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韩剧叫《kill me heal me》,男主角因为童年创伤,罹患人格分裂症。他分裂出七种人格,来应对那些无法承担的伤痛,他时而强势暴力、时而懦弱如孩童、时而抑制不住的要了结生命,他和七个不同的自己孤军奋战了二十几年,每一个人格都仿佛他身上掉下的伤痛碎片。当然,这个例子非常极端,但从中不难看出:童年阴影对人格发展影响之巨大,后果甚至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内在生物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刺激中,要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将人格引入歧途的也许并非肢体暴力、实质性的施虐,而是那看似云淡风轻的语言。
语言的力量,有时候温暖得能融化一座冰山,有时候却利如匕首能置人于死地。那些隐藏在文字密码下的杀伤力,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或多或少地残存着某些父母只言片语留下的阴影。它们穿过被岁月模糊的童年记忆,长久地影响着我们。
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有的时候,变得更强大的我们纠正了那些“错误”,可更多时候,它们成为了我们自身无法逾越的局限。
台湾儿福联盟曾制作名为“情绪怒骂,伤害孩子一辈子”的视频,邀请民众参与一场关于“不当语言”的体验活动。受邀的民众坐在街头,接受突如其来的批评、辱骂。
参与者在采访中纷纷表示,听到这些言语会“紧张”、“恐惧”、“害怕”、“难过”,产生“负能量”,有的人甚至说“会一直记得这句话,认定自己没那么优秀。”受邀的民众全部为成年人,连成人都无法承受这样的伤害,何况是孩子?
对于孩子,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一句看似无心的“羞辱”与“诅咒”,足以让这个世界崩塌。
今天小暖推送的这篇投稿文章,作者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记录下了那些由父母口中说出的语言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说出这样的言语时,否定孩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否定自己,我们用否定体内曾经的那个“受伤的小孩”,来掩饰我们的无力和疼痛。
做父母,也是一场自我修行,学着变得更强大,正视我们童年的“伤痛”,遏制一场充满伤害的命运轮回。
当心,
那些对孩子不经意间的“羞辱”与 “诅咒”!
文:涓涓
-
01

-

我的同事是一个很婉约的女子,你甚至不曾见过她开怀的笑。
任何时候,她都是淡淡的,这让你看不出来她的欢喜,也看不到她的忧愁。
午后,我们在树荫里散步,不经意谈起童年时那些让人难忘与难过的瞬间。这些瞬间在我们目力无法触及的命运里,隐隐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她讲道,一个印象模糊的春节,她和妹妹依偎着看单口相声,由于相声实在是有趣,两姐妹放肆地欢笑起来。
就在两个小女孩子忘情欢笑的时候,父亲闻声走了进来,威严地望着她们,不知被什么触怒似地说:“有什么好笑的,笑成那样,一点都不害羞!”生硬地关了电视,就又出去了。
两个小女孩被怯怯地留在了原地,也永远留在了那不知所措的心境里。
尽情地享受,肆意地欢笑,以及一切与其相似的美好,似乎成了一道隐隐地羞耻印记印刻在她的心底。对这些灿烂的事物,她只是远远地张望,便不再向前跨越半步。
心底的羞耻感过多过剩,恣意乱生,让她只愿把自己深藏在人群中。
-
02

-

我想每一个小孩在内心深处都一定想象过独自占有妈妈的甜蜜时刻,那一刻的自己因为被看见,能拥有,而被幸福充盈。
印象中,一个有雨的午后,妈妈没有外出,呆在家收拾家务。看到她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我就黏黏糊糊地凑了上去。
我把那些天我所经历的趣事一股脑地絮叨着。一直埋头忙着的妈妈忽然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漫不经心地说,“这么多话,讲完了没有,要不你去一边玩吧。”然后就又低下头继续忙手头的事。
我的心一阵紧缩,又一阵隐隐的难过和委屈。孩子的委屈总是很脆弱,有很多道理,妈妈不爱听我讲话,那她喜欢那个不讲话的我吗?还是她根本就一点都不在乎我。
很多年后,不经意间我真的成了那个沉默的人。在内心深处,我不敢确定,坐在我对面的人是否真的愿意倾听,不敢确定那个倾听者是否真的理解我。
在心里隐约耸立着一道高耸的壁垒,威严冷酷。
我感念妈妈对我的养与育,她教给我生活的智慧;然而那句话却如同一道隐隐的刀痕,刻在心底隐秘的深处,成为潜意识中一道咒语,悄悄书写着我走过的印记。
-
03

-

即便是最完美的父母,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自己的孩子,给他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
我们看似在养育着一个健康的孩子,然而很多时候,这些不经意间的瞬间却成为潜埋在心底深处的羞耻和自卑,左右着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
更多的时候,我们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爱着我们的孩子,用我们的眼光审视着我们的孩子,然而不经意间不知我们对孩子的担心与过分控制性的爱也会成为对孩子的一种诅咒,引导孩子变成我们最终不断暗示与强化的形象。
我是一名老师,当我面对那些在我面前鲜活的生命时,我时常会禁不住问,这些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成长为此时的样子。
有的孩子生动,有的孩子沉郁;有的孩子坦荡,有的孩子紧张。在这些显性的性格背后,是一串冗长反复的密码与咒语。
-
04

-

一个妈妈想让我给她的孩子换一个座位。我想着我们班级的位置是轮换的,这样每个孩子就可以体验到课室的每一个位置。稍稍等几天,我们班级的位置就会变动,刚好男孩的位置就可以换到课室中间的第二排,教室里最受瞩目的地方。
她一再坚持,希望我能尽快把他的孩子换到课室的前边,理由是他的儿子耳朵听力不够好。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我们的课室实在是已经很小了,即便是任何角落里细微的声响都足以听的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我问过男孩,男孩声音怯怯地说,那位置挺好啊!可以不用换。
我打电话给她,说明了我们班级的情况,还有男孩的看法。电话里的她声音顿时变的紧张起来,
“老师,不是这样的,我儿子他真的是听不清楚,这个我最清楚。你一定帮换个位置”。
“可是,你儿子说确实不需要换位置,况且我们班也很快就要换位子了。”我依然坚持着。
“老师,我最了解我儿子。他最害怕麻烦别人了,一点都不愿意,心里过意不去。你给他换个位置吧。你知道,有时候我们做好事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你可以问一下他,想坐哪里,和谁坐同桌,他明天告诉我,我给他换。”
我希望能够见到男孩子自己来和我说,而不是通过妈妈来反应自己的心声。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早已经有足够的能量来代表自己。
“老师,我了解我儿子,他不善于交际,也很没有主见,可能是因为我没有锻炼他。你让他做选择实在是太难了。你给他换到前三排就可以了。”
无论我讲什么,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我反馈。
我们的谈话就像拉锯一般,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疲惫,和痛苦。
放下电话,我有一种深切的难受与疲惫。
第二天,课间男孩来找我。他僵硬地站着,目光躲闪游移着,不敢看我。他大致把他妈妈的要求重复了一遍,只要是前三排就可以了。
没有多余的话语,他迅速转身,跑着离开了办公室。他大概也用了很大的勇气吧。
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长得瘦弱白净,有着儿童尚未退尽的稚气,站在同龄的男孩中间,被重重淹没。上课时目光呆滞地看着老师,看着讲台,没有丝毫的活气,如同僵硬了一般。很多次,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只见到他嘴巴喃喃地动着,却听不到声音,又再次被吞咽进了胸膛。他回避投向他的目光,从不会自己迎面相笑,完全没有青春期男孩的狡黠、调皮、叛逆,和朝气蓬勃。
身体是精神世界最好的说明,能够想象的到在这个稚嫩的躯体中是一个多么拘束与紧张的灵魂。
他最终在妈妈的担忧中成为了那个不善交际,胆小怯懦的人,甚至有一天还可能会成为那个耳朵严重弱听的人。
-
05

-

我的班里一个女孩,即便已经读初三了,在做练习的时候依然习惯于用铅笔来书写,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时用橡皮把题目擦干净重新来过,紧张又拘束。她很勤奋地学习,课间也会很主动地向老师问问题,然而你依然能感觉到在她认真背后的拘束和小心翼翼。
在这看似追求完美的背后,你能看到她的内心多么惧怕失败。
一次偶然的机缘见到她的妈妈,谈话间,她讲到女孩小时候参加钢琴考级时的表现,女孩如何紧张,如何不知所措,如何木讷等等。
她描绘的那么形象,作为旁观者的我都想象到女孩当时的不安与恐慌。漫长的谈话中没有听到她对女孩精彩表现的一句夸赞,虽然女孩在那次钢琴考级中最终还是顺利通过了。
第二天,我再见到女孩时,惊奇地发现她和妈妈描绘中的那个很多年前的形象如此贴近。
她的拘谨已经渗透到她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妈妈对那个女孩形象的描绘与强化最终在女儿的身上无限放大,一一应验。
-
06

-

那些被冷漠与粗暴对待的瞬间,有可能会成为一道壁垒,隔断内心与外部世界的自然流淌。
父母对孩子某一个偶然缺点的放大,和不断强化,最终可能成为对孩子的诅咒,使孩子朝着那个方向越走越远,最终真正成为描述中那个“有缺陷的人”。
孩子的脆弱与敏感使他们关注着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产生影响的往往是这些不经意的细微时刻,他们带着温暖或冰冷的温度潜伏在命运里,书写着人生的轨迹。
父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觉察,和与孩子共情。
面对孩子时,当心那些不经意间对孩子的负向评价与漠然,虽然细微,却会产生蝴蝶效应,在孩子的人生中刮起一场强风。
-END-
文|涓涓    编辑|蕴雯    图|shutterstock
小暖有话说
你还记得儿时父母某句虽无心却伤到你的话么?
你做父母之后,有没有在尽量避免也对孩子造成类似的影响?
命运兜兜转转,虽不情愿,但我们似乎在潜意识中特别容易延续上一代人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伤害。
下次在对孩子开口之前,试试先做回儿时的自己。换个角度想想,会多一些柔软的心情。
往期推荐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 为什么买来的玩具孩子玩一会儿就腻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原来在这里
  •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回复“关键词”或“目录”
可以看见更全面的文章主题
点击公号页面最右侧的菜单可以一对一睡眠咨询
这里还有许多小暖的育儿分享与体悟
儿童心理、教养心得、亲子阅读、旅行玩乐、自我成长
希望我们能成为彼此育儿路上的温暖陪伴
一起睡好觉,养个好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