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来,一波又一波医疗领域的焦虑,席卷了全中国所有的家庭。
从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火爆,再到因DNA检测引发的医闹。自上周末起,长春问题疫苗风波的产生,让几十万孩子陷入病毒侵袭的“裸奔”状态,使得全社会对医疗行业这场“突破道德底线”的乱象痛恨不已。
与此同时,中国医疗行业一个涉及50万人的现象,却极少有人知晓
他们被称作“试药人”,这个群体中,有的人身体健康,却以身“试药”,换取每月数千甚至上万元的报酬;有的人身患重病、经济拮据,却为了多一份生的希望成为新药试验的“小白鼠”。

但随着一批新闻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大学生为了“还网贷”这样的理由,频繁参与到“试药”中来。更可怕的是,在试药这个灰色链条中,从试药人、中介、药厂,每一环“都可能是造假者”。
新药试验中的造假,正在拿用药安全当作儿戏,这一切,让整个医药行业惴惴不安。

大学生成主力军:赚快钱偷偷试药

在全球医药领域,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每一款新药上市前,都必须进行一定次数的人体临床试验。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800多种新药等待进行人体试验,涉及到的“试药人”约50万。
在人体试药这个行业,由于来钱快、门槛低,报酬比职业卖血人高得多,从而催生了大批试药人。
起初,一些人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参加试药,有的人出于公益、为医学事业自愿参加。后来,由于短时间内能获取高额报酬,越来越多欠下网贷的年轻人,甚至是大学生,冲着一笔可观的费用,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女大学生为还上4万多的校园贷,选择试药赚钱
图片来源:湖南电视台《经视大调查》
仅仅是为了“谈恋爱、穿名牌、请客吃饭、买书考研等高消费支出”,懵懂无知的大学生们开始频频参加各种药物的临床试验。
全国范围内在南京、北京、上海等诸多大城市,都少不了他们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身影。
试药,正在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一项兼职。
一名学生网友在知乎的提问
截图来源:知乎
在大学生较多的朋友圈、校园群、兼职网站,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招募。打开QQ搜索试药兼职群,能出现上百个500人大群。群里不断有新人加入,询问试药信息,也有人退出群聊,不再参加。
不需要高学历、高颜值、能力强,不需要辛辛苦苦去上班, 只要有一副还算健康的身体,一次就能得到六千到一万人民币不等的收入,这对尚未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渐渐地,这些人开始像沉迷于吸毒一样,沉迷于试药赚钱。
一则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志愿者”招募信息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他们甚至不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就随便签字,也不关心试药频率过勤,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家长对此都毫不知情。
在湖南电视台记者的调查中,接受采访的数十名年轻人,无一例外都不敢将自己参与试药的经历告诉家人。
图片来源:湖南电视台《经视大调查》
在福尔马林和汗臭味交织的医院里,第一次参与试药的大二学生小娟(化名)全程保持着沉默,她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抽血区的长椅上。
一方面,小娟因为自己被视为“药物试验品”,产生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因为对所试药物的信息匮乏,她对药物究竟会在自己体内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着无法言表的疑虑。
就在抽血区的窗口,一直保持冷静的小娟,因为恐惧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她又暗暗安慰自己“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不会有差错的”。
然而,试药有风险的阴霾从未散去,一位20岁男孩在参与消炎药试验后,体内产生抗药性,生病后吃消炎药不再起效。
这些为了赚快钱透支生命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看似找到一条“捷径”可以填补财务的亏空,却忽视了为此付出的健康、时间和精力。
《我不是药神》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面对困境和诱惑,有人说“缺钱”让这群年轻人丧失了思考能力。
但细细想来,真的只是缺钱这么简单吗?

病人赌命试药

有些人为了赚钱“拿命试药”,有些人“拿命试药”则是因为“不试药,命也没了”。
因为《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癌症患者群体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中国的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国外的最新药物往往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然而“救命稻草”不是想用就能用得上。
除了昂贵的价格,在国外药品进入国内之前,从临床试验、申报、审批到进入市场,走完整个流程可能就要花去数年。
图片来源:电源《我不是药神》
对生命以月甚至以天来计算的晚期癌症患者来说,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于是除了海外购药之外,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试验,成了患者最快用上“神药”的办法。
北京一所高校的微生物学专家谢教授,就属于这样的群体。在花费了一百多万治疗癌症后,53岁的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成为新药临床疗效试验项目的志愿者,俗称“试药人”。
7月13日下午,谢教授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去做临床试验的用药评估,多年来的治疗,手腕上留下了很多次抽血、输液导致的针眼。
摄影 :李华良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今天,是谢教授参与试药的第217天。
在经历过三次病危、切掉了大部分肝脏、双肺多发大小肿瘤三十多个之后,一再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谢教授认为,能有机会参加国外最新药物的试验,“根本不会考虑风险,能活命的机会十分难得,再说那些风险也远远比不上体内癌细胞膨胀的速度”。
每一次试新药就意味着一次新希望。
带着这样的想法,谢教授在2017年线上报名,经历了至少三次的商谈、审核,最后才签了《知情同意书》,参加针对“既往接受过全身治疗的亚洲晚期肝细胞癌受试者的随机、双盲、III期研究”。
全球范围内,针对新药进行的人体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I期:在健康人群中间进行毒性试验,确定多大量才是安全量;
II期:在临床病人身上试验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II期:总结前两期的临床数据,新药可报批上市,然后招集更多病人进行临床试验,以让药物达到成熟的广泛应用;
IV期:国外要求做,国内无强制性要求,部分财力雄厚的医药企业会扩大病例来做新药试验,进一步观察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
9年的抗癌经历,让谢教授对癌症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掌握得非常充分,他试验的这款药物在国外已有疗效证实,只是价格昂贵,并且还未进入国内。
“进口靶向治疗自费药30多万,以后每年自费药物还需要至少8万元。” 即便谢教授属于收入还算高的人群,自己承担治癌费用,也显得有些吃力。
当天价抗癌药拖垮了无数家庭,能够入选试药小组,谢教授感到很幸运。
《我不是药神》电影截屏
然而,入选并不意味着得救。
在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前,医院方详尽地提到了受试可能导致的各项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的副作用。并且,由于是“双盲试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中,有33%的人群注射的是安慰剂。
虽然谢教授并不知道进入自己体内的是药还是盐水,但他凭感觉认为,给自己用的是药。
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截图)
输入疾病或药品名称获得临床试验详细信息,联系招募的医院
(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
谢教授参与的人体试验围绕着每三周一次的输液进行,每隔六周他将得到一次“免费体检”,其中包括拍片、抽血、验尿等检验项目,这些检测全套做下来,在平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对谢教授来说,新型药物的确带来了效果,眼下除了声音嘶哑、面容枯瘦,谢教授精神状态很好,很少有人能看出,他是位与肿瘤抗争了9年的肝癌晚期患者。

黑心中介捞钱忙 数据造假严重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尤其第I期试验都逐渐转移到了费用更低的国家(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因为此阶段仅需要身体健康的人充当试药者。
中国临床试验专业网站的负责人王金海(音译)表示,“中国作为临床试验地点的诱惑在于,它能够在短到不可思议的时间内,找到很多试药者,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在多到不可思议的试药者背后,不得不提中介的作用。
截图来源:搜狐视频
一方面试药“来钱快”,与此同时,推荐别人参与试药的“中介人”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在中介公司提高推荐费的鼓动下,那些曾参与试药的人转而被中介公司招徕,成为了“联络员”。
一家媒体在暗访某试药基地的过程中发现,中介公司大肆向“试药人”鼓吹赚钱容易,却对风险只字不提,每每吸引来更多的“试药人”,“联络员”就会获得一笔从600-1000元不等的“推荐费”。
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介公司眼中最容易鼓动参与的群体
图片来源:湖南电视台《经视大调查》
面对记者的暗访,这位名叫慧慧(匿名)的联络人毫不避讳地提及自己“忽悠他人”的经历。
“忽悠”别人参与,却完全回避试药风险,最后自己从中赚钱,这样的中介公司和中介人,完全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图片来源:湖南电视台《经视大调查》
“北京XX医院招募试验,男,体检时间:12月9日。药物XX,点滴,连续四天,费用5600元,另补助1000元。”
类似的试药招募信息每天都在微信和QQ平台上传播,从受试者、中介、到药厂,身在试药灰色链条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其中每一环的人“都可能是造假者”。
在职业试药人群中,流传着一个公式:报酬÷天数=药物危险性。很多时候,试药人都以金钱数额的多少来考虑是否参加某一次的试药。
然而,当遇到这些无良的黑中介,这则残酷的公式再也无法参考。为了防止试药人在计算公式后出于恐惧而选择放弃,中介会主动把报酬压下来,这样一来,试药人反而会因为钱不多,放心参加试药。
图片来源:湖南电视台《经视大调查》
由于医院规定,同一个人参与一次药物试验后,3个月之内不能参加其他的临床药物试验,这样身体才有机会把药物代谢出去。
对于试药人来讲,他们往往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为了让他们成功通过体检,每位“联络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因为只有试药人成功试验,才能拿到钱。
在金钱的诱惑,黑心中介包庇“试药人”频繁试药,甚至协助他们弄虚作假,在体检时蒙混过关。
吸烟的人想通过尿检,就在尿检的时候滴一两滴白醋;
用10倍药剂量的联苯双酯应对饮酒问题,这样转氨酶就会变成正常值;
在胳膊的针眼上涂些粉底液,在另外一家医院蒙混过去;
在护士面前吞下药物,等到她离开后再吐掉。
这些都成为了试药圈内不成文的潜规则。
图片来源:搜狐视频
很快,在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击战中,问题开始浮现。
2012年,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Bristol-Myers)在中国进行了抗凝血剂临床试验。然而,新药却足足延迟了九个月才上市。
究其原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做法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存在操纵报告数据、未遵守操作规定、隐瞒副作用等问题。
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
图片来源:Google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2016年3月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自2015年7月以来,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占要求自查核查的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总数的73%。若扣除165个免临床项目,这个比例则高达81%。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每一种新药的诞生都需要一大批试药者,也正是这些试药人,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着卓越的贡献。
在西方,药物临床试验被视为一项极其严肃而崇高的公益事业,那些敢为人先、愿意为人类健康而自我牺牲的试验者,常常让人肃然起敬。
图片来源:vice
与此同时,专业人士表示,医院能够进行临床试验的药品,均经过了完善的动物实验、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环节,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证明了90%以上,因此试药人的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自愿试药者所承担的最大风险是来自个体差异。
只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破坏行业规范的行为比比皆是,为整个医药行业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早在1999年,我国对试药行业的整顿规范就明确规定:
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前必须经国家药监局审批,并且只能在经过国家考核确认的临床药理基地进行;
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试验期间可随时了解与其有关的信息资料,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等。
任何一款药物在中国的上市都需要这五个环节
截图来源:搜狐健康
其实,严谨科学的试药流程早已制定,也许我们最欠缺的根本不是规范,而是规范的执行吧。
参考文献:
【1】http://jalr.org/
【2】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
【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resources/trends
【4】试药人:命看造化,我只看钱 | 人间
【5】我们没有药神:曾花百万保命,如今拿命试药 | 谷雨实验室
【6】“试药人”内幕调查:中介避谈风险鼓吹赚钱快,年轻人成主力 | 湖南电视台
【7】试药人受控中介 调包尿液通过体检 | 新京报
【8】职业试药人:一周轻松赚几千 副作用让人悔恨终身 | 网易
【9】“辉瑞”试药者之死 | 南周
【10】内幕试药产业链揭秘:试药人普遍为钱 | 新京报
【11】一定要用人体试药这种不人道的方式吗?| 果壳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扫描二维码
说姐带你进群
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