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场学院
专业的影视教学平台
去看《我不是药神》,本想好好笑一场,谁知哭得哗啦啦。真是好片!
这部影片的成功不是偶然,与好莱坞高票房经典《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有实在的口碑基础。
五组关键比对
1. 真实的力量——【真实人物故事改编】
——《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为慢粒白血病患者们代购印度格列宁
——《辛德勒的名单》原型奥斯卡·辛德勒,二战期间救了大量犹太人
2. 扎穿人心的话题——【死亡、金钱与拯救】
——《我不是药神》高价药与保命的难题,死亡、亲情、金钱不断触及人心的底线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惨遭600万大屠杀,拯救生命的崇高超越了一切
3.相似的故事架构——【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性本善”逐级跃升】
主人公并不是一出场就很高尚,恰恰都是渴望赚大钱又怕危险的普通人,普通到每个观众,都可以觉得他和我一样。
而后续随着故事层层推进,人性的高尚面开始逐渐显现和不断升级,那些触发人性升级的契机,在挑战人底线的同时,是那么能直达人心,可以让每一位观众觉得,如果那是我,我也会这样。
——《我不是药神》全片两小时:四级人性升华过程
——《辛德勒的名单》全片三小时:八级人性升华过程
《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的四级人性升华,与药价、销售区域直接相关:
  • 药价定在3000-5000元/瓶,只卖当地人——此时的他是关爱自己亲人,渴望赚钱,顺便兼顾道义的普通好人:关心老父、爱儿子的穷爸爸,为给老父凑手术费,明知走私违禁药犯法,冒险走私;钱赚多了逐渐膨胀,差一点把思慧睡了,在看到思慧的孩子后又歉疚地离开;在意识到危险即将扩大时,为自家老、小考虑,把获利丰厚的代理权转给骗子,不再为病患们把关药价;
  • 药价定为成本价500元/瓶,只卖当地人——此时的他是不为牟利、只为救人的更高级好人:在自己不愁生计的情况下,因同情无药自救的患者,开始重新走私违禁药,不为赚钱;只卖当地人,是为了低调自保。
  • 成本价已升至2000元/瓶,而售价仍定在500元/瓶,只卖当地人——此时是贴钱救人的大好人,不仅不赚钱,还自己贴钱,按他的话说“算我还他们的”;还是低调自保。
  • 亏本价500元/瓶,扩展至卖给外地人——此时是不重自保、贴大钱救人的巨好人,不仅要贴更多的钱,且不打算自保,他已将儿子送出国到妈处,自己做好了出事坐牢的打算。
《辛德勒的名单》主角辛德勒的八级人性升华,与金钱、个人安危直接相关:
  • 一开始抢占犹太工厂发战争财,只因犹太工人工钱低,而大量使用犹太工人;此时,他器重的犹太经理兼会计斯特恩,借机救了一些犹太人,而辛德勒本人则忙于泡妞和挥霍——此时他只是一个想赚大钱、爱享受、怜香惜玉、对犹太人冷漠的普通人。
  • 当一位当面感谢过他的犹太独臂老工人,被纳粹兵打死,他有了初次内心触动,向纳粹军官提出“这是我的人”,并强调独臂老人很有用;之后他又救出了被纳粹送上死亡列车的犹太经理斯特恩——此时的他已产生“这是我的人”的观念,对走得近的犹太人有了感情。
  • 当辛德勒看到纳粹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自己工厂里空无一人,内心有了很大触动,开始以杀熟练工就是损失钱为理由,要求不能杀自己工厂的人,还用重金争取到让工人回到集中营外的原工厂工作——这阶段,是在不危及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挣钱同时,顺便救“原来自己工厂”的犹太人。
  • 之后在犹太经理的要求下,额外偷偷救了少量原非自己工厂的犹太人出集中营,到自己的工厂工作——此时,偷偷救少量其他犹太人,意识到危险加大,但犹豫后还是会救。
  • 辛德勒用“宽恕”的观念去影响杀人最厉害的纳粹军官歌德不随意杀人;允许工厂里的犹太人结婚;当着纳粹军官们的面,轻吻犹太女孩和女人,又为火车车厢内犹太人喷水解渴,因此入狱——此时,明知危险,但逐渐公开表现对犹太人的尊重和同情。
  • 当地纳粹兵撤离前,焚烧犹太人尸体,辛德勒被此前特别专注过的红衣服女孩的死震惊;而他最仰赖的犹太经理,也将踏上死亡列车,向他告别;犹豫再三后,他决定用钱买命,还去动员其他工厂老板。当他买的犹太女人们因文书错误被送至别处,又前去用钻石交换这些人重新回来——此时,开始真正触及自身巨额利益救犹太人,即贴钱救人。
  • 他以制造坦克大炮的名义买下这些“熟练工”,却在战争结束前,不让工厂制造出一枚炮弹,花钱把工人养起来,又花钱摆平看管他们的纳粹军人;当纳粹军方催逼炮弹时,为了不使市场炮弹总量增加,转而购买别家的炮弹给军方,直至自己的几百万积蓄全部花光——此时已到了贴大钱救人,且决意不为纳粹战争出力。
  • 等到战争结束,工厂里1100名被救下的犹太工人,向他奉上特制的戒指,刻有犹太法典中的一句希伯来语: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他因感受到这个分量而慌乱,深深忏悔自己以前的挥霍,后悔应该把仅剩的车和徽章也都卖了,用来救更多的人——此时,他被信仰的神圣感笼罩,由衷忏悔,后悔没把家底全拿出来救人,人性的光辉达到最亮点。
4.心理过程的真实再现——【人性有正反两面】
两部片,都是在个人利益和个人安危上,不断挑战男主角的底线,在反复犹豫后才作出选择。
具体表现为,每一次被要求做好事时,当下的即时反应,都是先意识到对自身的威胁,理直气壮地大声否定这么做,但之后又因于心不忍等原因而去做了这件好事,然后越做越多——这正是每个普通人在遇事时的最真实反应。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是他,有代入感。
——《我不是药神》男主常说的就是:我要赚钱;我也上有老,下有小,低调点
——《辛德勒的名单》男主说的则是:战争让我发财,要赚大钱回家,救犹太人太危险
5.打动前先软化——【软化人心元素的借鉴和创新】
如果观众的心是冷的、硬的,就很难被打动。使用足够软化人心的元素、桥段,才能在适当时打动人心。
例如:生活中对金钱的需求、家人间的亲密互动、妈妈为了女儿的无限付出、女性角色(妻子、女儿、老太太)的苦苦哀求、对绝症或杀戮的无奈、对老弱病残的同情、宗教信仰的纯洁圣神等,在这两部片中都被很好运用。
而且,同一元素,在两部片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发挥,例如,同是“God Bless You”表现方式:
——《我不是药神》中患者之一的神父,老实本分又无奈得让人可怜,一个非搞笑角色,却贡献了不少笑点;他常说God Bless You,在由衷感谢、常规应付、略带嘲讽等不同语境下,他都讲这一句,但不同的语气、眼神、表情却能表现出这句话不同的内涵。有趣!
——《辛德勒的名单》中讲God Bless You的,是当面向辛德勒表达真挚感谢的独臂犹太老工人,简短的见面过程,他极其诚恳得讲了三遍这话,辛德勒心声歉疚,之后他的死,促成辛德勒的第一次心理转变。
由此可见,《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不是偶然。不论是巧合,还是有意借鉴《辛德勒的名单》,都再次证明了,这种经全球观众眼泪验证过的高票房影片的成熟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我不是药神》的难得之处,还在于,除了以上五大关键外,加入了许许多多自己的创新,从主角到各层配角的人物设定、剧情的层层铺排推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亮眼的台词金句、适当的搞笑、感动和泪点的节奏等,都做得扎实,这些都是此片打动人的重要原因。
《我不是药神》给当前火爆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做了一个好榜样。
(作者:丘心客)

你可能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