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服技术精英去信仰一个旧技术?从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
《财经》驻硅谷记者 刘泓君 | 文  宋玮 | 编辑
在硅谷,有两个话题在最近饭桌和咖啡厅里一定会被提起:一个是加速度上涨的房价,一个是比特币与区块链。
一群FLAG里的技术人才互相提问:“如果你跳槽,你名单上有哪些理想的公司?”在这里,除了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公司,马上要上市的创业公司会是大公司人才流动的首选。在前几年里,FLAG跳槽的员工几乎占满了Uber与Airbnb。
硅谷流行创业文化,因为这是实现财务自由最快的方式。对于那些还不想马上要创业的工程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一家早期的创业公司,早期加入有着较多的股权或者期权,像风险投资人一样,赌这个公司未来会不会成为下一个Facebook、下一个谷歌。
情况在今年开始发生改变:一位大公司的技术中层说,他有两家心仪的公司,分别是Ripple与Coinbase,前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支付网络的区块链公司,后者是加密货币交易所,两者均与加密货币有关。 
这个现象不是偶然,去年年中,我有一个朋友从西雅图搬来硅谷,离开微软之后,他想转做与金融有关的行业,在传统支付公司与Coinbase之间,最终选择了前者。那时候,区块链还没有今天的火热程度,基本上是还是币圈与链圈还是尝鲜者的关注话题。今年年初见他时问到,为什么不选Coinbase,朋友久聚欢乐的气氛立刻陷入沉重,仿佛一瞬间刺中了痛处。
去年,我在做加密货币的相关选题时,那时还是硅谷人脉王ReidHoffman、 Airbnb 的联合创始人 Nathan Blecharczyk,风险投资家Peter Thiel等这些硅谷大佬们和一直沉浸在区块链领域的年轻程序员力挺加密货币行业。今年,连我身边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高材生们,开始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区块链项目招人的小广告,这批人,曾是硅谷大公司抢人大战的一线战场。很多大公司的出来的人开始摆弄矿机,并进入到一些区块链的创业项目中。今年,几乎每一个开发者都开始讨论区块链,并跃跃欲试跳入加密货币的行业。
最有意思的不是这些技术开始转向区块链行业,而是他们此前对该领域不屑一顾。很多人认为,区块链本来就不是什么新技术,去中心化的效率远远不如中心化效率高,他们在FLAG里管理着上亿美元的服务器,在技术天才们面前忽悠技术,看起来有点不自量力。
当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谈论这些话题,我开始去观察那些反对者是如何改变的,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被影响的。
改变一个人的固有成见是很难的。很多自恃学习技术的人认为,他们对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太了解了,更无需去听别人在说什么。这种不想听、不愿听的态度,让这帮反对者最难被动摇。
我也看见几个倒戈的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的,通常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人为了区块链辞职创业了,两个技术高手一起切磋,发现想法行得通,比如用区块链给艺术品鉴别真伪,还能发现一个空白市场。
技术还是那个技术,只是换了他们更信服的人身体力行去说服他们:放弃大公司优厚薪酬,放弃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不是技术真正改变了什么,而是身边的人取舍之间的态度。不排除现在市场上大量的投机行为,与疯狂炒币不同,这些大公司转身的技术们,堵上了自己职业前景,去投身这个行业,这些行为触动了他们。
这种态度似乎在宣告:谁说技术一定要去解决效率问题,反其道而行之未尝不可。
互联网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效率的,区块链则是降低效率追求公平的。此前,很多工程师眼中的KPI都是用最小的成本去做最大规模的运算,用技术优化去节省成本。而他们发现,为什么一定要解决效率问题,当更多应用场景出现,在空白的市场,当不再强调效率,用其他方式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或许也是一种思路。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区块链的火热,更像是一种社会思潮:从思考效率问题,到思考公平与利益分配问题。更准确地说,并不是区块链技术多么了不起,而是它让技术精英们换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还能够自圆其说。
当然,技术能不能解决公平问题,目前还无法验证。鉴于此,区块链能否真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也一直在被讨论。当我问到那个想去Ripple的工程师,为什么想去这家公司时,他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因为他们在区块链领域,有顶级的合作伙伴。”在把反对者变成支持者之后,区块链公司成功招揽到优秀的人才,还是靠营销的艺术。
Jane在硅谷
那些看起来奇怪的人与思想,或许正在改变世界。
我是刘泓君(Jane),《财经》杂志驻硅谷记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成为创新之源,我将记录自己在这里的所见所思,也传递那些聪明大脑的思维方式,还原一个新鲜、有趣、复杂的硅谷。
更新时间:周六/日(两周一期)
更新地址:「财经杂志」公众号、「财经」APP

责编  |  苏月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与腾讯独家合作内容,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