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真材实料的香港保险公众号,欢迎关注
希望未来的“互联网保险”,不仅仅是“用互联网卖保险”。
一个周没有更新,一方面原因是我为了应对下半年的考试,准备将更新频率降为“一周一更”,争取每篇都是有内容的“干货”;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与聂方义老师一同在财新网上发表了文章《警惕互联网巨头“收割”保险》,谈了一下我对最近一段时期互联网保险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财新网的原文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感谢聂方义老师对文章有“点睛之笔”的修改与充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严肃”的媒体上发表文章,如果有观点欠妥,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与指正,谢谢。

读完那篇文章的朋友可能会问我,我是在“怼”互联网保险吗?

不完全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整个行业对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一种“警惕”。
互联网保险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大保险公司与销售平台更多关注的是保险的前端销售,而忽视了保险这样一份超长期合同所必需的后续服务。前端销售突飞猛进,后端配套服务却跟不上节奏,“先利用互联网人口红利把销售做上去”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必然会给客户未来的续保与理赔埋下很多隐患。
说实话,在去年网红医疗险“尊享e生”横空出世的时候,虽然我对这个产品的推广模式带有很多的“疑虑”,但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有很多期待,认为中国保险业向“下一代保险”的转型已经开始(可参见我之前的文章:众安「尊享e生」背后让人细思恐极的真相)。
下一步,众安就可以利用手上的资源,对每一个投保人进行全面的保险差异化定价:身体健康状况好、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将只需缴纳很少的保费来获得保障;而身体健康状况差、生活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人,则需要缴纳更高的保费。届时,投保人在投保时根本不需要如实告知,因为大数据已经可以完全还原出投保人的真实状况,没有病情可以被隐瞒,即可以减少核保所需的时间,也可以减少理赔所需的时间,更可以减少人力方面的开支。
由于众安可以准确地评估每一个投保人的风险状况,因此可以用最低的保费将大部分的健康投保人(也就是“好的风险”)吸引过去。而留给传统保险业的,就只剩下那些“不好的风险”。
但是,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观察之后,我所期待的这些“改变”完全没有出现的迹象,互联网也依旧作为一个“卖保险”的通道而存在:没有大数据,没有区块链,也没有人工智能。而部分“互联网卖保险”的方式,却在这一年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节操与底限”。
首先,作为用户流量最大的入口“支付宝”,在销售“尊享e生”的时候,居然没有“健康告知”提示。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我自己在实操时,确实在吃惊之余感到了隐隐愤怒。在我点进支付宝的“财富管理”、“保险服务”、“尊享e生百万住院医疗”的时候,点击“我要投保”,立即出现了支付页面,没有任何“健康告知”提示(在财新网文章发表之后、我写这篇文章之时,我又进入支付宝的购买页面试了一下,产品在投保前多了一个需要投保人自行打勾的提示,但依旧没有主动要求投保人阅读“健康告知”的提示
这就是互联网巨头之一的阿里在进军保险业所给我们留下的最真实印象:网销的产品,就是要用户的购买体验好,点击一下立即购买,连剁手的机会都不给。未来理赔有纠纷?请找客服,不过我们只是个销售平台,所以我们的理赔服务是外包的,他们赔不赔给您,与我们无关。您不满意要到保监会投诉我们?谁让您购买时不阅读“健康告知”的?我们可是在很隐蔽的地方提示您阅读了呀,所以错也不在我们啊。
其次,互联网产品宣传的销售误导越来越严重,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销售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什么?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买的究竟是个什么,到底好还是不好。今天,众多第三方保险网销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保险专家”,再打上科技创新、定制、高性价比、爆款、情怀等时髦标签,拉上几轮融资,轰轰烈烈地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然而,在我与部分业内专业人士交谈的时候,不止我一人觉得其中某几家平台在互联网上卖保险时“吃相相当难看”。其中某平台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总喜欢打着“完爆香港保险”的旗号,而为了突出自己产品优势而给消费者对比展示的产品,要么是自己虚构出来的,要么明显不是同类产品,对比毫无客观公正可言,属于典型的销售误导,其间还打着精算师的名号,不禁让人觉得惭愧。
对于悟空保在产品销售中的夸大宣传与销售误导,我曾在悟空保的群中对他们进行过质问,但最终还是被他们踢出群
另外,网销保险所给出的“推广费”越来越高,消费者并没有因线上投保而获得实惠。网销保险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一种削减了中间成本的B2C模式。消费者在购买网销保险的时候,由于无法直接获得传统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的购买指导与后续跟单服务,自然应该将原本应支付的“保险佣金”节省下来。然而事实却是,今天各大第三方平台为了与对手竞争,抢占更多的流量与推广人员,所给出的“推广费”也越来越高,某些线下销售产品的“网销款”给出的推广费甚至超过代理人的基本佣金,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并没有因线上投保而获得实惠,反而是将原本要支付给代理人或经纪公司的服务费,变成了自己成为网络流量所付出的费用。比如,最近某平台推出的一款终身重疾险,首年的推广费竟高达首年保费的90%(第一层 + 第二层 = 80% + 10%),着实让人吃惊。
最后,随着平台给出的推广费越来越高,保险公司代理人的“飞单”现象也愈发严重。自2015年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保险营销员不再以代理人资格证书作为上岗前提,保监会也默许了“非保险专业人士只要下载一个第三方平台app就可以推销保险并获取推广费”这种销售模式,不仅使保险销售的专业性大打折扣,也为保险公司代理人“飞单”带去了便捷,催生了保险业经营的混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保险代理人销售自家的重疾产品,只能获得首年40%的佣金,而到第三方平台上去推广一份重疾险,却能获得首年80%的佣金,如果你是这名代理人,你会如何去做?所以说,一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app销售其他公司的产品,不止对自己所属的公司不忠诚,对“飞单”出去的客户也不负责。要知道,“飞单”出去的客户信息,推销人员是完全掌握不到的,因为客户信息对于销售平台的下一步营销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所以我说,“互联网保险销售”最近一段时间发展地太快、太快了,快得有些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在“互联网”敲开各个传统行业大门的时候,所到之处无不是横尸遍野,有些没落的传统行业随后“重换新生”,有些行业却被搞得“乌烟瘴气”。不过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搞“互联网”出身的一些“行家”,不一定懂保险业,也不一定有传统保险人对保险的那种情感与情怀。他们眼中所关注的,更多是利用互联网的高效营销手段把保险“卖出去”,而不会像我们保险人一样更多想着如何能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后续服务,顺利获得理赔。
保险可能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可能会跟随人一生的东西。我希望消费者在购买时能慎重地考虑再三,想一想购买保险时究竟是购买那一瞬间的便捷体验更重要,还是未来理赔不埋任何隐患更重要。我同时也希望经营互联网保险的公司们在做大销售的同时,也能多多完善保险的后端服务与理赔,做出真正“互联网保险”该有的样子,而不仅仅是“用互联网卖保险”。
谢谢大家。

北美精算师主笔,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香港保险
保险科普咨询可加微信 tycope 或 wswor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