈你来不来学校啊,谁谁谁的家长们都来了。这个时候让我去学校?确信你老妈能踩得住油门和刹车么?我还是继续长在床上好了。10点半左右省考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完全听不进去他们在说什么,仿佛在云端,云里雾里地眩晕、眼花、手脚麻痹,就等待从云端坠落的那一刻。儿子又来电话:“妈妈,我好像在全省前100唉,有份名单上有我们的名字,没有排名,只有名字”。大喜,挂了电话想想不对又追过去:“你确认上面的名字是市一中的徐小凡?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吧?!”
以下用儿子在“江小淮”中的一篇推送作为结尾吧:
“高考后的自招,我觉得也是命运使然。10日清华领军考试,136分的全国最高分数线让人望而生畏,我校参加领军的,除了良好和优秀,全都折戟沉沙。11日上午是北大自招,下午是博雅,一天考试10个多小时以上,似乎像我这样要考一天的不多。上午自招只考语数外,对理科生并不算利好,但做起来却似曾相识;中午没时间休息,又吃坏了肚子,下午博雅直接无感。果然,我是全省唯一拿到自招考试加分的理科生,而市一中4名博雅通过的都获得了加分,我却失之毫厘。
现在回想我的高中,如同体操比赛的平衡木,跳步转体时打了个踉跄,但最后一个后空翻落地时还是站住了,虽站得不很稳健。高考出分日的结果—673分,全校第四名,这个分数和排名中规中矩,不说省状了,市状也差之甚远,直接打脸儿时梦想。北大分数线当天就锁在677左右,我想圆梦,须得用自招加分30分,只有一个选择—进工学院。我想我之所以得不到博雅加分,是不是老天不给我犹豫的权利呢?果真是与工院随缘而生?——“原本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填志愿前,也曾有老师亲友劝我考虑清华,说在清华学习工科更有优势。但那样令人神往的北大我实在不愿放下,有对江小淮如数家珍的胡老师、妈妈般的高老师、一中那么多的优秀学长,我怎舍得?就感觉北大已经是我的亲人一样,离开它竟有撕心裂肺之痛。
再者北大工院在大一大二的教学中,数学方面和数院有同样的要求,即全校除数院之外唯一的数A。从职业规划上来说,本科阶段扎实的数理基础对顶尖竞争力的形成不可或缺,所以北大的厚重能够帮助我打牢根基,让我有能力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冲刺。
不知道是不是别人眼中最合适的选择,但我自己清楚,选择北大,是我眼中最正确的亦是不会后悔的一个抉择,我更希望能在我爱的地方,在我喜欢的氛围中,参与工学院的成长,为以后的人生开拓更多的可能。高山流水,我想它也同样在等待着我,我虽不才,又怎能抱憾缺席?于是我在志愿书上毅然地写下北京大学工科试验班,直到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往期推荐:
泥巴青年有思想的陪伴成长,北大校园的亲子纪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