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喜欢甚至羡慕孩子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样子,但有的时候,这种没有上限值的活力也会让家长和老师头疼。

不同孩子的“热情值”差别很大,有些孩子似乎永远都是跑来跑去永远停不下来。如果遇到耐心不足的家长或者老师,训斥一顿还算好的,扣一个“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的帽子,然后去外面找个天价早教班来“训练”一下也是常见的做法。
我们之前有聊过关于感统失调概念在国内被滥用的话题(点击阅读:感统失调训练,在未经证实又能赚钱的“疗法”上,我们又领先全世界了),颇得罪了一些靠感统概念赚钱的早教机构和自媒体们。但事实是,感统失调也好,我们小时候流行的“多动症”也好,这些被滥用只是证明了一件事情 —— 我们对于孩子热情自由的天性,缺乏足够的理解和管理方法。
在后台我们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孩子很闹,不认真听老师说话,很容易走神分心,是不是注意力缺陷或者专注度有问题?” 
其实我们和家长沟通后就会发现,这些孩子中的绝大部分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书、看动画片、玩某些玩具等等)的时候都可以保持比较长时间的专注。那前面提到的问题就和心理生理缺陷之类的没什么关系,只是孩子对这件事情缺乏兴趣,从而很容易分心没办法保持专注。

即便是专注能力更高的成人也是一样。听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就都昏昏欲睡想玩手机,不是群众的注意力有缺陷,只是因为领导的演讲能力太差劲。毕竟我们听相声的时候都很聚精会神的。
安静的问题也一样,家长和老师担心孩子太闹,没办法保持安静,并草率地将之归结于孩子有问题或者有缺陷。但更常见的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去努力引发孩子对于“安静”的兴趣
孩子拥有我们无法比拟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感兴趣,其实“安静”也不例外。通过适度的引导和鼓励,孩子是可以逐渐喜欢甚至享受安静的
在中国家庭或者学校教育中,往往缺乏对于安静的正面鼓励,而是负面呵斥,让孩子闭嘴。但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你对孩子大喊,他的安静只不过是因为恐惧和委屈,这种情绪不会让他享受“安静”,而正好相反,让他越来越反感这种状态。

那如何引发孩子对于安静的兴趣?今天介绍的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安静游戏/ Scilience Game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或者最好的教育体系,但蒙氏是我们最能与之产生共鸣的,除了个人经历之外,理科宅的世界观也是同蒙台梭利体系最为契合的,这并不是单因为蒙氏教育对于数学等概念的重视,更因为理科生最喜欢的“规则感”也是蒙氏体系中的核心。
在讲究规则和自律的蒙氏教育体系中,“安静游戏”是很独特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可以表现出蒙台梭利老太太的一个重要教育思维 —— 培养懂得规矩、尊重规则的孩子,以正面鼓励而不是呵责来养成孩子对于规则的亲近和喜爱,而不是恐惧。

安静游戏是怎样一个由来呢?蒙台梭利老太太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是这样回忆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安静练习呢?
有一天,我抱着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女婴到教室去,而女婴的母亲就在院子里站着。这个女婴被一个襁褓紧裹着,这是这个地区流行的风俗。
这个女婴的脸蛋丰满红润。但她之所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为她特别的安静。我要其他孩子跟我共享这种独特的感受,于是,我对他们说:“不要出一点儿声音。”然后我开玩笑地补充说:“你们谁也不能像她那样好。”
说完这句话,我惊讶地发现,我看到孩子们表情非常认真地看着我。他们似乎在专心倾听我讲话,并希望明白我到底在讲什么话。
“注意”,我继续说,“她的呼吸多么柔和,你们谁也不能像她这样平静地呼吸。”当我说完,惊喜的一幕发生了:孩子们一动不动地开始屏息了,教室内出现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安静,整个教室内都弥漫着一种安静的气氛。而我听到了钟的嘀嗒声,这是平时难听到的。似乎是这个女婴把这种气氛带进了教室。没有一个人发出有声响的动作。他们都专心致志地体验着这种安静,并在脑海中再现它。
所有孩子都十分安静地坐着,尽可能平静地呼吸着,脸上露出一种人在沉思中才有的神态。在这令人感动的安静中,我们都能听到远处,那极其轻微的滴水声、鸟鸣声。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自发地保持安静。他们并不是出于一种激情,因为激情只是一种冲动和外在表现的东西。孩子们的自发行动源于其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进行安静练习的缘由。
有一天,我想尝试用安静的方法来测试孩子听力的灵敏性。我让孩子待在不远处,低声叫他们的名字,并且规定:无论谁听到我叫他的名字,都一定要走到我面前来,走动的时候不要发出任何声响。
我认为,对孩子们来说,这种耐心等待的练习是一种磨炼,所以,我带了一些糖果和巧克力,来奖励那些达到这些要求的孩子。
在测试过程中,他们会踮起脚尖慢慢地走过来,并且小心翼翼地不碰撞任何东西以免发出任何声响。但达到要求的孩子们却拒绝拿这些糖果。他们仿佛在说:“不要玷污我们美好的体验。我们的心灵一直是欣喜的。不要分散我们的心思。”
这次小小的尝试让我认识到,孩子不仅对安静敏感,并且对叫他们的声音也很敏感,即使在安静环境中几乎很难听到这种声音。
后来,我又明白,对孩子们来说,每一项能纠正错误活动的练习,都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坚持不断地进行这种练习,可让孩子的行为举止日趋完美,而这仅仅通过言教是难以实现的。
孩子们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他们通过学习如何绕过各种物体而不碰撞它们、如何轻捷地跑步而不发出声响,变得更加敏捷、灵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能完美地完成这些动作而欣喜;孩子趣味盎然地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不断发展自己。
蒙台梭利教育的基础理念之一,是将孩子视为独立人格的个体,家长和老师所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适合、舒适的自由空间,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激励孩子成长。用安静游戏来进行自律性的训练也是体现了这个理念。
不同的蒙氏老师可能有不同的方式,但一般来说“安静游戏”的模式是:
  • 让孩子逐渐停下手头的事情;
  • 寻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做下来;
  • 保持安静,需要的话可以闭上眼睛;
  • 尽量长时间的保持安静的状态;
  • 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孩子熟悉的乐器来发出声音;
  • 最后老师可以轻轻地按照顺序说出孩子的名字,听到自己名字的孩子尽量保持安静的情况下离开教室。
在游戏中,也可能会用到铃铛、蜡烛或者提示牌这些道具。
安静游戏一方面是让孩子了解“安静”本身可以给人带来的快乐,当嘈杂的声音消失掉,我们的听觉反而会被放大,一些生活中平时会被我们忽略的声音,比如鸟叫、蝉鸣,远处的汽车或者人声,反而都变得更清晰。而这种特别的体验往往会让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这个游戏。
另外一方面,安静游戏的核心,则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律/自控的能力。保持安静的过程就是一种自律,而当小朋友从这种自律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趣味,那么就会让他逐渐了解“遵守规则”、“自控”本身并不是一件难过的事情,而是可以得到一些原本没有的快乐和成就感。
上面所介绍的标准的“安静游戏”是属于蒙氏体系中要求较高的,一般是在已经成型的蒙氏班才会尝试 —— 老师需要一段时间来对孩子的特性有所了解,孩子也需要逐渐熟悉上课环境,并产生信任和集体认同。
但这种将“安静”作为一种游戏的理念,是适合每个幼教老师和家长来学习和尝试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或者家里孩子的情况,规划出适合自己的游戏方式。
鼓励孩子对安静产生兴趣、并从安静中获得快乐。这可以是在教室或者家里完成,也可以是在户外。尤其是对于家长来说,可以更灵活的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寻找适合的方法。对于好动的孩子,或者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先尝试几秒钟,十几秒钟,然后再慢慢的延长。让孩子努力去听到更多被日常忽略掉的声音,保持更久的安静和专注。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是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同伴,而并非责骂批评孩子的“领导”。
蒙氏教育本身是一个经过上百年不断演变细化的庞大体系,但其中很多小的方式方法,比如安静游戏,单独拿出来,同样可以适合作为普通学前教育、幼儿园机构或者家庭的参考。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直接把蒙氏教育从课程到教具都搬到家里去实践的意义不大,也不实际。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蒙氏教育的理念,去理解蒙氏教育实践背后的意义,同孩子阶段性的成长相结合,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事情。至少比仅仅多掏点学费上个“贵族班”,然后就不管了,要有价值的多。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可以二胎了,但只要一个也很好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关于育儿和手机的真相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16岁创业的华裔少年,如何看学校教育体系问题 [视频演讲]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封闭就会导致侵害,幼儿园给家长直播监控吧
  • 红黄蓝股价已经强烈反弹,愤怒为何不能化为惩罚?
  • 波澜壮阔的第一太空时代,在这部20年前的HBO史诗剧里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