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虢雪
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乎?
王颂蔚:我这弟子是匹傲娇的千里马
蔡元培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堪称少年得志。
1881年,23岁的蔡元培再次参加会试,从考场中出来后,他当即带着誊写好的文章去拜见乡试考官李文田。
李文田看罢连连摇头,认为蔡元培的八股文在写法上不合绳墨,更断定这样的文章难以取中。
这对踌躇志满的蔡元培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青年时代的蔡元培)
而当蔡元培收拾好行李,废然准备南返的时候,却忽然收到自己取中贡士的消息。
原来当时的考官王颂蔚在看过蔡元培的头场考卷后,觉得他的文章雄沉开阔,与流行的文风颇有不同,惊奇之下,又找来后两场的卷子,不禁拍案叫绝:“则渊博无比,乃并三场荐之,且为延誉(播扬声誉)”。
于是,有了伯乐的赏识,蔡元培顺利地通过了会试。
然而,两个月后的殿试,蔡元培却选择了放弃。
要知道,当殿对试成为天子门生,完成十年寒窗的最后一跃,那可是无数寒门考子的梦。
而如今,竟有人要主动放弃殿试?
蔡元培的解释更是令人惊愕:“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写得不好,留待下科殿试。”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蔡元培的字写得不好看,等我回去练一年再来考。
(蔡元培书法)

于是蔡元培先去了王颂蔚府上行了拜师、谢师之礼,便返回浙江。
一年后,蔡元培复试再获王颂蔚赏识,顺利通过殿试,中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就这样,王颂蔚慧眼识珠,认定蔡元培是一匹千里马,只是他或许想不到,他的这位弟子此后会成为一代伯乐,一手提拔了陈独秀、胡适之、梁漱溟、罗家伦、林风眠、刘开渠……无数的青年才俊,这些人日后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开宗立派,将民国天空点缀的璀璨斑斓。
蔡元培,就是那个绘制星空的人。
蒋梦麟:我的校长是北大校长,我也是
1894年,光绪甲午二十年,春。
27岁的蔡元培,通过馆试,跻身翰苑,授职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是一个起点,入了翰林院,也就意味着有了入阁拜相的资格。
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等待着蔡元培的是平步青云的锦绣前程。
也是在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冬天,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此时,已经大量接触西学并对维新派抱以同情的蔡元培深感官场黑暗和制度腐朽。他认为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于是,他毅然辞官回到绍兴,通过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校长。
这一来,便招来了不少的非议:放着好好的前程不要,躲在这小地方当教书先生,这人一定是脑子有病!
(蔡元培)

面对流言蜚语,蔡元培颇不以为然,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改革传统积习,推行新式教育的决心。
亲自造访当地名流,请他们出任教师;对于那些通晓外文的人才,他同样求贤若渴;《三字经》《千字文》已经落伍于时代,他更亲自组织老师编写《切音课本》等一大批新教材;他要求学生写日记,关心时事,接受新思想……
牛刀小试,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短短几年,绍郡中西学堂便成为当时绍兴藏书最多、教学仪器设备最好的新式学校,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培养了一大批拥有新思想的学生。这其中便有12岁的蒋梦麟(1919年,受蔡元培委托,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
在绍兴推广新式教育,也为蔡元培日后入主北大,掀起那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做了生动的注脚。
黄仲玉:我的丈夫有点酷
1889年,蔡元培娶了第一任妻子王昭。
和鲁迅与朱安的情况相似,这是一场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结婚前,蔡元培连王昭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王昭有洁癖,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不拘泥于细节,更有些大男子主义,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问题,他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
可惜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英年早故。
(蔡元培和第二任妻子黄仲玉)

33岁的蔡元培已经跻身绍兴名流之列,上门提亲的媒婆如“过江之鲫”。
不胜其扰的他写下一则征婚启事,贴在书房墙壁上。他提出了五条:
1、是不缠足的女性
2、是识字的
3、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
4、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
5、意见不和可以离婚
要求一出,媒婆们都傻了,这是什么条件?简直匪夷所思嘛。
也许,缘分这种东西就是要靠自己去找寻的。
有天,蔡元培在友人家做客,无意中看到一幅工笔画,画和字都透着一股不俗之气。打听下来,才知道作者竟然是江西大名士黄尔轩的千金黄仲玉。无巧不成书,这位黄大小姐居然完全符合蔡元培择偶的标准。
于是,在朋友的撮合之下,蔡黄二人结成百年之好。
这场势在破除旧习俗的婚礼也办得不同寻常。
蔡元培先是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然后又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来宾以“妇女解放”为题发表感想。
时至今日,我们却依然能看到“婚礼上儿媳遭公公狂吻”的闹剧,联想百年前的蔡黄夫妇的婚礼,怎能不汗颜惭愧。
1907年,39岁的蔡元培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在德国的4年时间里,他写出了《中国伦理学史》,此时的蔡元培已经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了。
这其中,黄仲玉的作用不容小觑。
鲁迅:这位同乡对我简直不要太好
新婚刚过,蔡元培同蒋智由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此后,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受孙中山委任,他成为同盟会上海分会的总负责人。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大学令》和《中学令》。
比起位高权重的蔡元培,彼时同为绍兴同乡的鲁迅就要惨多了。
祖父科考行贿案发后,周家家道中落,一段时间里,鲁迅都处在一种无业游民的状态。为了某个好些的前程,鲁迅决定离开绍兴到上海去发展,“想到上海去当编辑”。
就在他失意寥落的时候,蔡元培向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一如当年王颂蔚对自己的赏识那样,他认定鲁迅是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人。
鲁迅因此开始了自己长达14年的教育部官员的生涯。
从右到左:鲁迅、蔡元培、宋庆龄、萧伯纳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再次给鲁迅下聘书,让他在北大兼职任教,这样一来除了在教育部,鲁迅就又多了一笔收入。以至于此后,蔡元培担任国民党新政府大学院的院长时,专门为鲁迅安排了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
这是个什么职位呢?
也就是说,鲁迅根本不用从上海到南京去上班,更不做任何研究,每个月就能拿到300块。
如果没有这笔钱,鲁迅别说成为文坛领袖,就是在上海立足都困难。
他还请鲁迅代为设计北京大学的校徽。
这一切,都有赖于蔡元培的爱才之心。
193610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次日,年逾七旬的蔡元培亲往万国殡仪馆吊唁,并挽以一联: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葬礼上,已是学界泰斗的蔡元培亲为执绋,送别这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同乡。
伯牙抚琴有神韵,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同二人相比,亦不过如此吧。
陈独秀:这个老兄比我还秀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事,当时的北大盛行着官僚主义作风,教员是官僚,学员为的是日后当官,讲的内容都是忠君忠儒的封建文化和思想。
这种情况,必须大刀阔斧,对北大进行重新定位。
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要将北大改造成为一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真正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才,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蔡元培要以人才为突破口,为老气横秋的北大引入全新的空气。
于是,便有了一段段北大校长求贤若渴的传世佳话。
这其中,陈独秀是最早进入蔡元培眼中的一位。
(1918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门师生合影。前排右四为蔡元培,右三为陈独秀)

1916年年底,陈独秀正在办《新青年》,蔡元培极为看好这本思想进步的杂志,对它的主编陈独秀更是青眼有加。于是,蔡元培便天天守在陈独秀家。
有时候来得早,为了不打扰陈独秀休息,他便搬个小板凳坐在屋外等。
就连陈独秀都想不明白:像他这样一个没学位,没资历,要啥没啥的穷书生,你一个堂堂北大校长为啥非得请我?而且还要我去当北大的文科学长。
蔡元培对别人说:“翻阅了《新青年》,便决意聘他。”
陈独秀也有性格,说:“不干!因为正在办杂志。”
蔡元培回答:“那没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办好了。”
就这么,陈独秀被蔡元培“三顾茅庐”请进了北大。
陈独秀也没有辜负蔡元培的一番苦心,不久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首先以大魄力打开局面的就是陈独秀,这个才思敏捷、办事果敢的年轻人,成为北大革新的头号大将。
蔡元培的这份胸襟和气魄,无法不令人感慨:这样的人太少了。
陌上人如玉,国士世无双。
蔡元培正乃这样的国士。
罗家伦:君投我以木瓜,我报之以琼瑶
胡适刚被聘请进北大的时候,还没什么名声。
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后生,却领着北大最高的年薪。
1918年,胡适编著《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亲自为其作序,并大力推荐,胡适一举成名。
这其中,蔡元培的作用是巨大的。
这样一来,一些资历较高的人提出不满:凭什么一个后生却领比我们还高的工资?甚至有人离间两人的关系,对于这些,蔡元培依旧不以为然,两人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
一次蔡元培给发牢骚的教师们送了茶叶,唯独没有胡适的。那些人就暗中窃喜:看来两人的关系已经坏了。
后来那些人才知道原因,蔡元培的意思是: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有些人却嫉妒,动了歪脑子脏思想,茶叶能清肠胃,可助解毒。
总所周知,蔡元培和胡适都是红学研究的大家,两人在研究方向上产生过分歧,但这些分歧从来没有影响过两人生活中的友谊。
后来蔡元培请辞北大校长,辞职稿便请胡适来撰写。
蔡元培的不拘一格和胸怀气度深深影响了胡适以及后来的学子。
(蔡元培与胡适 、李大钊、蒋梦麟在北京西山卧佛寺 )
1917年,罗家伦报考北大文科,阅卷的是胡适,看到罗家伦的文章,胡适毫不犹豫给了满分,可这个罗家伦是个偏科严重的学生,他的数学成绩居然是0。
最后,胡适和蔡元培商议后,决定破格录取这个年轻人。
不出两年,罗家伦一跃成为“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五四宣言》。
12年后,罗家伦成了清华大学的校长。
巧的是,那年清华招生里也出了一个怪才,“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十五分”,罗家伦大笔一挥,录取。
这才有了后来的钱钟书。
君投我以木瓜,我报之以琼瑶。
正是有了蔡元培的慧眼识珠,才有了刘半农、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梁漱溟……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才有了人才荟萃的北大辉煌,更有了代代流传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文关怀。
杜威:他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要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设计。
蔡元培对中外的大学管理体制进行比照参考,建立了以教授为中心的治校体制,并设立涵盖了聘任、财会、审计……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制度,核心则是教授民主治理学校。
林语堂感慨道:“我深信凡真正的教育,都是风气作用。”
此时的北大已经掀起一股全新的风气。
作为校长的蔡元培亲自发起社团,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优秀的大学仅仅教书是不够的,科学研究同样重要。
在他上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大成立了文、理、法9个研究所,首开国内大学设科研机构的先河。
(黎元洪手签的任命书)

提倡白话文的胡适、陈独秀和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同台争论;因为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元培让胡适和梁漱溟同时开设同一门课程唱对台戏。有人戏称:当时的中国有多少学派,北大就有多少学派。
“不管有没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蔡元培要求北大的课堂对社会公开,出现了旁听生比正式在校生还多的情景。
虽然没有上过北大,但是这些旁听生里却出现了一批了不起的人物。
沈从文、丁玲、瞿秋白……
还有后来的毛泽东。
一时间,一个百家争鸣,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学府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胡适的老师,哲学大师杜威曾说:“世界上著名大学的校长很多,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但还没有一个校长像蔡元培先生一样,能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如此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生无愧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可以说,蔡元培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大学教育拉至能同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的高度。他亲手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也真正意义上为中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理念,他重新构架了中华文化,在黑暗的荒皦点燃一盏长明之灯。
此等功绩,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乎?
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抗战爆发后,蔡元培不愿随蒋介石去重庆。
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可能无法到达重庆,于是化名周子余暂居香港。
法币兑换成港币后,一家人只能靠着蔡元培一点微薄的薪水生活。
年事已高的蔡元培身体越来越虚弱,却没有余钱请大夫治疗。
1940年3月3日早晨,蔡元培起身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跌倒在地,当场昏厥。
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
照耀民国的学界的那盏明灯,熄灭了,永远的熄灭了……
没有房产,他生前还欠着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用的衣物棺木,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朋友帮付的,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而在自己临终的时候,却连普通人家都能办的起的棺木钱都没有,只留下一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蔡元培先生)

1917年,北平,晚来天欲雪。
一场改变中国教育史的演讲呼之欲出: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诸君为大学生,地位身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如今,低头走路的人再也不会去仰望天空了。有多少人已经忘记了那颗初心,忘记了来路在哪儿,但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抬头仰望星空,您手绘的星空就横亘在那里,从未流散崩离,终有一天,必将再度闪耀。
蔡元培先生,请您慢慢地走。
本期话题

你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才上大学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作者:虢雪,读者新媒体编辑。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编辑x虢雪  本期责编xkek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