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网上流出一条国内校招“鄙视链”:
985研究生>985本科生>北美研究生>北美本科>英国本科>英国研究生>澳洲研究生>澳洲本科>其它。
         尽管“鄙视链”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海归就业情况确实不乐观。《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海归无法在三个月内落实工作;还有3.8%的海归会待业1年以上变成“海带”。
(智联招聘《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究竟从何时开始海归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不科学”的现象发生呢?原因就在——“僧多粥少”已成定局。
2017年归国参加秋招的留学生预计突破60万,而国内的应届毕业生更是高达795万,平均每15个求职的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海归”。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海归群体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信息不对等
         海归们生活在国外,社会关系、朋友圈大多也分布在国外,这会导致他们与国内的社会、人脉脱节,最终很难获取有用的信息。
《报告》显示,近八成(79.3%)的海归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一定劣势。海归认为影响自己求职的负面因素集中于两点:不熟悉国内的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季时间不符。
         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国内的学生们开始笔试了,海归们还在写论文;国内的学生们面试结束了,海归们还没有领到毕业证……
自我认识不足
         海归们都对自己出国学习的这段经历充满着自信,他们认为自身在“外语水平”、“国际化思维”、“执行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拥有着极大的优势。国外的求学经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有着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文化背景,更容易被国内的公司所需要。
《2017海外留学生优秀人才需求报告》
          大多数海归认为,自己国外留学的经历有利于职务的晋升,高额的留学费用也让海归们对薪资有着较高的要求。《报告》中显示,近半数海归初次就业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期望。
          但是,当下雇主们已经逐渐从“海归=精英”的思想中脱离出来,招聘时更趋于理性,虽然对海归们的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是在执行力、研究分析能力等方面雇主们普遍认为海归并不具有优势。
       很多雇主都表示了海归在国内面临求职压力主要原因就是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过高和对薪资待遇要求过高:
(知乎截图)
        高期望与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容易使得一些海归们无所适从,进而自暴自弃,“一瓶不满,半瓶晃”,从而导致HR和海归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虽然海归就业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企业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来看,归国就业不失为留学生们的重要选择:
企业青睐留学生
         《2017海外留学生优秀人才需求报告》显示,金融、高科技、教育、传媒以及机械制造对海归有着极大的需求。其中有18%的海归集中就业于金融行业,另外有9.3%的海归就业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
          优秀的外语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成为了海归们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阿里、百度、京东等公司纷纷开启了海外招聘专场,旨在为自己引进大量的海归人才。
           为了招揽人才,民生、阿里、爱奇艺等公司纷纷放宽了界定应届毕业生的时间标准:
民生银行:2017年8月1日——2018年7月31日期间取得毕业证书(已完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的海外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爱奇艺:2018年1-12月毕业的国内外大学应届毕业生
就业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相对于美国越来越难中签的H-1B签证,中国政府针对归国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出台了相当优惠的政策,比如:毕业回国一年内申请购车享受减免税的优惠;针对留学生落户,北上广深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政策;国家对做科研的留学生给予了评职称、高额科研经费等优惠。
         除此之外,国家给归国创业的留学生给予了最高十万元的免费补助,在公司创立初期提供免费办公室,帮忙报销公司署理费等。
         在这些大背景之下,海归们还具有不小的薪资优势,同为应届生,海归2017年平均薪资就比国内同等学历人才高出17.2%。工作经验超过8年后海归的薪资优势会开始明显提高,43.2%的人月薪能拿2万元以上,高出本土人才近30个百分点,工作经验达10年时更为明显。所以并不是海归回国后薪资低,而是海归们期待值太高。
           那么为了防止“海归”变“海带”,海归们应当做些什么?
1. 保持与国内的信息交流
        如果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就要不断关注各方校招的信息(各企业的官网、一些跟就业实习相关的公众号),多参加一些企业的海外宣讲,趁早了解国内的招聘情况。
         如果是去国外读研,更要及早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争取做到专业对口,还要抓住大学四年在国内积累的人脉,及时沟通,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很多大学的毕业时间并不是国内所熟悉的六七月份,这样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官方网站,确定自己毕业时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申。
2.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海归们在国外时要努力补齐自身短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公司实习,丰富自己的履历、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能力。回国之后海归们要从国外的环境中脱离出来,重新快速适应国内的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转自:“留学生求职报”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真金在哪里都能闪光
美国侨报网近日发表评论称,中国海归们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就得修炼好“内功”。不管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就业,真才实学才是职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资料图: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10多年前,中国每送出7人留学,只回来1人;现在送出7个,回来8个(带着家属)。这个段子似的描述,正在成为中国海归的真实写照。
  近日,有媒体称,随着中国留学生归国人数的不断增加,海归们就业已挥别“黄金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就业形势的骤变,海归们在找工作时也由原来的“待价而沽”变为如今的“折价而售”。
  “花200万元(人民币,下同)留学,回中国拿3000元底薪”、“女生留学6年底薪2000元”……诸如此类描述海归回中国就业时“得不偿失”的消息屡见报端。
  那么,海归们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学成后归国就业时不甚理想,这是否说明留学已无价值?海归已不如很多中国本土学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花数百万元留学后拿2000、3000元底薪的海归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海归的薪水要远高于此。那些凭实力成功申请赴美欧留学的海归,待遇亦不逊于中国很多名校学生。
  理性观之,海归们在就业时遭遇“贬值”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部分海归在留学时疏于学业,仅把留学当“镀金”,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其次,中介过于夸大宣传、父母的盲目攀比、海归留学前缺乏职业规划等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中国很多海归留学时热衷于商科和管理类专业,但中国企业目前最紧缺的是制造业人才和互联网人才。于此而言,中国的海归不是多了,而是不够。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对海归们而言,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要想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就得修炼好“内功”。不管是留在海外,还是回中国就业,真才实学才是职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练好“内功”?首先,学好专业,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其次,自我定位要清晰,专业选择要着眼长远,不盲目跟风和盲从。
  在做留学规划时,可以逆向推导:根据未来5至10年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做好职业规划,借此选择学校和专业。只要是真金,无论是海归就业的“黄金时代”还是“青铜时代”,都能发光。
【更多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