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194篇 原创文章
导读:千万别以为加上杠杆就安稳了。
前几天,我们详细介绍了“港币保卫战”背后的货币经济学原理,当中提到,Libor和Hibor是银行同业间互相借贷的“成本”,因此香港绝大多数的贷款利息都与Libor和Hibor挂钩,无论是在香港贷款买房,还是贷款购买大额寿险保单。
我们也指出,在银行同业拆借率不断升高的环境下,任何贷款成本都将升高,因此建议想用“保费融资”或“保单贷款”来购买储蓄型保险的朋友,近期应该更加慎重——因为贷款的成本一旦超过储蓄保险本身的收益,这种用“加杠杆”来购买保险的方式就相当于失败了。
那么,什么叫做“加杠杆”?“加杠杆”能给投资带来哪些优势和风险?如何计算“加杠杆”后的投资收益率?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解答一下以上问题。

什么叫做“加杠杆”?

“加杠杆(Leverage)是金融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贷款的方式扩大投资规模,以求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稍懂金融和会计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的结构:左边是资产(Asset),右边是负债(Liability)和资本(Equity)。
通俗地来理解,资本就是你自己的钱,负债就是你借的钱(或你欠别人的钱),而资产就是你用你自己的钱加上你借的钱购买的东西。比如,你自己有100万元,你向银行贷款400万元,购买了一套500万元的房子。这当中,资本为100万元,负债为400万元,资产为500万元,资产 = 负债 + 资本
行业通常用资产与资本的比值来衡量金融杠杆的倍数,比如上个例子中,金融杠杆的倍数为5(= 资产 / 资本 = 500万元 / 100万元),相当于你用100万的资本,撬动了5倍杠杆的资产
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放大杠杆的倍数,只需要借入更多的金钱即可——因为资本的金额固定,负债增加的同时,资产也在增加。这就好比某个炒房客贷更多的款,买更多的房子一样。其实,炒房客的资本(即自己的钱)并没有增加,只不过是通过借更多的钱,使自己拥有的资产(房子)变多了。
炒房客想拥有更多的房子,自然是希望房子未来能够快快升值,给他带去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通过贷款扩大投资规模,以求获得更高投资收益的方式,就叫做“加杠杆”。

“加杠杆”的优势和风险

加杠杆”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放大”投资收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投资者拥有10万港币,他非常看好腾讯的股票,因此贷款100万港币来购买腾讯的股票,贷款的利息是每年3%。如果他投资的100万港币腾讯股票在接下来一年涨了8%(即获得了8万港币的收益),那么扣去贷款的成本3万港币,他可以净赚5万港币,相当于他自有资本10万港币的50%,属于非常不错的投资成绩。
当然,“加杠杆”是有风险的,如果用贷款所得的钱来投资,结果投资收益比贷款利息还低,同样会“放大”投资亏损。
接着上面的例子,如果这个投资者所投资的100万港币腾讯股票在接下来一年跌了8%(即亏损8万港币),那么再加上他要偿还的贷款利息3万港币,他总共亏损了11万港币。这将消耗他所有的10万港币自有资本,让他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加杠杆的原理进行投资,虽然可以让投资者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不仅仅是个人,公司、企业甚至是国家政府通过使用加杠杆来进行“赌博”,最后却因为偿还不起贷款利息而无奈破产的案例有很多很多(想想当年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希望大家要谨慎操作。

“保单贷款”和“保费融资”

来说一点“加杠杆”与保险有关的东西。
投保人、保险公司、银行三方围绕“保险合同”展开的合作主要有两种:“保单贷款”和“保费融资”。
  • 保单贷款(Policy Loan):投保人把保险合同质押给银行,银行将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如85%)作为贷款提供给投保人。
  • 保费融资(Premium Financing):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险合同,投保成功后保单将作为放贷的抵押物由银行保管,直至贷款还清(类似于贷款买房)。
简单来说,“保单贷款”是先买保单后贷款,“保费融资”是先贷款后买保单。从操作层面来说,“保单贷款”在同一时间只需要两方的配合(投保人向保险公司购买保单,再将保单拿去银行作抵押),而“保费融资”则在同一时间需要三方的配合(投保人向银行贷款,银行向保险公司缴付保费,保险公司签发保单)。

“加杠杆”后的投资收益率计算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演示一下“加杠杆”后的投资收益率计算。
某投保人一次性缴费,投保一张1万元的储蓄型保险,储蓄期5年,5年后的满期收益率为年化4.0%,保单签发日的现金价值为保费的80%(即8,000元)。银行最高可以提供保单现金价值90%的保费融资(即7,200元),融资的贷款利息在每个保单年度末收取。
情景一:不使用保费融资,直接投保保单
在第1个保单年度初投资10,000元,经过5年,获得满期金12,167元,相当于年化收益4.0%(10,000 × 1.04^5 = 12,167)。
为了与后面的融资情景做对比,我们将所缴保费与现金价值按比例缩小,收益率不变,即在第1个保单年度初投资2,800元,经过5年,获得满期金3,407元。
情景二:使用保费融资,贷款利息为2.5%
如果使用保费融资,同样购买一张10,000元的保单,则投保人仅需要实际自付2,800元,剩下的7,200元由银行贷款提供。贷款利息为2.5%,投保人每年需要还给银行180元的利息(180 = 7,200 × 2.5%)。
这里的退保结余,指的是投保人在该保单年度末退保,获取保单的现金价值,并且将7,200元贷款还给银行,同时缴纳当前年度的贷款利息。比如,在第5个保单年度末,退保结余为4,787元,相当于保险的满期金12,167元,减去贷款金额7,200元,再减去当年的贷款利息180元。
可以看到,当保单的收益率为4.0%,而贷款利息是2.5%的时候,由于“加杠杆”购买保单所提供的“息差”相当可观(1.5%),可以将投资的年化净收益率放大至7.0%。
我们可以利用Excel中的IRR公式计算净收益率
情景三:使用保费融资,贷款利息为4.0%
如果贷款利息为4.0%,投保人每年需要还给银行288元的利息(288 = 7,200 × 4.0%)。由于贷款利息的升高,使保单原本的收益率与贷款利息之间的“息差”消失,因此“加杠杆”不会带来任何的额外收益,投资最终的年化净收益率仍为4.0%。
情景四:使用保费融资,贷款利息为5.5%
如果贷款利息为5.5%,投保人每年需要还给银行396元的利息(396 = 7,200 × 5.5%)。由于贷款利息进一步升高,贷款利息开始高于保单原本的收益率,“息差”为负,因此“加杠杆”不仅不会带来额外收益,反而会使原本的投资收益率降低,最终的年化净收益率降低为1.0%。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存在“息差”,即保险产品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才有可能获得额外的投资收益。如果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相当于贷款所消耗的成本比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还要高,这将会降低保险产品原有的收益率,甚至出现亏损。

“加杠杆”原理总结

通过上面的收益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以“加杠杆”的方式放大投资收益的前提,是贷款资金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因为“息差”才是获取额外投资收益的唯一来源。假如贷款资金的投资收益率连贷款利率都超不过,那么这个杠杆还不如不加,或者说是“越加越亏”。
在美元还没有进入加息周期的时候,Libor和Hibor都很低,在香港投保大额保单,可以进行“保费融资”或“保单贷款”,银行的贷款利率通常非常具有吸引力,视贷款金额介于1.5%~2.5%之间,而通常保险产品的派息率在4.0%左右的水平(以大额万用寿险为例),“息差”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随着美元进入加息周期,Libor和Hibor不断升高,加杠杆的“息差”也在慢慢缩小。不过由于每次美联储加息的幅度不大,而且加息周期也很长,目前来看,通过融资购买保单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息差”可赚。但是,建议选择这种方式进行投保的朋友现在要略加谨慎,不要认为加上了杠杆就可以一劳永逸、坐享收益了,要随时关注贷款的利率,情况不对的时候应该立即还上本金进行“止损”。
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既然美元都开始加息了,美元储蓄产品收益率的上升还会远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