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大学生属于这样一个时代:成为一名作家意味着需要理解如何在线上发布各种格式的创作内容,成为一名科学家意味着需要有利用可视化装置沟通复杂信息的能力,成为一名企业家则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在网络上分享企业使命和故事。
变化的就业市场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于2016年1月发布的报告,到202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当下工作中的必要技能在那时会有35%的不同。
科技的进步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更新个人技能的需求也在上升。多年未变、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往往会让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即发现所学技能早已过时。面对变幻莫测、弹性十足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系统需要对人才培养进行怎样的调整以应对挑战?
美国新媒体联盟认为,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界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补足的重点内容。
什么是数字素养?
按美国图书馆协会所给出的定义,数字素养指的是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来查找、评价、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它既需要科学技能也需要认知技能。这一定义强调了该素养的实践意义,它并非单纯地使用工具。
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新媒体联盟分别发布两篇以数字素养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对数字素养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采取的行动。基于数字素养本身的复杂和多样的含义,新媒体联盟没有对数字素养进行一句话的定义概括,而认为应有三个层面的数字素养:
●通用性的数字素养
普遍意义上的数字素养,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具备数字素养者,能熟练运用基本的数字工具,例如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云应用软件以及网页内容制作工具。
●创造性的数字素养
创造性的数字素养涵盖通用性数字素养的所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能生产丰富内容的、更有挑战性的科学技能,包括视频剪辑、音频创作和编辑、动画片创作、编程和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这一层面的数字素养还涉及数字公民和版权方面的延伸知识。
●跨学科的数字素养
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讲,数字素养能以适当的方式扩散到不同门类的学科课程。举例来说,社会学课程可以在线教授关于人际交往行为的内容,像社会网络互动的伦理和政治学知识,而心理学和商业课程则可以关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互动。
由以上三种数字素养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尽管从字面上看,对“数字”这一词的强调凸显了科技在教学和学习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数字素养的核心其实是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仅仅通过大学提供的课程了解如何使用移动设备、软件和媒体创作工具是不够的。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快速的过程,大学生们还必须具备能直接适应新的数字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不断掌握新的技能。而这也正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数字素养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明确目标,迎接挑战
数字化工具和媒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校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从被动的、基本的工具使用转向更直观、更具创新性的技术工具应用?
尽管已有不少高校在推广数字素养方面的实践案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战略层面往往没有对数字素养的推动积极作出承诺,也较少提供能覆盖全校师生的相关支持设施。个人或至多是单一部门,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导致高校在数字素养培养的规模和连贯性上出现欠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联盟提出了四个可供高等教育界参考的数字素养推广建议:
●参与战略实施
高等教育机构不能把数字素养的推广工作完全托付给某个部门、某位负责人或什么都不做。仅维持当前状态并非长计,高校需要积极推进数字素养方面的工作。一旦某个涉及数字素养的试点项目在推出后有比较好的效果,经过调查评价和再次修订后,学校应考虑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战略并进行更广泛的实施。
同时,校内图书馆和校外图书馆组织也应受到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它们将为高校在数字素养培养规划和标准的创建上提供关键帮助。
●关注学生的“生产者”角色
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学生们不仅仅是“知识消费者”,他们的“生产者”和“制作者”角色正逐渐变得明显。
正如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下一代计算机和创造力卓越中心的联合主任扬·霍姆依维柯所说:“未来的学生是制作者,他们需要做到的不只是用批判的视角理解问题,还需要针对问题做出解决方案。数字素养技能的价值贯穿于学术界的各个领域,我们通过提供一些最先进的工具来重新定位学生这一角色。”
创客空间是高校强化数字素养的极好途径。这一平台为有想法的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去学习、实验和创造新鲜事物。学生们作为创意生产者,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创客们可以完全通过网络线上交流和创作,虚拟创客空间也会逐渐从想象走向现实,这意味着有更多学生获得机会实践个人创意甚至由此创业。
●创建产学伙伴关系
高校应与科技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要求。数字世界快速前进,教育不能仍维持着松散的人才培养结构,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至关重要。高校管理者可以与业界领先的技术公司共同合作,探索数字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与相关项目的实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为学生提供关键性的数字素养方面的培训。
●发现更多协作机遇
各层级的政府、公共图书馆与校内图书馆、当地研究中心、博物馆等校内外资源,都可以被挖掘成为高校通力合作的对象,在信息共享、项目实践等方面携手共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内图书馆和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联系得更紧密。虽然图书馆一直是起着辅助支撑作用的机构,但图书馆员可以在数字素养的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过去的高校实践经验来看,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技能培训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分离开来,且使用的经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授方法。
和过去相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推出综合的数字素养课程,连续性地提供技能发展内容,还会对项目进行评估。这需要校内各部门之间有更深层次的项目参与,并在师生需要通过项目获得多大程度的能力、什么才算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图书管理员可以和教师一起协同设计课程项目,改进数字素养培养的指导方法。
当下21世纪的学生属于这样一个时代:成为一名作家意味着需要理解如何在线上发布各种格式的创作内容,成为一名科学家意味着需要有利用可视化装置沟通复杂信息的能力,成为一名企业家则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在网络上分享企业使命和故事。
在所描绘的这幅图景中,获得跨学科的数字素养技能是让学生拥有卓越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在提供必要工具和学习、实践机会以助学生把握技术潜力的问题上,高校使命在肩。
主要参考文献:
[1]Alexander,B.,Adams Becker,S.,and Cummins, M.. Digital Literacy: An NMC Horizon ProjectStrategic Brief. Volume 3.3, October 2016.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Alexander,B.,Adams Becker,S.,Cummins, M.,and Hall Giesinger, C..Digital Literacy in HigherEducation, Part II: An NMC Horizon Project Strategic Brief. Volume 3.4, August 2017. Austin,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就业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