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亲密之旅”关注我们

《亲密之旅》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课程官方微信
让我们阅读原创!
文 | Sophia
写在前面
各位“亲”们,小编问候大家!

前段日子里,我们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家人们一起分享了几堂黄维仁博士的微课盛宴,包括“为什么要探索原生家庭”“如何提升情商”(点击蓝色文字可查看微课音频合集)。家们人纷纷开始回顾、反思、探索,自己现在有哪些“情绪按钮”,这些按钮与原生家庭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亲密之旅的核心技术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学习与探索,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黄博士讲过原生家庭的90/10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说,一个人现在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90%来自于原生家庭。无论我们的父母有多么努力,但他们的爱终究有局限的:或者太过疏离,造成冻伤;或者太过亲密,带来烫伤;或者太过放纵,缺乏管教和秩序;或者太过掌控,令我们倍感不自由和刻板。更何况还有大量披着父母外衣的小小孩,令我们的成长过程伤痕累累。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处理,我们就像一个瘸腿的人要奔跑,又像一辆马达出了问题车行驶在道路上。
因此,我们策划了《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我们期望每一个鲜活的原生家庭故事,可以成为生命的礼物,引发更多的人来叙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可以让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每个时代的人都来回溯他们在大时代中的个人家庭的历史,或许,因此开启了中国人原生家庭记忆的江河……
(点击标题可查看活动详情)
  • 参与者:参加过亲密之旅认证培训的学员
  • 叙述方式:按照下文的“访谈提纲”作为架构,叙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故事。
  • 将你的故事发给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
  • 参与福利一:将获得黄维仁博士或者亲密之旅培训师点评。
  • 参与福利二:心景视界择优采用,分享在亲密之旅微信公众号中(签署授权分享协议)。
  • 参与福利三:心景视界择优采用,集辑成册出版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签署版权使用协议)。
隐私保护:请当事人分享自己觉得可分享的部分;如因需要有文字上的增加、删减、编辑,在分享之前都会征求当事人同意。
每一片叶子都有Ta独特的美
(连载一)
采访者:心景编辑
被采访者:Sophia
点评:黄维仁博士
(隐私已处理,经叙述当事人同意)
我两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当时在乡下教书,就把我交给外婆抚养,外婆要上班也很忙,就把我交给小姨照看。小姨当时只有16岁,很爱玩,常常就把我一个人偷偷地丢在家里。我记得那屋子很大很空,小姨把我放在竹轿子里对着墙,自己就出去玩了。有一次舅舅回来,看到这么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坐在竹轿子里大哭,就赶紧抱我去街上逛逛。我小时候比较安静,不怎么哭,可是长时间没人理我就哭了。后来我被送到了乡下一个保姆家,听母亲说我两岁之前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直到有一次母亲在菜市场买菜,看到我居然一身脏兮兮的一起跟保姆在菜市场卖菜,就决定把我带回身边。跟父母在一起之后,我就开始会说话走路了。

黄维仁博士点评:

一岁半到两岁之前,这个孩子在极度被忽略的情况下长大。我已经提过,在两岁之前是没有多少语言的,没有语言梳理过去的情绪经验,并不代表这些情绪经验不存在,它不知不觉中被记忆到脑里的很多很多部分里去。那时候的大脑海马回还没有长好,所以很多记忆是游离性的记忆,那些记不得的东西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要等到我们有语言之后,才有办法把过去的情绪经验整理,放到大脑的中央图书馆中经过编目,这些记忆才能够变成可以使用的、可以掌控的东西。
我之前举过一个人很怕水的例子,他小时候掉到水里的惊慌和惊恐的感受不是不见了,而是会对他有一些影响。影响的大小会因为事件、每个人的气质而不同,有些人比较敏锐,有些人比较粗,对比较敏锐的人会有一些影响,在将来的人生中会被隐射出来。所以她前面有一段极度被忽略的记忆,当一个孩子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懂得,惊慌的时候没有人去安抚的时候,她对自己的情绪梳理通常是个挑战。因为她没有被看见的时候,通常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东西,除非将来经过学习,被看见、被疼惜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之前的案例中有好几个类似的现象,还好我们可以进行后天的学习,过去没有产生的连线,可以借着后天的学习发展出来。每一次有惊惶的事情,比如情绪按钮被按到发作的时候,每一次都是一个重新得到矫治性情绪经验的机会,都是一个医治的时机,所以,痛并不见得不好,而是要让每一次的痛都变成一个重新连线的时机。那怎么样连线呢?如果她身边正好有具有那六个特质的人,就真的很幸运。如果没有,我们就创造一个爱的环境,比如亲密之旅第二家庭:让她可以被看见、被懂得,有人愿意倾听她又可以保密,有人有人生的智慧可以引导,还有人在爱心中说诚实话帮助她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次情绪经验被引爆的时候,让她可以用话语重新描述过去受伤的情境,即使讲不出来,有人愿意在旁边陪伴和倾听,也是一个重新连线的过程。这是一个拼图的过程,能够讲多少算多少,连线连得越好,她的情绪梳理能力会越好。当然,天下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如果情绪不断被引燃的时候,俗话说“没有鱼,虾也可以”,我们可以找出任何一个人,从他们身上挤出安全和养料,把它们集中起来,让这些人慢慢在脑中形成一个“好父母”。
我们要看得见每个人里面“好父母”的部分,帮助好父母不断成长,不断寻求有智慧、有爱心的人,跟他们多一点互动,可以帮助我们自己里面的好父母慢慢成长。以后每次痛的情绪被引爆的时候,就用自己里面的好父母来安抚自己。这个好父母如果还能在外面找到援军就更棒,就像《魔戒三部曲》中有一帮朋友帮助弗罗多去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朋友们没办法替你去完成那极端艰巨的任务,不能替你去走那条路,但是他们可以在旁边辅助。
其实,这样先天不足的孩子,如果后天懂得去学习也是不错的,他们会特别有动力,要解决自己的伤痛。有很多心理治疗者,为什么会选择心理治疗这个行业呢?其实,很多都是受伤的医治者。一个受伤的人通常会伤人,但是一颗受了伤还寻找医治的心是最美的心,而且在过程中他懂得不断自省。治疗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一个好的治疗者懂得从他的来访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谦卑地两个人互动,共同去寻求医治和成长。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心理任务,必须让你自己面对内心最恐惧的黑暗面,所以要有一群有爱心、智慧,但又不会替你去做的朋友在身边。这些人不像焦虑型的父母,孩子鞋带不会绑就替他绑,生怕孩子受伤就替他做所有的事。这些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家庭治疗大师鲍文在临死之前,有人问他:“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他就说了三个字:Non-anxious Interest,就是不带焦虑的兴趣和关注。好的父母不是一焦虑就马上替你做很多事情,逼你不许做这个,一定要做那个。好的父母会先处理自己内心的焦虑,不会过度掌控,因为一下子去掌控的时候,通常对方马上会有一些反弹、反掌控,他要溜走,要有空间,或者他就乖乖顺着你了,但是你对他造成了伤害你都不知道,因为他开始要跟你依赖。一个最好的治疗者不是去鼓励来访者的依赖性,而是在旁边陪伴,随时看着来访者,知道说:“对,这个你行,我在旁边陪着你,万一你不行我在旁边扶你一把。”鲍文那三个字太有智慧了,这是中国父母最需要的东西:不带焦虑的关注,不带焦虑的兴趣,不带焦虑的爱,给人家很充分的空间。
鲍文的学派常常被人拿来跟苏约翰逊(Sue Johnson)学派和Les Greenberg的学派进行比较。苏约翰逊,你会感觉她是一个很美的人,她很真,生气就是生气,喜欢你就是喜欢你,充满了感情,而Les Greenberg更高,他比较稳。与之相反的鲍文学派,刚开始你可能觉得他们有点冷冷的,但那些真正高层的人比如鲍文的大弟子,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种完全不带焦虑的爱,对你信任,给你空间,他信任你有能力,不带焦虑的关注、陪伴,带着好奇。所以,我觉得鲍文那三个字是华人非常非常需要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华人家庭有很多的爱,但是非常焦虑。
说到管教,很多父母亲只知道用中华文化来管教,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中华文化里面的哪个部分,不懂得用里面最棒的东西。以至于孩子本来可以发展得很好,但是却抑制了他们的发展,或是不太敢让孩子发展,英文叫intrusive过度地侵略性。很多时候都是父母里面的小小孩出来管教,那小小孩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会发泄自己的脾气,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干预孩子的职业、婚姻等等。这样的结果,孩子就会抗暴。
我们的人生中一辈子都在找“好父母”,我和太太也都还在寻找,但是现实中没有一个人配得当好父母,所以我说:没有鱼,虾也好。在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身上,兴起成熟的部分,谦卑、愿意去爱、愿意成长的部分,这些都是心理治疗中最深的东西,能真正带来医治。
母亲说我小时候比较笨,就是动作发展方面,走路、拿东西都不是特别利索,但嘴巴比较能说,很讨人喜欢。很多人都喜欢逗我,让我唱个歌、跳个舞,然后骗我说会给我糖吃。结果我很努力地表演完了之后,他们告诉我没有糖,只能抱一下,我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让他们抱一下。我觉得这些经历对我影响挺大,那个小小的我的努力不仅没有被大人看见、珍惜,反而处在被大人欺骗和敷衍的感受中。

黄维仁博士点评:

这里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她的长处不是运动,而是语言和文艺的部分。我记得她有一次去捡落叶,会联想到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在等着被她看见,即使有破洞,每一片叶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由此她就想到孩子,每个人要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长得漂亮、完美,但其实那些看起来有缺陷的孩子,就像有破洞的叶子,也是上帝给的礼物。所以她的优点是很容易联想,心里有一些天生的美感。
我四岁半就上小学了,那时印象最深的是经常摔跤,上学摔跤,放学也摔。总之身体特别弱,动作不如别人,体育课也常常无法进行,但是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知道我年龄特别小,就会多关照我,放学的时候会先把我抱起来,等其他学生冲出去了,再把我放下来,我自己一个人出去。那时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儿,我们的父母是同事,所以基本上他都会照顾我怎么排队、怎么回家。

黄维仁博士点评:

她从小两岁以前没有被看见,身体不是很好,运动也不是很好,心里比较纤细、柔弱,很需要被保护。因为她自己比较纤细,所以可能会特别疼惜她认同的人,看到很可怜的人,她也会去疼惜,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是家里的老二,特别讨父母喜欢,又是讨好型,聪明伶俐,很会卖乖。按照亲密之旅原生家庭地图来说,我跟父母的关系是在过度亲密和过度掌控之间。我十三岁的时候转到市区的中学去上学,住在外婆家,基本上脱离了父母管制的状态。那时我正好是青春期,虽然被关心少了点,但是有足够的自由,回想起来,那是我求学期间最快乐的两年。我会有很多自由空间,跟外公外婆的关系非常好,很亲密,他们都很疼我。就是跟小表弟相处得不是很好,经常吵架争斗,吵完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好可怜,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那时我和父母每个星期见一次面,如果他们要管我,我就会抗争,而这种抗争也常常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我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因为他们在我姐姐身上收获了很多失败,所以在对我的教育方式上也有反省。

黄维仁博士点评:

父母在上一个孩子身上的一些失败,通常会物极必反,比较容易往相反的方向走,要纠正上一次的错误。这要看每个孩子的特殊发展时期的特殊需要,看看运气是不是好,运气不好的时候,你需要冷,他就给你热。而懂得回应的爱是根据你的需要给你,而不是自我中心地不断地给你一些你不要的东西。在这里,她是家里的老二,出生次序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平均起来,父母对老大比较容易去掌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在亲密之旅原第五课原生家庭中讲到,万一老大是颓废的,老二就会取代老大的功能。但是平均起来,出生次序会有一些关联的。老二正好是讨好型的,用乖的方式来生存,这跟过去原生家庭的历史很一致,因为她小时候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和父母的爱,就可能需要用柔弱的、讨好的、比较可怜的行为去得到一些爱。但是努力半天讨好的结果,没有办法得到她想要的爱,就会觉得自己可怜,会开始抗议,抗议的结果就会推开。
所以如何能够跳出自己看自己,疏导自己的情绪,帮助别人成功,就变为这类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功课。人的一生中需要两个东西:需要有机会可以满足亲密感,同时有机会满足独立生活空间的要求。其实就是我们说过的,一个是关系的亲密,一个是自我定义。这永远都是人生中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会变来变去。就好像如果我们缺食物,就会想办法去吃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吃,吃饱了之后就要有水或其他的东西,这是交替进行的。
人们会有焦虑型和逃避型之分,有的人平均来说比较需要空间,有的人平均来说比较需要亲密感,人生就是平衡的过程,有一些大的类型,大类型之下又有几个小波浪。这不是说焦虑型的人就不需要空间,也还是需要;也不是说逃避型的人不需要跟人亲近,他们也需要,这只是一个平均起来的结果。这些很重要的角度和观点,让我们从简单变复杂,才有办法跟人有效地相处,给别人他们所需要的,而不是把别人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强加的东西会产生人际关系中的“不亲”。我再一次强调,人生中最难、最值得去学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怎么样能够“亲”。
(未完待续)
后记
叙述原生家庭的故事,不是为了声讨自己的父母,而是为了医治与痊愈,治疗好瘸腿,令我们的奔跑更加有力,修理好马达的车辆才能安全行驶。
那些创伤成为一次又一次令我们不断重复地跌落其中的黑洞,黄博士说,这一次不要要独自回到黑洞,再被“杀”死一次,这一次是要擎着光,带着援军,进入黑洞,是为了永远离开黑洞。
黄博士说“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我们邀请你也来参与其中,按照我们的采访提纲,讲述你原生家庭的故事。让千万双爱的耳朵来倾听你的心底深处的故事,让黄博士来倾听你的原生家庭,让这样的倾听洗涤你生命的河流,重新清澈、甘甜,热烈奔涌,朝向你人生的方向!
来吧,加入我们!切莫错过这一次波浪洪涛的瞬时,莫辜负这治愈的伟大时代!
(点击蓝色文字可跳转到活动介绍)
在叙述与倾听中,疗愈......
【访谈提纲】
1、 在你0-6岁这段时间里,你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吗?还是由别的抚养者抚养?
2、 如果让你描述你最常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一个小时候的家庭画面,是什么样的?
3、 在你的记忆中,你小时候和父母(抚养者)的关系如何?如果用亲密之旅原生家庭地图来描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亲密轴、弹性轴)?
4、 在你的原生家庭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一两件特别的事情,让你印象非常深刻?可以分享一下吗?(时代、地域、亲故等)
5、 如果让你用几个感受性的词汇,来描述你的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些词?分别跟我们详细讲讲好吗?
6、 你原生家庭中的冲突模式是什么?父母(抚养者)之间,你和他们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
7、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暴力对待过,语言的或是肢体的?这些暴力的言语和行为,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具体的感受?
8、 后来,等你长大开始恋爱,甚至进入婚姻时,你觉得亲密关系中,哪些方面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9、 你是如何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影响的?你所经历的这些改变和成长,现在反过来也带动你跟原生家庭的关系改变了吗?
10、 你经过这一系列的自我成长,现在回头来看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是你觉得特别感恩的地方?
版权声明
“亲密之旅”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为黄维仁博士及亲密之旅家人们原创并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请务必注明出处,若有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请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谢谢!
关于亲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兼婚恋专家、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黄维仁博士,综合过去三十年来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学临床实证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疗和训练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帮助自我成长、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质及其他人际关系的辅导培训课程——亲密之旅。它是训练医学院中心理学博士的课程,却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授,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军事武器民用化”。
亲密之旅
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祝福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全国亲密之旅认证培训,点击阅读原文】,快捷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