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真材实料的香港保险公众号,欢迎关注
在第一批投保「尊享e生」的客户即将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中国“百万医疗险”的续保问题之前,我谨代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文章,与大家一同关注此类“百万医疗险”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2016年8月18日,众安医疗险「尊享e生」横空出世, 以其“令人惊叹的超低价格”与“病毒式的推广方式”,迅速晋升为「爆款」、「网红」、「国民医疗」。
不得不说,「尊享e生」是一款划时代的保险产品。它的出现,①带动了中国医疗健康险“井喷”式的增长,各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百万医疗”,2016年原保费收入4,042.5亿元,同比增长67.71%,增速居各险类之首;②极大促进了网销保险的发展,从此之后,“线上推广保险产品销售链接赚取推广费”的玩法在过去一年里全面兴起,各大网销平台纷纷效仿;③引起了传统保险业的极大恐慌,“互联网保险”来势汹汹、迅速壮大,“独立代理人”的概念开始兴起,线下代理人的业务开展受到威胁。
作为全网第一批接触到「尊享e生」的业内人士之一,我第一时间写下了文章众安「尊享e生」背后让人细思恐极的真相》。这篇文章的原文发布后一个小时阅读量便冲上两万+,后来i云保的邸老师联系到我,让我将原文删除,出于对邸老师的尊重,我同意了他的请求。
由于我对“推广网销保险能够赚取佣金,但是却不需要为投保人提供后续服务”这一观点的不认同,我没有在公开网络的任何一篇文章上挂过产品的投保二维码,使我与网销保险没有过多的利益瓜葛,可以站在一个更加中立、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过去这一年网销保险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下载了若干网销保险平台的app,加了不少保险业的“微信社群”,与精算师朋友聊过他们对网销保险的看法,也咨询了一些处理过网销保险理赔的保险从业与投保人。慢慢地,我对保险业破局者「尊享e生」以及大部分网销保险的看法,由最初的惊叹、敬畏与憧憬,变为了更多的怀疑、无奈与失望。
最初的惊叹、敬畏与憧憬,是因为我隐约感觉到众安正在引领一场互联网保险的革命,全面带动保险销售模式与保险形态的转变与升级,带动保险科技(InsurTech)的发展;随后的怀疑、无奈与失望,是因为我发现网销保险仍只不过是在“用互联网卖保险”,而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市场反而越来越混乱。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网销保险的推广费越来越高(有产品首年推广费高达90%),误导销售越来越严重(参见x空保),网销产品越来越同质化(都在模仿弘康),后端服务跟不上(客服没人接,保全步骤繁琐,理赔难)。各网销平台大多都在对关注过保险的网络用户进行“暴利变现”,一些“专业”的保险大V每对比完一个保险产品,就在文章底下挂一个产品购买的二维码,轻松月入数万元。
今年5月,我与聂方义老师一起在财新网上发表文章《警惕互联网巨头“收割”保险》,获得财新网当周文章阅读量的第三名,文章的节选也在当期的《财新周刊》上刊登。在文中,我们「希望各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平台在做好网络销售的同时,不要忘记完善互联网保单后续的配套服务,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不断提升用户在整个保单保障期中全程的数字化体验,而不仅仅是“一键投保”的虚妄快感和与之相随的潜在理赔、续保风险。」「互联网保险一定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回归保险最高诚信的应有之义,回归保险保障的应有之义,回归优质长期服务的应有之义。
在「尊享e生」推出即将满一周年之际,在第一批投保「尊享e生」的客户即将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中国“百万医疗险”的续保问题之前,我谨代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文章,与大家一同关注此类“百万医疗险”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声明:我写此文章,与任何组织、公司皆无利益关系,部分信息为我与同业、朋友交流得来,并不代表权威事实,仅供大家参考与思考。

保证续保?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安慰

有关“百万医疗险”能否保证续保的争执,一直是此类产品被大家所关注的焦点。稍有良知的保险人,都会给客户提示「此类产品是不可能保证续保」的。而那些在公众号文章底下挂销售链接的,大多都会告诉大家,中国保监对于“保证续保”的定义是“保险公司必须按照约定费率和原条款继续承保的合同约定”,由于公司未来经营可能亏损,所以上调费率是有可能的,但是续保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保险公司了解消费者的担忧,刻意在条款上“闪烁其词”,在宣传上列出醒目大字:「可连续投保」,并承诺“无论被保险人身体状况是否发生变化、无论是否发生理赔,每年都能按照续保当时公布的费率表继续投保”。
每当有新的“百万医疗险”问世,大家都激动地去查阅有关续保的条款。不过,至今为止,无论是最初的「平安e生保」、「尊享e生」,还是最近几天刚刚出的众惠相互「全能医疗」,皆无法保证产品停售后的续保问题。
是的,无论你在网上阅读了多少篇条款解读,打了多少客服咨询电话,得到了多么肯定的续保承诺,到头来只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目前所有的“百万医疗险”皆不能保证续保,能多买一年是运气,别要求太多。

续保时是否除外已理赔病症?这才是关键问题

在这次续保中,最需要大家关注的问题是「保证续保」吗?明显不是,因为照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削尖脑袋加入“百万医疗险”这个战场,一定仍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一些“盲目的资本”如此认为。言外之意,在这批经过如实告知筛选后的健康投保群体尚未进入理赔高发期之前,谈此类产品的停售好像有点“杞人忧天”。
而最需要引发大家关注的,是那些在今年已经发生过理赔的投保人,尤其是患需要持续治疗疾病(如癌症)的投保人,在续保的时候,已理赔病症是否会被划归为责任除外。
虽然各家公司的条款均有承诺,无论投保人身体健康如何,保险公司皆不会拒保,也不会单独为此投保人提高费率,但是却没有条款指明,已理赔病症不会被划归为责任除外
如果已理赔病症在续保时被除外,患者的后续治疗就无法得到保险赔偿,也就意味着,此类“百万医疗险”就是一种“一次性理赔保险”。即使有部分产品(如平安e生保)在产品宣传中有写“不除外已经理赔的疾病”,已理赔病症会不会被划归为责任除外,还有待大家观察。我咨询了几位已经理赔过此类“百万医疗险”的朋友,他们皆表示没有接到公司是否会继续承保已理赔疾病的承诺。
不过,考虑到像癌症一类的持续治疗,如果真的不被划归为责任除外,将会给保险公司的理赔带去巨大的压力(相当于患者一年用几百块的保费患几十万的治疗费用),我个人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希望在第一次续保开始后,有获得此类讯息的朋友,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续保佣金给多少?“独立代理人”良心的考验

最近,很多保险“大V”都在讲,“保险代理人”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而“独立保险代理人”(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的缩写)代表客户的利益,能更加为客户着想,推荐合适的产品,“独立保险代理人”才是保险销售业的明天,“保险代理人”终将走向消亡。
我就奇怪了,保险经纪公司(即可以代理多家保险公司产品的中介公司)在中国存在了十几年,都没有兴起“独立代理人”的概念,为什么忽然这一年就火了?
原因就是,部分网销平台为了转化更多的“保险代理人”加入到他们的平台线上销售中,而特意营造出这样一个概念,让他们“自我良好”地以为,自己是比保险代理人更先进的存在。
手机里下几个平台的app,能给客户发送不同公司保险产品的销售链接,就可以自诩为“独立代理人”吗?这完全是扯!网销保险连保险最核心的服务支持都没法去做,如何能称为“独立代理人”?
在保险业做过一段时间的朋友都知道,医疗险的续保,第二年代理人能拿到的佣金很少,可能连第一年的一半都不到。但我看到,部分推销「尊享e生」的人员,在产品刚出的时候,就在关心第二年续佣是不是能拿到与第一年相同的水平,让我无比汗颜。
其实,目前包括「尊享e生」在内的众多“百万医疗”,首年的推广费是很高的,最高能达到40%,抛去平台的运营成本,估计消费者为保险责任所支付的净保费仅为原保费的一半左右。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在此轮续保之际,各家公司给出的推广费一定会越来越高,因为这些网销保险的推销员对平台没有任何忠诚度,哪家公司给出的推广费高,他们就会把自己续保的客户介绍到新的平台去。而新的平台为了抢业务,不仅会给出“转保客户投保不含三个月等待期”的优惠条件,还会推高推广费用。
没错,如今的网销保险,就是这么疯狂。过几天,请大家拭目以待。

医疗健康险的理赔率已经在悄然走高

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健康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2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6.56亿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四大类险种中赔付增长最快的险种
看到这个数据,我并不吃惊。从「尊享e生」推出的时候,我已有此担忧,此类产品的保费定价是不足的。无论此类产品所包含的1万元免赔额可以剔除多少小额赔款,无论以当时的病患医疗数据所建立的精算模型多么精准,各家公司都无法避免的严重风险就是:逆选择
有多少投保人在投保此类“百万医疗险”时没有如实告知?这个数据没人知道,不过一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投保了,因为保费便宜,即使未来不赔也不吃亏,万一赔了就赚了,不是么?
作为用户流量最大的入口「支付宝」,在销售「尊享e生」的时候,点击“我要投保”,立即出现支付页面,没有任何“健康告知”提示。有多少“没有看到”健康告知的人投保了?这些用户以后发生理赔,保险公司赔不赔?
不赔的话,消费者告到当地保监局,告到消费者协会,让媒体曝光“保险都是骗人的”,保监局承受不住压力,用给公司降级服务评级施压,要保险公司赔,保险公司赔不赔?
从2016年8月「尊享e生」开售,剔除产品三个月的等待期,剔除一部分做好了“如实告知”的健康用户,赔付率仍同比增长24.87%。未来产品进入全年的责任期,健康用户中的一部分身体状况变差,赔付率会变成什么样,我真的很难想象。
而这时,各家公司仍在抢“百万医疗险”这块生意,像极了“最后的疯狂”。

客服水平堪忧,理赔速度很慢

在我与几位已经发生过理赔的朋友沟通的时候,了解到众安的理赔服务是外包的,外包公司的服务态度很差,理赔效率很慢。一位患癌症的朋友,由于医保卡曾经有购药记录(已提交证明与自己无关),被理赔公司要求“主动退保”,拒不赔偿;另一位患癌症的朋友,理赔材料寄到上海一个多月杳无音信,经过与第三方的查勘员以及众安工作人员反复进行沟通,才在三个月之后完成了理赔。另外一位经纪公司的朋友,说自己帮客户理赔「平安e生保」时,理赔效率也不高,需要反复打电话去催促。
当然,单凭这几个例子,不能代表“百万医疗险”后端服务的全部面貌,但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像众安这种总部位于上海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在各地几乎没有分支机构,一旦出现理赔,自然效率低下,也在情理之中。
又回到文章开头所讲的,希望各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平台在做好网络销售的同时,不要忘记完善互联网保单后续的配套服务,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不断提升用户在整个保单保障期中全程的数字化体验,而不仅仅是“一键投保”的虚妄快感和与之相随的潜在理赔、续保风险。

要续保了,买哪家?

如今市面上的“百万医疗”越来越多,在续保时,面对即将到来的、文章下面会附购买链接的海量产品评测,消费者又将面临一个问题:到底是继续投保原来的产品,还是转投其他产品?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几点衷心的建议:
  • 第一,即使文章上面写了种种“百万医疗险”的问题与缺点,我依旧建议大家继续投保,因为这类产品的价格便宜,提供的保障功能尚可,实在没有理由拒绝;
  • 第二,不要对此类产品抱太大期望,不要妄想把此类产品作为自己一生中用来“保底”的保险产品,此类产品的不可续风险很高,大家仍需要一张终身重疾险保单来保障一生的风险,切勿因投保了此类“百万医疗险”就退保已经投保过的重疾险
  • 第三,除了「尊享e生」与「平安e生保」,我绝不推荐大家投保其他产品,即使从产品特性上有其他产品会略占上风,选择「尊享e生」是因为这个产品的销售量已经足够大,有足够的规模来应付小幅度的赔付不利发展(大数定律),选择「平安e生保」是因为平安公司名声在外,不敢轻易违背承诺,同时在各地都有机构,理赔相对方便。
希望这篇文章的讯息,可以给大家续保“百万医疗险”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思考。

北美精算师主笔,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香港保险
保险科普咨询可加微信 tycope 或 wswor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