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预告的题目,和大家聊一下这些年在国内大红特红,似乎半个中国孩子都患上的,一定要去上早教班才能解决的一种神奇疾病 —— “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
因为这周北京暴雨,防蓝光手机屏的文章过些日子再发吧。
最近这几年,感统失调,成为了不少家长惶恐的来源。家里孩子发育某个方面不“达标”,或在学习、生活、运动上面有哪点不尽如人意,比隔壁老王家的娃差一点,那么这四个字的阴影就会涌上心头。早教班或者幼儿园的老师,也经常会给表现的稍差、不合群或者不听话的孩子一个“怀疑感统失调、去做训练吧”的建议。
相应的,宣称能让孩子进行增强注意力、改善各种状况、提高学习成绩的感统训练班的招生宣传,从学校门口到百度搜索的广告位都排得满满的。
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长、老师,甚至很多进行感统训练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可能还不了解“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医学上的疾病。即便在“感统训练”的发源地美国,这也不是一种被认可的治疗或者改善孩子发育问题的方式。
更不是用来给考试提分的。
感觉统合失调的英文是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也可以叫做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它所用来描述的,是在儿童成长中,身体对于处理某种感知出现的困难。
一些儿童会对于某种感知较常人更敏感,比如因听到某种声音,触碰到其他人或者事物而感到痛苦,或者出现动作不协调,无法感知自己身体部位在空间中的位置等问题。
“感统理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Anna Jean Ayres 提出,之后在美国的康复治疗师群体中受到关注和支持。感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感觉发展不足或者失调本身是一种疾病,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改善。

但可惜的是,即便到今天,感统理论仍然也只能被看做是一种“理论”,并没有在临床医学和生理科学的角度得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除了在中国)。
但已经发展出的一整套“判断感统失调问题”以及“收费训练提高成绩”的商业体系的中国不同,国外主流医学界目前还并未认可“感统失调”是一个独立的医学问题,也不认为孩子需要进行“感统训练”。
前面“感统失调”所提出的那些儿童发育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是目前医学界主流的观点是,这些障碍,并不是一种叫做“感统失调”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疾病所导致的,比如多动症、自闭症。感统失调只是一种症状,因此仅针对感统失调进行治疗和康复也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类比一下:就像如果我们的伤口感染了细菌,那么很可能会发烧,但发烧只是表现,真正的“病”是细菌感染,而不是发烧。仅仅去退烧也不代表可以治好感冒,需要更完整和全面的治疗方案。
感统失调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出现了感觉统合问题,那这很可能是因为他遇到了自闭症、多动症等问题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这种情况下用于治疗的方式也不是去进行“感统训练”,而是更有针对性的系统康复方案。

美国儿科学会的网站是这样描述感统失调的:
“... no convincing evidence has surfaced to prove that deficits in sensory integration are a cause of related disorders. Studies have not shown that sensory integrative training succeeds as a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DHD or learning or behavior problems. ”
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证明感觉统合的缺陷是相关失调问题的原因。相关研究并没有表明感统训练可以成功治疗儿童多动症或者其他学习、行为问题。
也与和国内一些医院已经开始随意开出“感统失调”的诊断,甚至开设感统训练中心相反,2012年,美国儿科学会在《Pediatrics/儿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美国儿科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
1,目前,儿科医生不应将感统失调作为单独的诊断结果。当这些感统症状出现,必须考虑其他发育失调的可能风险 —— 特别是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发育协调障碍以及焦虑症。适当地转诊至发育和行为儿科医生,儿童精神病医生或儿童心理医生。
2,儿科医生应该与患儿家长沟通和说明 —— 目前针对儿童行为和发育问题,感统训练的研究是有限的。
3,如果儿童的康复治疗师在使用感统训练,医生应教导家庭如何确定治疗是否真的有效。
这样一个在医学界还充满争议,没有得到认可的理论概念,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却成为了普遍性的认识。似乎整个中国医学界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不仅仅给大批的孩子挂上感统失调的牌子,也提供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比如上个月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上,已经刊登了这样的论文:
不管这家医院给孩子灌的这个6味de黄汤是什么,谁能解释一下“肝肾阴虚性感统失调”是个什么鬼?
为什么连卖中药的都要赶过来搭一下西方教育心理学热点的车?因为“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的概念,真的非常适合在无比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幼儿市场中捞钱。
前面提到的以美国儿科学会为代表的主流医学界也好,还是美国很多康复治疗师们支持的“感统学派”也好,他们所针对的,其实都是很少数的的确出现明确发育或者心理问题的孩子。而在我国被归为“感统失调”的宝宝中,绝大部分仅仅是出现了正常的、阶段性的发育问题,并不需要做康复训练。
只是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陷入“发育不达标恐惧症”不可自拔。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育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有谁是全面领先同龄人的(真有全面领先的家长也早陷入“早熟恐惧症”了)。因此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某一点不满意 —— 好静的孩子是认生,不爱动,不喜欢聊天,胆小;好动的孩子又是注意力不几种、爱分心、多动。
只要家长“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宝宝感统发育不好的“迹象”。而很多幼儿园、早教机构的老师,也很喜欢用“感统不好”来给小朋友下定论 —— 这样的话,就不是老师教的不好,而是孩子自己发育有问题,老师也有充足的理由对孩子“区别对待了”。
再加上感统训练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多陪孩子做运动和训练,也会多少有一些正面的效果。而这个时候家长可能就会看到“效果”而很开心。但他们不了解的事,这些进步,其实用不着高昂的学费和“专业”的训练。家长多了解一些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陪孩子多玩,多沟通、多运动、多出门,效果比去这些训练机构要更有效。
其实并不能说“感统失调”概念的兴起完全是坏事,至少它让很多家庭更关注孩子的发育,也可能让一些家长提前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自闭症等问题。
滥用“感统失调”的概念,必然会导致很多原本正常的宝宝,被扣上“感统失调”的帽子而增加无谓的心理压力,以及可能遭受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一些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问题的孩子,会因此被误诊为“感统失调”,从而错过最好的诊疗康复机会。
所以,对于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你应该了解到的是:
1,如果你忽略中文“科研刊物”上的海量论文,那感统失调理论和感统训练目前都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持,也并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主流的认可。
2,感统失调在国内是被滥用的情况,大部分目前被认定为“感统失调”的轻微状况,其实都是孩子发育中的正常情况。
3,严重的感统问题,很可能是自闭症、多动症、焦虑症等疾病的症状,因此需要更完整的检查和系统的治疗康复。感统训练可以作为这些康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能作为单一的康复手段。
4,无论是否有“感统失调”,家长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和辅导孩子,加强沟通,共同成长,一起游戏、运动,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这些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做到的,并不是“不失调”就无所谓。
5,真正的感统训练,并不是针对什么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某方面稍微有些欠缺落后的孩子,而是针对那些相关疾病的孩子的康复训练。针对目前被滥用感统训练的孩子和家长来说,这并不是适当更不是最好的教育训练模式。
嗯,还有原本在钱包中,后来被“感统训练中心”忽悠走的昂贵学费,也可以缅怀一下。
与发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发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全民缺钙背后,是一种心理惰性

  • 奶瓶用到1岁记得换杯子,太久会有健康风险
  • 育儿没有时刻表,不要天天掐着表养孩子
  • 口欲期、肛欲期,奇葩理论来自哪里?
  • 多大的孩子可以上游泳课
  • 宝宝爱吃手有危害么?何时如何停止?
  • 宝宝头发少、枕秃很正常,那怎样才要担心?
  • O型腿是因为纸尿裤,还是……?
  • 多补DHA就能让孩子变聪明么?
  • 美国宝宝的"平板支撑":Tummy Time
  • 儿童需要充足睡眠,睡多少算充足呢?
  • 贵人很多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要占1/5
  • 拉丁舞,性早熟和医生的小石板

  • 宝宝在用脚尖走路?那要注意什么

  • 母乳怎么也被“性早熟”了?

《儿科学杂志》: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ies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9/6/1186
美国儿科学会: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Pages/Sensory-Integration-Therapy.aspx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