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前段时间朋友分享了我好多孩子躲猫猫的图片,我和她看完都是一通大笑。然后我俩自娱自乐给图片配了文字,今天就分享一些让大家一起乐一乐。不过大家记得往下拉,笑过之后还是有一些育儿干货要分享的。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原创)
哈哈,怎么样?这些看完不笑算我输。相信这些图片里都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吧。
孩子为什么不会“躲猫猫”?
这个估计是所有家长都有的疑问吧。记得小D第一次和她爸爸玩捉迷藏,就是原地站着蒙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具有“游戏精神”的老公,一直在和我说,你说是她傻,还是她以为我傻啊?
哈哈,其实都不傻,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4岁前的孩子还未“去中心化”,也就是不会有转换视角的能力,无法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这些体现在争抢玩具、不被满足就大哭、总是说不等情况,是很常见的。
但“躲猫猫”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他们只从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认为自己看不到了,找的人也看不到了。像下面这张就非常典型,躲在明处还不忘把自己的眼睛捂上。
那需要教他们怎么躲吗?
这估计是很多人第一反应会做的事情吧,看到孩子躲的那么明显,或者永远只躲一个地方,只用一个套路,马上就会告诉她,“你要躲这里,你要把脚藏起来”,等等。然后很经常的,孩子就会不想玩这个游戏了。

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认真了你就输了”的案例,父母总过于关注这件事本身,希望把它做对,或者教会孩子做对,但却忘记去思考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即使没学过心理学,其实我们都知道,玩游戏这件事就是大家开心,在游戏中加深亲子联结。只要过程你和孩子都享受了,其实规则或者对错真的都是次要的。
玩好躲猫猫,促进自信,改善叛逆
我曾在《要!不要!怎样都不爽,这三点巧妙化解孩子的“选择困难症”》里提过,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的八大阶段中提出,2~4岁之间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虑相对发展的阶段。
在探索自主性的同时,他们内心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对于自己的自主性、对于这个可以独立探索的世界充满了羞怯和疑虑。
这个阶段对于孩子今后形成自尊自信人格非常重要,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需要不断去学找确定性。除了日常互动外,其实游戏也是可以给予孩子这份确定性的,而躲猫猫就是很好的方式。
当孩子躲起来时,我们需要多拼演技,即使再明显,我们也要假装找不到孩子,最后“央求”孩子出来“哎呀,宝宝呢,宝宝去哪里啊?妈妈找不到宝宝了”。
而当我们躲起来时,需要尽量不明显,让孩子“找到”我们,“宝宝又找到了啊,怎么每次都找到呢”。
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收获很多很多孩子开心的笑声,而这个过程也是在给予孩子赋能:“我有能力隐藏自己,我有能力找到他人”。
我们经常说“可怕的2岁,恐怖的3岁”,其实所有的不配合,归根到底都是没被赋予长大的权利。多让孩子体会“我有能力”,他们叛逆的机率就会少很多。
躲猫猫还能克服“分离焦虑”
说个题外话,如果你家孩子有分离焦虑症,躲猫猫也是很好的方式。你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找不到孩子的时间,然后说,“妈妈都急死了,怎么找不到宝宝了呢,妈妈想哭了,宝宝你在哪里啊?”。
然后等到孩子自己出来后,又亲又抱,和她说,“妈妈刚才难过死了,怕再也找不到宝宝了,原来宝宝永远会回来的”。
这些对话其实都是说给孩子听的,离开是会难过不舍的,但离开后还会重逢,重逢就会很开心。这份认知可以让孩子更快度过“分离焦虑”。
下次再和孩子玩躲猫猫时,请记得~~~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上周文章回顾
2、小游戏,大作用
3、陪玩关键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